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十二)黄康俊 著 |
[游记]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十二)黄康俊 著 |
2008-07-01 sina.com.cn |
长篇纪实《中国刀王——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十二)黄康俊 著 2008-01-28 00:00:19 大中小 标签:文化 第十一章 十八子与王麻子苦恋之痛 ——合作篇 ●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交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恋 ●王麻子“猝死”与十八子的惋惜 ●企业遗训:王麻子的两条遗言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交 中国刀剪行业,在世界制造领域曾有着历史悠久的风光。提起这个行业的百年老字号,有两个名字国让国人如雷贯耳,那便是“王麻子”与“张小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王南张”。二者都是300多个春秋前赴后继的“老店”,曾为华厦刀剪扬名于世立下汗马功劳。为此,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谆谆叮嘱:“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恢复得好一些”。 “王麻子”与“张小泉”背负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背负着行业的重托,寄寓着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殷切期望,艰难前行。然而,在祖国改革开放春风一夜吹来,百花争奇斗妍之中,人们很快就留意到一朵原来并不起眼,数年间却光彩夺目、咄咄逼人的“奇花”——阳江十八子。还在众人惊叹这后起之秀有什么神秘力量或有什么十八般武艺之时,作为以菜刀生产为主的“王麻子”,不得不打醒精神甚至放下架子,走近十八子,以寻求二者的互动、合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 两个实际是行业巨头的竞争对手,为振兴中国刀具事业,为双方的共同利益,两手相牵,开始进行一次“忘年之交”——只有10多岁的十八子,以自己的技术工艺,生产出精良的产品,供应给300多岁“王麻子”,由“王麻子”打上自己的宝号钢印,作为自己的产品对外销售。十八子每年给王麻子“供货”(刀坯)10多万把,最高时达到30多万把。这实质是“十八子”为“王麻子”早期的 我把十八子与王麻子从1997年起的合作,称作是“忘年之交”。须知,这“二子”之间,年龄相差300多岁,“王麻子”诞生于1651年(清朝顺治八年),到1997年时已346载,是行业中白发苍苍的老寿星;而“十八子”问世于1983年,这时才刚刚14岁,比起前辈的年龄连半个“零头”也不到。然而,二者竟能“坐”到一条船上,惺惺相惜,同舟共济,这种忘年之交实在值得赞许。我们在肯定十八子乐意替王麻子“作嫁衣”的良好心态并为其叫好的同时,也对王麻子这一老品牌没有倚老欺小的做法感到宽慰。 让我们先对“王麻子”作一些了解 先前,王麻子自始创品牌效应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300年间,自身并不生产刀剪,而是采取一种类似于现代“贴牌”的经营方式,只是从大量供货的普通刀匠铺中精选出质量上好的刀剪,然后打上“王麻子”的钢印兜售,淘汰的次品则全数退回。由于讲究品牌口碑,岁月见证,“王麻子刀剪”逐渐成了名扬四海的国货名品,赢得了美誉。1956年公私合营,王麻子刀剪实质也是没有“王麻子”的“王麻子刀剪”厂。1959年,国营王麻子剪刀厂正式成立。之后,“王麻子剪刀厂”几经易名,至1980年,在北京市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推动下,王麻子剪刀厂生产经营活动趋向稳定运行,“王麻子刀剪”在北京市场上呼风唤雨,如日中天,先后获奖无数,1985年被国内贸易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据统计,在生产最红火时,“王麻子刀剪”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5万把剪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产品产量、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上交利润近200万元,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然而,自1994年起,王麻子剪刀厂连年亏损,走下坡路。据总经理白锡乾介绍,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由当时主管单位北京市二轻局摄合,与北京文教器材厂等互不相干的4个企业组成了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主管单位原意是想利用文教厂的资金重振王麻子品牌,但这种“拉郎配”并没有抓住企业受困的症结。随后,工贸集团用行政手段拿走了“王麻子”商标,同时拉走了剪刀厂仅有的14名销售人员。剪刀厂由此失去了商标权和销售权,工贸集团随后重新注册了商标。1999年,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王麻子工贸集团属下的王麻子剪刀厂划为北京昌平区区属单位,并取名为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 笔者在2000年岁末,认识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总经理白锡乾,那是在阳江召开的中国刀剪行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期间,我对白总作了一次专访。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想听听这位“王麻子”的“掌门人”谈谈对十八子的认识与评价。白锡乾一副北方汉子的豪爽性格,心直口快,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想,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王麻子与十八子这忘年之交带出多一点的认识—— 我来阳江三四次了,去年全国刀剪行业年会就在这儿开。十八子的发展变化相当快,其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用质量第一、品牌第一的意识来经营企业,远远走在我们前头。 我们是做刀的老厂,现在有400多人,下属有4个企业,都是国有性质,后顾之忧多,与十八子相比,我们大大落伍了。 应该承认,在全国刀剪行业,十八子是领先的,他们的管理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产开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有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双方一直合作得很愉快。 王麻子作为老企业,眼下有点鞭长莫及。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转变机制,争取资产重组,恢复王麻子自己的东西,要不,我们就对不起王麻子这个老字号。相比之下,人家十八子在市场上越做越大,这让我感到惭愧。 ………… 谈话中,白锡乾一直用一副欣赏的口气评说十八子,同时也不乏抖出二者合作的“商业秘密”,不避讳王麻子企业内部的积弊积弱,所以,这也为其接下来拟与十八子计划开展一次更大的合作,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当时想,“王麻子”和“十八子”一团和气地坐在一条利益同享的船上,共存共荣,两个行业巨擘有这么好的合作心态,这实质也是时代和人类的一个进步。没想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后面的日子里,“十八子”与“王麻子”的忘年之交愈发走向成熟热烈,且以另一种忘年之“恋”的形式,向“谈婚论嫁”演绎。 其时,举国震撼!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恋 进入21世纪之春,十八子刀剪品牌大放异彩,产生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十八子在行业内独占鳌头,引领为“中国菜刀中心”,“十八子作”成为广东著名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拥有60多项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行业10多个空白,成了全国刀剪产销量最大企业,令人瞩目。 王麻子掌门人白锡乾眼睁睁看着十八子风生水起,气势如虹,在感到自愧弗如的同时,勇于直面困境,忽然产生了要加大和十八子“结交”的念头。终于,在2001年的夏天,白锡乾把王麻子“暗恋”十八子多时的念头透露了出来—— 将“王麻子”与“十八子”分册出一部分,共同组建一个“新家庭”——或叫王麻子制刀股份有限公司,王麻子出商标,出厂房,出少量资金;十八子出工艺,出管理,双方优势互补,“二子”携手闯天下。王麻子用文化提升十八子,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共同打造“中国制造”的刀剪民族品牌。 这边厢,十八子公司年轻骁将李回,此时正踌躇满志,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一“乐事”,也就是说,还在白锡乾尚未射来代表王麻子的“丘比特”之箭前,李回和十八子董事会的成员们,早已春心躁动,同样念想着是否有朝一日能与之珠联璧合。这架势,正所谓:你有情,我有意。 再加上已通过好些年的真诚合作,双方已建立很好的了解和互信基础,所以当彼此一旦心照已宣,“王麻子”与“十八子”便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这场“忘年之恋”。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场“相恋”前后维持了两年多,虽说不是旷日持久,却最终还是难成“眷属”,这是后话。 李回在和我谈及十八子与王麻子拟共同设立股份制公司合作一事,这样对我说: “当初,我们这一方的考虑是:现在全国刀剪企业,叫得响的就王麻子和十八子几个。北京王麻子历史悠久,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遗产,也是名噪四方的名牌产品。作为刀剪行业,既要竞争,也离不开合作,王麻子刀剪在长江以北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阳江十八子的生产基地具有体制、技术、人才优势,传统刀剪产业在加入世贸后,合则双赢。初时,十八子为王麻子每年生产刀坯,也就是OEM,王麻子同时来阳江别的刀剪厂进货,质量参差不一,他们当然知道我们的产品最硬,所以也想拉上我们一齐,达到强强联合”。 白锡乾对笔者一直没有讳言王麻子当时处境的艰难: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王麻子品牌在继承老字号深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机制包袱,到1997年时,该厂在岗职工697人,退休职工却已达500多人。2001年,王麻子经历了停产、改制等过程,但销售情况依然非常不景气,甚至降到建国后的最低点,平均每月仅销售1万把菜刀,10几万把剪刀,总销售额仅仅1500万元,亏损达200多万元。如此惨谈经营,守着一块数百年的“金字招牌”度日如年,倒不如寻找一条新路,使之不愧对“列祖列宗”,保住这一著名品牌,同时也保住自己这代人的饭碗。于是,王麻子放下“自尊”,决定与十八子谋求更深入、更贴切的合作,以解救企业于水火。白锡乾坦承:“老字号也要补充新东西,合作对新老品牌重塑、行业技术更新、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至关重要,老企业在机制转变和产权置换方面要实事求是”。 对于双方合作一事,十八子是很有诚意的,虽然,在决定与王麻子联手一事之前,十八子高层中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大家还是很快就统一了思想和认识。 2003年1月,董事长李辉还专门为此事飞往北京一趟,与白锡乾就生产基地、品牌使用、销售网络、技术标准、组织架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磋商。但就在生产基地以及工作方式这一问题上,李辉便与白锡乾有了较大的意见分歧。因为王麻子所在地处于北京郊区昌平,这里是上午10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这样的工作时间与十八子的要求不相符,白锡乾表示,合作后工作时间可以作出新的调整,但李辉认为,这折射出来的是观念问题,而观念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于是提出把生产基地放在阳江的要求。而白锡乾则坚持以北京作为生产基地更有利于合作发展。双方意见一时难以达成一致。 《人民日报》2002年4月23日,以题为《“王麻子”“十八子”携手 这事一时引起国内行业的诸多期待,还有话题,我在此姑且不谈。 其实,作为我国刀剪行业南北新老两大巨头的携手,牵扯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真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事。同年两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期间,阳江十八子和北京王麻子,还有杭州张小泉这行业三大巨头,就如何迎对新形势问题,展开了有关的讨论,《人民日报》记者吴齐强为此在6月7日发表专题文章,对此作了记述。谨录于下,以作链接—— 老字号聚阳江评刀论剪 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阳江十八子如何迎对新形势 近日举行的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盛况非凡。本地的阳江十八子尽显“地利”,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也不相让,南下加盟不失良机。博览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北京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锡乾、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群英、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探询这“三巨头”面对新形势的思考和对策。 假货太猖獗——新老字号共同的遭遇 白锡乾:“王麻子”字号始创于1651年,300多年来假冒一直不断。目前在北京周边地区,有上百家店铺,上当受骗大有人在。我们在北京闹区开设了5家连销店,远不能满足顾客和商家的需求,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研发能力不足,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国外企业大举入境后,护牌更是任重道远。这次南下与“十八子”洽谈合作,就是寻求品牌经营的突破。历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要让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效益。 孙群英:杭州有张小泉博物馆,我们对张小泉339年的品牌十分看重。和白总一样,对造假售假,我们既深痛恶绝又无可奈何,当然,企业责无旁贷要打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力度。中华老字号是国宝啊!我们的产品已进入沃尔玛、麦德隆的超市。目前我们还没多元化发展打算。 李积回:作为规模生产不到20年的新企业,我们没法和深入人心的百年老字号比文化底蕴。以机制引人才,以科技求质量,以管理出效益,以声誉求品牌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据统计,市面上每天有3000把假冒“十八子”刀具交易,防不胜防。我们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还计划到国外设销售网点。现在,十八子以餐饮、旅游购物方式拓展经营领域,效益不错。最近,我们也和沃尔玛签了进超市的协议。 核心竞争力——你擦招牌我找空白 孙群英:“张小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积淀深厚的老字号品牌——“张小泉”。 白锡乾:王麻子举着一块“金字招牌”,但由于经营不善,现在是危机四伏啊! 李积回:十八子要走向世界,必须冲破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迈进。我们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只能凭“打造中国最好的刀”的精神结合技艺创新,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十几年填补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计获得60多项专利,充分体现了“十八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我还是羡慕“王麻子”、“张小泉”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合作创双赢——老字号借新字号引机制 李积回:我们的目标是有华人就有“十八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北方市场和部分海外华人,就认“王麻子”,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现在“十八子”和“王麻子”合作,“二子”携手闯天下,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可在国际上打“中国制造”牌! 白锡乾:“二子”合作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我们想借助“十机制优势,解决“王麻子”积存多年的历史问题,重振“王麻子”雄风! 孙群英:我们不排除合作,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对象。十八子与王麻子的“二子”携手不错,互利互赢,祝你成功! 十八子与王麻子就携手成立股份制公司一事,有过多次商讨,中间打打停停,在2002年6月这届“刀博会”之后,双方再次协商,由十八子提出了另一种思路,但也只是达到“备忘录”式结果,一直未形成文字协议,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双方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后,享有专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的权利,不能同时让别的企业使用; 二、在南方(阳江)设立刀厂作为生产基地,待公司初具规模再转上北方,销售以北京为基地。 三、先组建联合销售公司,由十八子按照自己的工艺标准生产,产品打王麻子的牌子。 王麻子方面开头还表示同意。但白锡乾心里明白,若由新的股份制公司专门享用“王麻子”商标,事实上已经差强人意,难以办到。因为,从1995年起,王麻子刀剪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几个毫不相干的厂子合并,成立了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重新注册过商标;1999年王麻子剪刀厂归北京昌平区管辖,王麻子剪刀厂被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代替,栎昌公司随后又重新注册了“栎昌王麻子”商标。这些年的分分合合,王麻子品牌资产支离破碎,在产品的商标使用上,新、老商标紊乱,市场上“王麻子”产品鱼龙混杂,再加上造假者诸如“老王麻子”、“真正麻子”等分羹“王麻子”的品牌资产,要保证“王麻子”商标由新股份公司独享,也只有名义上的可能了。加上这个时候,王麻子剪刀厂的经营已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他们一直在负债经营。就在白锡乾来阳江参加国际刀剪博览会之前几日,也就是2002年5月31日,据统计,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所有者权益为负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工人工资已经长期发不出,王麻子实际上已经内外交困。笔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王麻子还有心情与十八子“谈婚论嫁”,是否在为自己寻找一根救命稻草,或是想以“回光返照”博取国人的关注? 果然,王麻子这位耄耄之年的长者,或者真的对改变自己的命运实在有心无力,他们迟迟拿不出什么行动,一拖再拖;而十八子此时正是行业的“天之骄子”,十八子的品牌已成为业内的新锐,有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他们对“相恋”持一种平静的心态,默然期待对方拿出“真情”……如此这般,这本来被业内人士纷纷看好的“忘年之恋”,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搁浅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d9fd901008c68.html5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