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号 一觉醒来,已经到了湖南的永州.我不知道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不是说的这里,到了兴安就进入广西的地界了,这里的山是标准的喀斯特地貌,9.40到桂林北站,雨已经不下了,坐1路公交车(1元/人),到芳华路口换99或100路到桂林火车站准备买回家的火车票,桂林汽车总站也是在这个线路上;到了桂林火车站一问,不卖短途的(火车站电子公告牌不可信的),算了回来的时间在说吧(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桂林好多地方没有预定火车票的. 在附近吃了一碗桂林米粉3元,这里是安两算银子的,味道一般了,火车站去阳朔的汽车很多,票价14元/人,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汽车站的出口就是新西街,走一百多米就是老西街,住的地方叫莲莲饭店,55元/天,我没有很搞,估计可以搞到40--50元,这里的标间就是这个价.找个地方吃米粉,,回店睡觉.和老板一聊,也是一个股民,哎世界真是小呀,逛街......晚饭是在有个叫榕荫路上一家叫屈氏米粉的小店吃的,一荤,一素一共10元,很便宜,回来逛西街,在苏珊娜的咖啡店喝咖啡,咖啡名字叫卡布其诺,20/元一杯 .... 西街, 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阳朔建县时,此街长不过200米,宽不到4米,因处县城西面,故名“西街”。 西街东头是漓江的重要口岸——漓江码头,旅客游完漓江后均从此处上岸。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曾漫步这条小街. 近些年,来阳朔旅游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万人之多。他们大都是学生、学者或打工族,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游人的增加刺激了阳朔旅游服务、旅游工艺业的繁荣,特别是西街、滨江路,仿西方旅游餐馆的旅店、咖啡馆、西餐馆就有几十家,专卖旅游工艺品的店铺、摊点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阳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当地的人还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与洋人有语言交流,学外语就成为阳朔人的热点。据统计,阳朔全县懂外语的生意人就有几千人。一个小小的县城有如此多的异国情缘,在广西是少有。 每当夜幕降临,“洋人街”上的西餐馆、咖啡馆及街道两旁一张张小桌边,都围坐着老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对坐,或放单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享受一份宁静 如今的阳朔西街已经不是一条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街,而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别小看这长1180米,宽仅8米的街道,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所以,人们把中国独一无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