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融水之行

[游记]融水之行

2007-07-18    sina.com.cn

融水之行

罗健俭

Tuesday, August 01, 2006

在写正式的调研报告之前,提笔写这次调研活动的感言,不知道是否合适。但是,也许这样才会更好地把心中的思绪理清楚些。

7月20号晚上,当列车在八桂大地上快速奔驰着的时候,望着车外呼呼而过的夜景,心中对此次融水之行的期待更加浓烈,那时候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样一个苗寨,虽然事先对苗寨尤其是大苗山下苗胞风情有些许了解。关于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了解多少?能够了解多深?能够发现什么?。。。。一系列问题都在脑际盘旋。我们到时候该如何与苗胞们交流,让他们愿意乐意跟我们谈苗族的特有风俗习惯?。。。。。。。

习习凉风从窗外吹来,南宁,渐行渐远。事先,王健的提醒也许可以使我做好最差的思想准备。但是,还是隐约觉得此次行动担子比较沉重。文化的东西首先就比较抽象,何况是一个我们以前还比较陌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可以带着好奇的心里去接触、认识苗寨的特色文化。而且我们做的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的调研,要做的不仅仅是了解和熟知苗族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甚至是苗胞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对当前生活现状的态度。

融水到红水的大巴上,感受山路无数弯的滋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公路是沿江而走,江水碧绿碧绿,在大山之间环绕着。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在江边走,江在山间流的景象吧。我们逆流而上,渐渐地向云贵高原的腹地深入。从红水到良陇村的路是泥土和石子的,而且坑坑洼洼,坐在跟拖拉机差不多效果的车上,感受着山地13级台风式的颠簸。侧眼一看,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的陡坡。或许也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了此次行动的艰辛。同时也深深的佩服生活在大山里的苗胞。据司机和贾导介绍,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山寨里的苗胞要到红水乡去的话一般要走5个小时才能到,外面的物资也基本上是靠人力挑进去。

真正走进苗寨的时候,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你可以自由呼吸自由舒畅自由思考的世界。满眼的高大绿色山脉和稻田,而且稻田是在山坡上开挖出来的。形成高山地区特有的梯田景观。苗胞们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不是泥瓦房,而是独具云贵高原特色的吊脚木楼。吊脚木楼一般是四方形结构的木楼,木楼的柱子、墙壁和地板全部是由衫木条和衫木板制作而成。屋檐、柱端和前门上方的大部分都雕龙画凤、图案精美,很有民族特色。木楼一般分三层,底层养猪养牛养鸡等;第二层是人居住的,第三层一般用于储存粮食和存放农用工具等。所以有人戏称为:一层畜牧局;二层人事局;三层粮食局。屋瓦全是深黑色。这种木结构的阁楼人居住着很舒服,冬暖夏凉,而且通风性能良好。吊脚楼本身既可以和大山融为一体又可以防潮、防野兽。不过,也许是当地人们的个子比较矮吧,他们的门设计的都很矮,以至于我在那里的那些天里,天天练习金刚头----脑袋老是撞在门框上面,一般每天至少要撞10次。如果我以后有脑震荡的嫌疑的话,也是在这里埋下祸根的;抑或是我的脑袋更加耐撞的话,也是由于这些天的惨酷训练形成的。不过,他们的门设计很不错,至少是从防盗的角度来讲。因为门的高度和宽度都比门框要高要长,以至于门好像是盖在门框上的,只是方向不同罢了。所以,从外面来看,很难看出某个地方有扇门,同时你从外面也看不到房间内的灯光。

苗家的待客习俗也很特别。如果有新的客人来的话。苗胞一般会杀鸡或者杀羊来款待客人。而且还有腌酸鱼、腌酸鸭、腌辣椒、腌酸肉、腌酸菜、苦菜粥、腌酸笋等。此外还有香猪、香鸭、五色饭、火烧笋等。其中,又以鸡的烹饪法比较特别。先把鸡(一般都是自家饲养的土鸡)杀了,把鸡血放到专门的碗里;然后把整只鸡放到火上去烧,烧到没有毛为止;继续烧,这时候应该叫烤了,烤到六七成熟的时候就放到开水中去煮。(在煮之前要把鸡的内脏去掉)煮熟的鸡就可以切着吃,同时蘸当地的一种叫做“盐水”的调料。不过,这样的烹饪法好像把鸡的味道都给弄干净了。鸡肉吃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如果客人很尊贵的话,主人会把鸡肠洗干净煮熟了,专门盛到一个碗里,用于喝酒时用。

而且如果有亲朋贵宾来,苗胞一定会用油茶来招待。

待饭菜准备完毕,就是就餐了。先是主人把刚刚烹制的鸡肠放到各位客人的酒碗里,倒上酒,开始敬酒。酒,一般是当地苗胞自家酿制的米酒或者称甜酒。主人敬客人时表示欢迎来苗家做客,所以第一碗既是欢迎之酒也是友谊之酒,伴随着酒,把鸡肠也一起“喝”到肚子里。接下来的时间里,主客互相敬酒,或者喝友谊酒,喝友谊酒的时候需得唱祝酒歌,什么“达配、达配碰杯了喂~”“达亨、达亨碰杯了喂~”(“达配”是姑娘的意思;“达亨”是指小伙子)。而且这种友谊酒的姿势跟交杯酒差不多。再隆重点话,由苗家姑娘“喂”你喝!

不过,要说喝酒,我们这些学生当然是不能跟苗族大叔大哥比的。他们的豪爽、豪气是我等无法比拟的。或许是大山的浑厚之气滋润了他们的豪气吧,让他们天生就会喝酒。其实在就餐时,笔者也发现了他们的菜有很多都是辣的,而且他们的酒量都很好,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讲,这也许跟当地的潮湿、湿度大很有关系吧。

既然是苗寨,也就少不了芦笙了。芦笙之于苗族就像龙舟之于汉人。每年的芦笙节(现在一般是春节后的正月)各个苗寨都会举行盛大的芦笙比赛。一时间,整个山湾也就充满悦耳的芦笙之音:“呀---呜”。笙歌的曲调声音宏亮、热情奔放;既有令人振奋的气概,又有娓娓缠绵、温情婉转、神情醉人的特点。而且芦笙又分为小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地筒四种。在芦笙节这天,苗寨的男男女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芦笙坪,围绕芦笙柱男性吹起芦笙、而达佩们则跳起欢乐优美的踩堂舞。达亨们使劲的吹,达配们尽情地跳,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大家一起欢呼、呐喊。。。。。。芦笙节上还有斗马、赛马、斗鸟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接触、交谊、谈情的好时机。每年的春节都会进行芦笙节,而且活动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了。不过,芦笙节的时间较之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为了配合孩子的上学和外出打工,苗寨已经把芦笙节调到春节了。笔者没有亲见芦笙节的盛况,只是从王健2006年寒假拍摄的纪录片里见识过。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不断加强,苗寨的芦笙节一定会更好更稳健的发展下去。在时代的背景下,慢慢的跟上时代的步伐的节拍。当然,前提是得保持自己的特色。

苗寨现在除了芦笙节,比较重大的节日还有每年农历6月初十到十六的新禾节。在新禾节上主要有以下节目:苗歌比赛、篮球比赛、象棋比赛、扑克比赛、书法比赛、歌咏比赛、斗马比赛、斗牛比赛。其中,斗马比赛在良陇村今年是第一次,而且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协会也在今年在良陇村成立。而且在农历6月16这天,是闹鱼节的日子。在闹鱼节,人们可以尽情的玩耍,青年男女当然更是可以借此机会向心爱的人表白。闹鱼节吸引的已经不仅仅是附近村寨的苗胞,现在已经把山外面的人们也吸引了进来。无形之中,这个节日已经成了此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节日呢?但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在保持这些节日原有特色和内涵的情况下,吸收并结合外来的好的文化元素,以促进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从新禾节的节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已经融合很多外来的东西。

很早就听说苗寨的婚俗了。在苗寨,踩脚求爱是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苗胞过苗年(现在只有很少的苗寨过苗年,或者把苗年调整到春节)、赶坡会等节日时,有的男青年对某一位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为了试探对方心意,但是又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表露,就得寻找时机,趁别人不在意时,用脚尖轻轻踩上姑娘的脚背,表示向她求爱。这时候,如果姑娘也同样用脚尖轻轻回踩男方的脚背,就表示接受男方的求爱。相反,就是拒绝了。苗族青年男女还有很多种形式用来交往。“坐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坐妹,是指如果哪家有女孩子,而且男青年想与其交往,于是在深夜时分去敲女孩子的家门,一般是女孩子亲自来给男青年开门。于是他们就围绕火塘坐下来交谈,或者是说聊天。同时也可以互吐衷情。当然,如果男青年不走的话女孩子定得陪其聊到天明,若是天明还不走的话,女孩子就得起身做油茶给男方吃了。如果吃完早餐还未尽兴的话,男方则随同女孩子一起去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子的态度必须是很礼貌的也很谦逊的,即使心里不喜欢男孩子,也得尽主人之仪。礼貌的陪男孩子聊天,并送水端茶。而且这种接触可以进行多次,以确定双方是否互相爱慕。同时,参加“坐妹”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男青年,可以是多个;有时候有些已婚男人也会一起去坐妹。(当然,这种类型的人坐妹可不是为了找媳妇,而是为了寻求一种娱乐)

据说,如果男女双方经过这样的几次接触和对歌,双方互有好感,就交换礼物,可种花生定情、搓泥巴定情,定下婚事,如果有女方父母不同意的,就有“偷亲”的婚俗:夜晚把新娘偷偷地接回新郎家成亲。或许,“偷亲”是苗族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形式。而如果女方要是迫于父母之命违心负约他嫁时,当初的恋人和好友,便在女方成亲的当天,出寨拦下新郎送给女家的重要聘礼----猪头,这种行动本地人称为“挡婚”。

如果双方的父母都同意了,就按照婚礼“三部曲”进行。第一步是送礼。结婚之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里送礼银、鸡、鸭、肉、酒之类的礼品。第二步是抢羊。女方的陪嫁品出了棉被、衣服、衣箱外,还有一只大山羊,女方送羊,男方抢羊。“抢羊”活动也是接亲和送亲的未婚男女找对象的好机会。第三步是祝福。由有福寿的长辈入房委新郎新娘祝福,祝福后,客人退出,新人成亲,婚礼结束。

这些都是有关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苗寨的那段时间听苗胞们亲口说的。当然还有更多的风俗习惯,比如,烤田鲤---每年秋收季节,苗胞们都要在山坡上进行一次别有风味的烤鲤会餐,这次会餐是为一年的辛勤劳动洗尘的,表示庆贺秋收结束,也渴望着明年再夺粮食的更大丰收,等等。

在苗寨的10来天,感受到不仅仅是浓郁的苗族风情和诱人的山光,更是对这个处于云贵高原深处的苗寨的未来充满了希冀。

也许是由于地理上的偏僻,这里的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甚至是封闭。因为长期跟外界的联系比较少,这里的苗胞们过的几乎是原始式的生活。基本生活的自给自足----苗胞们在自家从山坡开发出来的梯田上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山区土地的贫瘠曾经并不能养活他们,所以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苗胞们只好用杂粮或者步行100多里去山外的镇上用木柴换粮食。在苗寨的日子,只要我们一说到水稻,他们就马上说出袁隆平这三个字,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他们不必再担心吃不饱肚子了。对于袁隆平这三个字,我们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的科技不管如何发展,如果不能给老百姓造福,一切都是空谈。因为大多数老百姓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肚子问题。

也许,杂交稻的引入也正说明了苗寨与外界的联系早已经开始了。是的,这次在良陇村,我们发现,现代化的元素已经充斥着苗胞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讲,这是现代文化原子无孔不入的结果。

2000年苗寨通过引水工程,把山泉引到了每家每户。2003年在农网改造的大潮下,苗寨告别了没有电的历史。大部分家庭用上了照明电。也许电进村是外来东西大举进村的先声。紧接着,彩电、音响、VCD/DVD影碟机、电风扇、电冰箱、电话、卫星接收器等等也出现在苗胞们的木楼之中。

良陇村的海拔在870米左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山寨。全村分三个屯,共计303户,1296人(2005年统计数字),人均水田3分。还有少量的旱地。但是人均田地也没法达到1亩。

与外界的隔绝也慢慢地得到了缓解。2003年村级公路通车了,虽然是土路+石子路,但是苗胞前往乡里和县里比以前要方便了。这之后,村里不少人就买了摩托车和小型面包车以及轻型卡车。中国移动也在这里实现了村村通,村委、小学以及很多村民家都安装了移动座机。有电视的家庭基本上都有个“天锅”---卫星接收器,大概可以接收50多个频道,所以在屋顶上、山岗上随处可见这种“天锅”。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一般初中毕业以后就出去打工);而且一些中年人在农闲的时候也会到附近地区打短工。

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外界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思想和意识方面的东西,就随着这些传播手段不断地涌进这个苗寨,这个生活原始、民风纯朴的山区村寨。打开电视,展现在苗胞面前的时尚男女和都市的生活景象、高楼林立的城市、打打杀杀的武侠剧、日韩的肥皂剧、与当地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吵杂。。。。。。由于很多苗胞不懂普通话(尤其是老人和中年以上的妇女),所以只能看着屏幕上的人和物运动着。因此,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无从知晓和明白。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那些电视画面不会不给他们的潜意识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外出打工的或者是读书的青年,回家时的穿着完全跟外面的青年并无二致,可以跟电视画面上的青年男女媲美了---牛仔衣裤、松垮的衣服和裤子、染了色的头发。。。。。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的衣着和打扮也在很大程度会给长期未走出大山的苗胞们以很强的视觉震撼。这些视觉上的影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苗胞们的思想和行动,笔者现在还不得而知。

同时在村子的许多木楼上,笔者也发现不少广告。如:“中国移动—移动座机”、“德国东门子DVD/VCD”、“超长寿命显像管—乐松环保彩电”、“算来算去还是中国联通省”等等。看着这些广告,心里一面为这些商家的商业头脑而感到佩服,一方面也暗暗担心,这些广告

带给这个原始纯朴苗寨的是什么?此外村里已经有不少人用上了手机。

现代媒体的大量涌入以及现代传播手段的大批进村,势必会带来大量外界的信息,这对提高当地苗胞的知识视野当然是件好事,可以让苗胞们更好的认识外面的世界,及时的掌握外面的情况尤其是种子、庄稼和招工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手段学习外面的先进的技术、好的文化元素。但是,这些现代媒介在带入先进知识和好的文化潮流的同时,当然也会附带一些糟粕。如苗胞们难以分辨的虚假广告(尤其是一些招工广告、招生广告等)、不现实的消费思想、对现实黑暗面过分渲染的警匪片/武打片等等。更令人揪心的是,因为外来强势媒体的作用,年轻一代尤其是在外面呆过不少时间的村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怀疑甚至摒弃。尤其是开始追逐外面世界的都市生活方式和现代的消费文化或者是城市文化。导致不少人对外界生活不切实际的羡慕以及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不合理的改变。而现在苗寨里维持着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妇女穿的还是清一色的苗族服装,老人们则一贯的坚持着自己的原来生活。他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原纯的民族性的东西。

关于现代媒体所带来的消费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博弈我们还得继续观察下去。

也许是地处偏僻山区的缘故,这里的教育还显得很落后,而且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落后,更是忧心。

全村现在有在校的大学生5位,高中生4位,初中生48位,村小学有孩子142名。通过几天的走访和观察,对村里的小学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孩子们是最有可塑性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我记得德国志愿者卢安克说过一句话:“。。。。。。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学习跟生活联系起来,自己创造出来需要的东西。我想跟学生们做很多事,他们没想到的东西,创造环境的东西,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良陇小学,教学楼是木楼,始用于1972年,现在已经是严重危房,人走在二楼的地板上,感觉整个楼都在摇晃,而且有许多很大的缝隙,大的有20厘米宽,2米长。冬天四面透风,每个孩子都得从家里带柴火过来,一边烤火一边上课。在一楼的教室,我们可以看到楼上的灰尘不停地的落下。在学前班的教室我们看到,教室光线昏暗,而且地面潮湿,潮气扑鼻。教室里的课桌除了5、6年级的稍为好点之外,其它的全部是已经用了几十年,颜色已经成暗黑色。黑板全部是木板式的,架在两个木架上。

在“心桥助学”的帮助下,学校在今年5-1期间建立了该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图书室—“心桥图书室”。但是书架上的书籍还是比较少,大约在200册左右,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如考研政治辅导书等。还有就是因为时间仓促,我们到的时候,这些书还未进行编号。

现在学校有9名老师,其中6名公办,3名民办(即代课老师)
,没有女老师,其中有8名是本村土生土长。小学的课本和教育理念和外面是保持同步的。教室外挂着中英文双语的公告牌,教室里也有名人名言的牌匾,学习园地也很正式,不过,让人又疼又爱。授课内容全部是普通话授课,也没有专门的苗文课或者是苗族文化的介绍性课程。(据说,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办了3个培训班,主要就是进行苗文的培训,侧重于苗文文字的培训。良陇小学也有2名老师报名参加了,但是至今都没有去上课,而且这些苗文课的培训的目的也并非是为了教孩子们苗文文字。)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的正式启蒙教育里没有一点本土的内容,他们接受的完全是大一统的汉族教育。而这种教育只会让孩子不断的汉化,慢慢地丢弃本民族的东西,即使他们的血液还是苗族的。而且更为深远的是,这种教育将会使孩子们对自己的民族性的东西越来越怀疑,越来越否定。这样,教育洗刷掉的就是一个民族的后代。也许等下一代孩子长大的时候,现在的苗寨将会不复存在。

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该叫停了?

同时,由于课本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导致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村里的孩子在这里(指小学教育)就与外面的娃落了一大截了!”校长覃正忠老师忧心的说着。教学内容离村里孩子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比如:红绿灯,村里的孩子压根儿就没见过红绿灯,任凭咱们想象,也无济于事;“炊烟袅袅”,苗寨里是没有烟囱的,如何构想烟囱上面的炊烟袅袅,所以当看到书本上的图画和描述时,孩子们很是无所适从。这也就难怪,村里的不少孩子惧怕上学了。

孩子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未来,这些苗寨的孩子身上承载的是什么呢?

附:2006年春季良陇小学在校学生数

原始链接:http://blog.sina.com.cn/u/4cb0d7c6010007tu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b0d7c6010007tu32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