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一)黄康俊 著 |
[游记]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一)黄康俊 著 |
2007-08-02 |
那是1994年的一个夏夜,李辉找来儿子李回,让他召集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商讨为产品“正名”一事。 忙碌了一天,晚饭后的气氛总是轻松愉快的。一家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了—— 有的说:我们厂叫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那就用“向阳刀厂制造”吧。 有的说:向阳刀厂太普通了,哪儿的都可以这么叫,就算加上“阳江”二字,也没什么特点。 有的说:香港商人曾建议我们,用“季芙”制造的名义,说是借用老刀匠的名气,影响会大一些。 这里指的香港人所称的“季芙”,便是阳江著名老刀匠梁季芙,其造刀工艺精湛,在当地,昔日曾流传其“一日三把刀,吃用够花销”之说。梁季芙师傅于1961年病逝后,原来用其名字命名的国营小刀厂便恢复了原名。也就是说,目前阳江已没有以梁季芙名字命名的小刀厂了。但是,用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技术或其他关系瓜葛的人的名字,来为自己的产品打上印记,不管怎么说,于人于己都不怎么合适。这样,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何必用别人的名字呢?现在时代进步了,产品质量更新了,提高了,我们的产品已经比前人的要优胜得多,要用,就用我们自家的名字……” 经这么一说,心有灵犀的李回顿时触类旁通,倏地冒出了一个想法,他有点按捺不住兴奋地站了出来,向家人建议道: “对,就用我们自家的名字,我们家姓李,李为‘十、八、子’三字组成,就叫‘十八子’,再在前头冠上‘阳江’二字”,既有家族渊源,又有地方色彩,好叫,易记,与原来通常的‘向阳’、‘向前’之类名字大不相同,而‘十八子’从字面上看上去,还给人留下许多悬念,意味深长”。 “阳江——十八子,好,就叫阳江十八子!”父亲李辉当即拍着大腿站了起来,“这是我们李家做的刀,我们坐不改名,行不改姓!” 母亲卢荣娟也表示赞成: “十八子,这名字好叫,易记,听起来响亮,实实在在,不错!” 一家子意见通过。 第二天,李回就找来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题写了“阳江十八子”、“十八子作”,随后,又将“十八子作”注了册,制成钢印,嵌印在每把刀具上。这样,所有刀具统一了面貌,刀体一律镌刻上:“谨制·十八子作”,还配上“飞球牌”商标,同时注上该刀的名称,以一副崭新的整体形象面市。 “十八子作”菜刀的面世,让世人眼前一亮,不仅是刀具本身的品质过硬、新颖、奇特,其制作者“十八子”更叫人感到好奇、神秘,一时让人们诸多猜测: ——这“十八子”名字挺怪的,是一家人十八个儿子的意思吧? ——听说是过去一个有钱人,娶了三个老婆,每个老婆生六个儿子,三六一十八,所以取名十八子,但这刀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做的。 ——这明明是个字谜:“木子”是“李”,“十八子”也是“李”,想必是一户李姓人家吧? …… 总之,见仁见智,猜测不一。 但有一点是可以知道的,“十八子”这名字,独具一格,不落俗套,很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和垂注,让人过目难忘。 这就够了。 是的,人们可以不知道生产“十八子”刀具的厂家是阳江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但一提起“十八子”就都知道是阳江的“十八子”,是一个好招牌,凡“十八子”名号的刀具,品质都十分出色,尤其是它的日式刀具更是出类拔萃。本来,在未打上这个名字之前,人们还一直以为是日本生产的呢,现在知道是自己国家生产的,更感到自豪和光荣,更乐意接受它。 1995年金秋十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刀剪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在长沙举行。 李辉首次被邀请出席了会议。 当大会主持人在介绍李辉时,先说是广东阳江向阳家用刀具厂厂长,却没多少人反应,但一解释是“阳江十八子”刀具的制造者时,全场一片惊愕,继而掌声雷鸣…… 可以说,李辉苦心经营的向阳家用刀具厂,直到12年,一是使用了“十八子作”的商标,二是由于产品质量的日趋提高,其知名度才进一步得以确立和扩大,才更加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业界同仁的肯定。 同时必须承认,次子李回在对企业品牌的定位、宣传和推广方面,一直充当非常关键的角色,其为十八子品牌的创立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几年后,鉴于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也和国内不少厂家一样,出现工厂与产品牌子在消费者印象中往往容易脱节,即公司名称与产品商标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在品牌的宣传推广中,达不到统一性和共同性的效果,大大削弱了公司的整体形象,为突出强化“阳江十八子”的效应和影响力,公司领导决定撤销原“阳江市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注册成立冠以“十八子”名号的“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该公司于1997年10月1日成立。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壮大,2002年,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组建企业集团,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始终如一以“十八子”作为自己的名号,驰骋天下。 是为释名。 走马十八子 十八子集团公司始创于1983年7月16日。创始人李辉。与李辉同时创业的得力助手,还有其妻子卢荣娟,初始的经营几近于“夫妻档”。 创建之初,十八子没有通过注册,李辉只好把厂挂靠到回城的弟弟所在集体性质的“朝阳五金刀具厂”,实际是挂名经营。刀厂选址在偏于阳江城南郊一隅的三江村。这是一个“作坊式”小厂,占地不足200平方米,一半用作“制刀”,一半用作“制饼”。开始由于连续2年制刀亏损,刀厂一直靠饼厂赚来的钱维持着。卢荣娟负责饼厂,还兼顾刀厂的业务,因为李辉当时还是国营阳江小刀总厂的工人,他只能在每天下班和星期天才有时间打理刀厂,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87年李辉获得病退批准才结束。也就是说,李辉自家刀厂开办4年后,他才能真正腾出手来亲自掌管,而这一年,李辉已经53岁。 这就很难让人想象,这么晚才杀进中国刀剪行业的阳江十八子公司,怎么会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直面全国诸多“百年老店”和新锐的对撼,以至最终夺冠,一朝扬名天下?! 开始,“业余厂长”李辉白天上完国营厂的班,夜晚才开始干自家的活,偷偷摸摸地领着他的8名生产人员,在传统的制刀工艺中,一边摸索,一边改良,生产的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那种碳钢菜刀,只不过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比当地同类小厂的要好一点。 十八子公司迈进第二春,是到了1988年。这一年,李辉的几个孩子作为他制刀业的“干将”,加盟进来,李辉夫妇原先的“夫唱妇随”,被演绎成一曲李氏家族创业大合唱。他们彻底脱离挂靠的集体小厂,自己成立“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正式成为私有性质的企业,拥有工业用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比原来扩展了10多倍,生产人员50多人,当年创产销值达50多万元。儿子李回具有超前的创建品牌意识,在“阳江刀”一片混沌的天空,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开始了十八子品牌的造“月”工程,并很快卓有成效。当时李回推出的一句富有创意的广告语:“比一比,我选十八子”,让人耳熟能详。十八子产品走红千家万户。 1997年,十八子成立现代公司机制的“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迎来了企业快速成长期,这就是常说的十八子企业第三级跳。此时,十八子产品品牌和社会品牌初步形成,被誉为全国刀剪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1998年,经中国日用五金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批准,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中国菜刀中心”。当时,在全国菜刀行业中,由一个地方专业公司代表行业组成一个“中心”,惟十八子一家。从此,十八子成为全国一个行业的大本营,负责起全行业的组织、研究、开发、信息、交流等项工作。这时,十八子经过引领中国刀业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成果——研发生产7铬17钼(7Cr17Mo)特殊钢系列高档厨用刀具,属全国首创,又一次填补业内空白,一时享誉国内外,十八子的制刀技术和产品品质,在业内无人比肩。随后,十八子被广东省命名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个被习惯认为是传统手工业的行业中,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全国仅有十八子一家。 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八子继续坚持“科技兴厂”的经营理念,同时提出“专业做刀,更多保障”的口号,在把企业做专做好的基础上,配合“一把刀”综合开发经营,推进十八子社会品牌和民族品牌的建设,十八子企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2002年,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市场搏击能力,组建“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属下拥有十八子刀剪制品有限公司、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十八子百货有限公司、十八子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十八子公司材料供应有限公司、十八了精密特钢有限公司等6家子公司。拥有国内外以及自行研制机械设备500多台(套),工业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达25万平方米,员工超过1000人,年产销值超过双亿元大关,首次打破全国菜刀生产企业产销值未达亿元的格局,成为中国刀具生产销售量排名第一的企业。 十八子集团昂首步入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阶段,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综合服务为一体,主营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商贸业、饮食业、旅游导购服务等。 目前,十八子刀具发展方向是:向多门类刀具领域进军——比如民用产品、军用产品、收藏工艺品、行业产品(医疗器械、药材用具等)等,大力拓展研发生产领域,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做强。十八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被列入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出口亚、非、拉、欧、美各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誉为“中国第一刀”、“中国刀王”,获得“中国刀剪十大知名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20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刀具的一块金字招牌,缔造出一个民族刀具品牌崛起的神话。 作为中国刀剪企业的后起之秀,十八子的快速成长和走向成熟,创造了一个行业的奇迹,被业内尊拥上“龙头地位”,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好评。我们应该为这个年轻的企业能扛起一个民族的品牌,额手称庆。今日,十八子诞生的种种“传奇”,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行家的关注。这也是我在4年前写出《中国第一刀——阳江十八子传奇》之后,现在再要续写十八子新篇的缘故,我更乐意把这些记录,作为探究十八子创业奥秘的又一次“抛砖引玉”。 众星捧“月” 阳江十八子的故乡在广东阳江,这儿濒临南中国海滨,地处粤之西域,现拥有四个“国家级”头衔——“中国刀剪之都”、“中国五金制品(刀剪工具)出口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风筝之乡”。 阳江故有三宝:刀具、豆豉、漆器。阳江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其以工艺独特、品质上乘行销全国各地,远销亚、非、拉、欧、美各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粤西传统名牌产品中最具代表的佼佼者。 阳江制刀历史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公元557年,民族英雄冼夫人屯兵两阳,大造刀剑枪戟兵器。清《冯氏族谱》载:“……冯大将军之墓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冢中”。所称“鹅眉宣锦大刀”即阳江俗称的“大杀刀”。其后,制刀工艺传至民间,带动乡间百姓民用刀剪的发展。至清同治(1845年)年间,阳江刀业打造渐成气候,带旺本地工商贸易,南粤10数县商客云集于此,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刀具、豆鼓、漆器、海产等阳江传统产品,成了各地商家争相采购的货物。阳江刀成为一宝,被人格外青睐。当时的阳江刀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产量较小,惟县城之“打铁巷”(现仍保留此一街名)附近一带,糜集数十间打铁铺,因而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尚生产镰刀、剪刀、日用小刀等。其时,阳江刀渐入佳境,颇为大众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
|
转自:6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