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山长城游记 去过古北口的人很多,但提起蟠龙山长城知道的人并不很多,那里层林叠嶂,鸟语花香,人和地丰,长城雄关如盘龙卧虎,令公庙、药王庙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丰富的历史记载着这里历代军民抗击外侵的热血奋争,走进这大山,登上那长城,让人思绪万千,热血沸腾,荡涤心灵,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个朋友走进了蟠龙山下的一个小村,村名没有细问,只知道属于古北口镇,在这里认识了王学军一家,交上了朋友,从此每次去蟠龙山长城就认准住在他家,从老王家屋后的山路蹬高几百米就能从密密的栗子树杈中看见长城,紧走几步天空豁然开朗,站在高高的将军楼上,顺着夕阳的金光向东望去,在一片山峦的翠绿之中,长城变成了金色的巨龙,蜿蜒起伏,盘旋在无尽头的座座山峰之间,在它的脚下山变得小了,树变成了小草,人变成了几个彩色的小点,随着日头渐渐掩在山峰之后,长城由金黄变成了红色,山静得除了风声,能够听到的只有彼此的呼吸,每个人都被这无比壮观的景象所震撼而默默无语。 信步穿过十九座敌楼,站在二十四眼楼上回首望去,不能不被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所折服,因为山势险,地况复杂,这里的敌楼随山而造很少重样,有的上下三层,有的楼上平台楼下双拱,有的里外双墙还有窄梯直通楼顶,各座敌楼遥相呼应,宽的可并排四骑,窄的不足三尺,完整之处雄伟壮观,坍塌之处险象环生,曲折蜿蜒与山和为一体,陡峭高耸如斧辟刀剁一般,透过残窗断壁,让人浮想联翩,好像眼前一片杀声震天,旌旗招展……从九百八十年前的杨令公庙到抗战时期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墓,历史就写在这长城之上。 长城上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满山的翠绿一眼望不到头,不时有野鸡受惊从身边飞走,吓人一跳。清晨四、五点钟,闻鸡而起,打着手电,趟着露水,爬上二十四眼楼,如果运气不好看不到日出也无遗憾,清晨的雾更是另一番景象。紫红色的晨光照在轻纱一样的雾上,众山漂浮在淡淡的青烟之中,时隐时现。一阵晨风吹来,雾随着山势像一群被赶急了的山羊,挤着,跑着翻上山梁、跃过长城,把你围在了中间,这时你就成了过海的“八仙”。当太阳终于一跃而出,群山瞬间变了几种颜色,长城化作了狂舞的金龙。 在长城脚下就是古北口镇,建于1025年的杨令公庙敬奉了爱国将领杨家将和佘太君这些民族英雄,而庙却出于辽国之手,而关帝庙、药王庙、观音阁也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建于1205年的三眼井一样充满了美丽神秘的故事,历史写到今天记载了国民党部队1934年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壮举。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写满了故事。 长城的夜景同样美的惊人,月亮就象一个探照灯,在它的光下看报纸没有问题,银河下不知名的鸟一声接一声的叫,和蛐蛐声一起,让你睡的无比沉静。 深吸一口湿凉的山风,喝一碗浓稠的小米粥,啃一个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真是香极了,老王一家极好客,他家最早住在沟里,据说是为了躲避战乱。几棵老核桃树下的旧屋如今已经荒废,半人高的荒草掩盖了这当年的世外桃源。自打修了水库,他们就搬到了沟外,一个很好的院子如今成了他家的仓库。现在他们住在上蟠龙山长城的路旁,房前挂着“北京市旅游局”颁发的“民俗旅游接待户”的牌子。一排客房干干净净,一家人忙里忙外,客人多的时候全家上阵还忙不过来呢。这热闹给老王一家带来了变化,二女儿考上卫校在丰台上学,媳妇康秀华还成了长城的工作人员。他们家住所的三个变化,也向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由于他家是最先搞起的民俗接待户,远近闻名而被大家戏称“蟠龙第一家”。 蟠龙山长城离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在京承路旁,“南控幽燕北撼肃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的童谣说出了这儿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加上人少、路平、轻松游览长城这里真是个好去处。 云中飞落盘龙山 荡涤胸中些郁闷 铸就中华铁边关 登高远望天地宽 昔日狼烟今盛世 飞出尘埃观月色 还看祖国好河山 桃花源中住几天 快乐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