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隐山唐李渤吴武陵等八人隐山游记-话说桂林桂林阳朔探.

[游记]隐山唐李渤吴武陵等八人隐山游记-话说桂林桂林阳朔探.

2007-12-01    guilinline.com

宝历元年,给事中陇西公秘直出廉察于此。太和年既丰,乃以泉石为娱,搜奇访异,独得兹山,山有四洞,斯为最。水石清拔,幽然有真趣,可以游目,可以永日……
石刻高112厘米、宽145厘米。
在这段书刻了将近一千二百年的隐山游记的背后,沉淀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关于两个被贬谪的唐朝官员患难友谊的故事。故事就从他们游览隐山说起。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著名文学家李渤被贬出朝,以御史中丞出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与其同来的还有他信任的朋友,防御判官吴武陵。李渤和吴武陵都有一个共同的雅好,在公务闲暇之余,喜欢与幕僚们一起,优游于山水之间,搜奇访异,以泉石为娱。来到桂林后,他们最先探访的,就是桂林城西的隐山。
隐山在城区的西面,本名盘龙岗。在这里,古代有一片很宽阔的湖面,叫做西湖,湖里种满了莲荷。一座无名小山延伸进湖中央,山上蔓草遮蔽,游人罕至。一日,李渤与吴武陵等八人骑着马来到了山下。他们突然发现,山下的石头中潜伏着一条清澈的溪流,再抬头环视山冈,林密草丰,润泽无比。李渤惊奇地对众人说:这里石秀水清,山林郁郁葱葱,难道山上隐蔽着灵物吗?于是,他们下马步行上山游览。没想到,在山上有众多奇异的石洞,还有石门、石室、石阁、石台出现在他们面前,更使他们惊奇的是,山崖下有一个幽深的小洞,洞中居然还隐藏着一汪碧绿如玉的深潭。
这个不大的小山竟然曲径通幽,隐藏了这么多美不胜收的景致。于是李渤感叹地对大家说:这座山与天地一样,其实早就存在,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呢,这是因为它把美妍隐藏在朴素的外表后的缘故。今日之游,简直令人神清意爽,流连忘返,如果今后离开桂林,就再不会有人知道它了!感叹之余的李渤,开始萌生了开发建设隐山的想法。
下山后,李渤马上行动了起来,以“华而不逾,简而不陋”的建设原则,开始了对这座无名小山的规划和开发。他派人到山上砍伐荆棘,凿石铺路,导引山泉,并为风景命名:把山取名叫“隐山”,泉水叫“蒙泉”,溪流叫“蒙溪”,深潭叫“金龟”,山洞分别取名叫“朝阳洞”“南华洞”“夕阳洞”“北牖洞”“白雀洞”“嘉莲洞”,并把这些洞名题刻于石壁之上。接着,他又筹集经费,在山下环植竹木,在山上营建亭廊、楼阁、歌台、舞榭。这些散落于山前山后的建筑犹如仙境,美轮美奂。于是城里的男男女女全都到这里来游览、宴饮。更有一些文人雅士,在风和日丽之时,到这里听词唱曲,笙歌燕舞。一时间,隐山声名鹊起,成了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最喜欢的休闲去处。
隐山的开发,造福了地方,给地方带来了新的文化风俗,李渤和吴武陵都感到非常欣慰。吴武陵为此还写了一篇《新开隐山记》,记叙了开发隐山的全过程。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李渤准备离开桂林时,写了一首《留别隐山》诗,刻到了北牖洞口。诗中写道:
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
为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诗中表达了李渤对隐山依依不舍的心情。
李渤(公元772~831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浚之,号少室,河南洛阳人。与其兄长李涉都是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李涉,号青溪子,大和初年被贬往广东肇庆,到桂林探望弟弟李渤期间,在南溪山留下著名石刻《元岩铭》。
李渤、李涉兄弟二人早年隐居于庐山白鹿洞作学问,后来又到了嵩山(少室山)。因为李渤在当时很有名气,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联合上奏章向朝廷推荐李渤,被批准为右拾遗。李渤是个清高、自重的读书人,对于出仕做官抱着谨慎的态度,于是上书表示谢意,没有去赴任。后来韩愈来信劝他,他才出山回到了洛阳,但仍没去上任。不久,朝廷又以著书郎(主管著作局,掌管撰拟文稿)的职务下诏,李渤这才起身上任。一年多后,李渤调到中书省任右补阙,这是一个掌管劝谏皇帝,举荐官员的职务。
李渤从一个隐士起,到应诏入朝作官,一直是个奋发敢言、胸怀抱负的人。他官作得努力、勤奋,试图用自己的学问来解决问题,回报朝廷。他处理奏章极为认真负责,工作效率很高,得到了天子的信任,皇帝对他的建议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于是,提升他为给事中(属门下省,掌驳正政令之不恰当者),赐紫金服(三品官)。
在任上,李渤忠于职守,不避权势,曾因上奏章反映苛捐杂税扰民、逐一评论宰相至三品京官考绩等事,遭人诬陷为越职钓名,出为虔州刺使、江州刺使。因治理地方有声望,数年之后,又调回朝廷担任谏议大夫。宝历元年春,雩县(今陕西户县)县令崔发因逮捕虐待百姓的宦官被囚,李渤上疏代为申诉,触犯了宦官势力,又一次被贬,外放为桂州刺使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管理桂州的政务和桂管的军务,就这样,他来到了桂林。
吴武陵,信州人(今江西上饶)人。元和初年进士,历任太学博士(古代最高学府中教授汉学经书的学者)、韶州(今广东韶关)刺使、潘州(今广东茂名高州)司户参军。他个性慷慨时尚,尤其是所具备的文韬武略,深得李渤赏识,应李渤邀请,担任其副手,出任桂管防御判官佐理李渤。吴武陵是个很讲义气,忠实于友情的人。当初他在永州的时候,被贬谪永州的柳宗元很器重他,对他很好,他也很敬佩才华盖世的柳宗元,对柳宗元被贬谪到这么偏僻边远的荒蛮之地很抱不平,屡次写信给朝廷重臣如宰相裴度,和柳宗元的朋友侍郎孟简,请求他们帮助柳宗元调出这穷乡僻壤。由此可见吴武陵为人正直、仗义和对朋友忠诚不渝的品格。
吴武陵与李渤是好朋友,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段关于他们俩友谊的趣事:吴武陵到桂林上任时,作为副职,按规定,在上级面前必须着军装和佩带弓箭等全副武装。有一天在球场上举办官方宴会,来了很多人,席间还有许多妇女。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吴武陵喝多了,向李渤要求说:“我奉你的约请一同游览山水,你还是不要用上下级的规定来约束我吧。”当着众人的面,李渤不好驳他的面子,勉强同意了。于是,吴武陵马上在酒席问揭起衣服,方便起来,还旁若无人地随意谈笑。当时,李渤也喝醉了,觉得很没面子,大怒,命左右将吴武陵揪出送衙司斩首。这时,多亏了一个叫米兰的都押衙,悄悄地将吴武陵送回住所并陪伴他共寝。到了半夜,李渤酒醒,听到家里人的哭声,奇怪地询问,家里人言,听说吴武陵被杀,李渤惊出一身冷汗,急忙起身召唤米兰来问,才知道吴武陵安然无恙。第二天一早,李渤赶到吴武陵住所引咎道歉,两人和好如初。他们那种志同道合的真诚友谊,在古代互相倾扎争斗的官场黑暗中,犹如一股清风,沁人心扉。
李渤于宝历元年到桂林,太和二年离开桂林,其间一共四年。这四年中,他勤于政务,为地方办了许多实事:开设常平仓以调节粮价备荒抚恤;增设风景点以利官民娱乐,还着重治理了水利设施灵渠:因见灵渠塞浅,“重为疏引,乃增旧迹,以利行舟”;又重建陡门(一种提高水位类似船闸的水上交通设施)“以扼旁流”,并规定夜间才可用渠水灌田,以保证白天运输行船;还在渠上兴建万里桥,以方便百姓。
李渤因此受到百姓拥戴,百姓把他的灵位供奉在兴安灵渠边的“四贤祠”中,供后人瞻仰,至今不衰。

转自:http://www.guilinline.com/2007/11-9/2007119111424.html108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