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姚古镇 |
[游记]黄姚古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黄姚古镇----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 2007-05-20 22:59:43 大中小 标签:旅游 历史文化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972年),经过了千余年的的历史演变,黄姚形成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景观文化 黄姚自然景观古称八大景二十四小景。“黄姚八景”即文阁晴岚、珠江夜月、天桥风景、游岩仙迹、龙楼春潦、兴宁风光、盘道石鱼、螺灿秋云。古镇特色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社多、石桥多闸门多、祠堂古树多、楹联匾额多。至今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如文明阁、宝珠观、兴宇庙、狮子庙、古戏台、吴家祠、郭家祠、佐龙寺、见龙寺、带龙桥、护龙桥、天然亭等。古镇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古镇风景线。 2、宗祠文化 黄姚至今仍完好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宗祠,各宗祠每年都有其独特的祭祖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来自广西各地和粤、港、澳、台等地。黄姚的宗祠结构精致,规模豪华,门前有大石阶,祠内有宽阔的门廊,正中还有天井,两旁有小花园,独具桂北屋宇风格。墙上刻有花禽鸟壁画,这些壁画构图美观,工艺精湛,风格独特。 3、诗联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黄姚人非常重视教育,读书之风盛行,文化氛围醇厚。这里人才辈出,过往的文人墨客繁多,古镇奇丽的山光水色和众多的亭台、楼阁、寺观、庙社为他们提供了吟诗作对、施展才华的天地,由此形成了具有乡土特色、地域风格的诗联文化。古镇的诗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赞美黄姚的诗达186首,楹联有197副。 4、牌匾文化 千百年来,黄姚镇留下了许多内容丰富的牌匾。据统计,现存的牌匾共有50多块。牌匾内容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记载了古镇各个时代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姚古镇明清至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兴旺的景象,“直道可风’、“模范长留”、“且坐契茶”及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等各有特色。“且坐契茶”己被《中华名匾》“庙宇大观”部分收录,成为广西入选全国的十六块名匾之一。 5、抗战文化 1944年秋,桂林被日军侵略后,何香凝、高士其、欧阳予倩、张锡昌、千家驹、梁漱溟等大批民主爱国人士从桂林迁移到黄姚,并在黄姚创办《广西日报》。他们不仅在报上发表社论、专论,而且给副刊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文章、诗词、对联,唤醒民众参与抗战,形成了具有特殊政治背景的抗战文化。如今,黄姚镇还保存着他们留下的遗迹,如《广西日报》昭平版编辑部旧址,高士其寓所旧址,欧阳予倩寓所旧址,广西艺术馆旧址,何香凝寓所旧址、千家驹寓所旧址等。 责任编辑:作者: 本站出处: 本站 古镇的形成 建筑的选址特点: 1、古镇的选址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守卫山脉地势和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周围有真秀峰、螺山、酒壶山等山峰环抱,北面的真秀山阻挡了北下的寒流,东南暖气流的润泽,使古镇四季气候宜人。姚江水在古镇盘旋而过,穿街走巷,古镇一式的青砖灰瓦建筑,古榕、古桥、古巷的和谐映象,极具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境。 2、古镇建筑选材均是因地制宜。古镇周围均有石山环绕,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给古镇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石屋、石门、石桥、石庙、石街,一个石质的“石头镇”栩栩如生。 3、有着类似的建筑风格,在细节上区分出建筑的类型和功用,如屋顶的变化等。 南方古镇的选址常要考虑的问题是:交通、防御、风水等因索,就黄姚古镇的选址而言,对风水或说自然环境的考虑是首要的。 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三条洁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人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有这样一首风水歌谣唱到:“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黄姚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1、枕山 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等数座山脉,山势蜿蜒起伏如游龙而来,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古镇背枕“龙脉”,于是有了“人杰地灵、财阜民兴”根基。龙脉作为黄姚的生命之源,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等。此外,群山合围,使古镇有一个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成为桃花园般的理想境地。 2、面水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耕田种地的基本需求,是古镇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东南风水理论把水的作用升华到“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高度。认为村落所傍之水,弯曲流淌为最佳〕,这样才能留住村落的财气;笔直的河道则会带走村落的财运。黄姚清流环绕,符合环形风水观的要求,是较好的风水宝地。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河道弯曲之地,水流平缓益于日常生活利用。 可以说,黄姚古镇能在桂东崇山峻岭中诞生,完美的山水织合是吸引外来移民到此定居,建立家园的最主要原因。 移民们在建镇选址时除了注重整体的风水景观特点之外,还特别注意局部的风水景观建构。黄姚人把村镇中的局部景观,冠以诗情画意般的名称,将自然景观赋于人文的风水内涵,激发人们美好的遐想和对生活的憧憬。其中“黄姚八景”远近闻名,它们是:珠江夜月、宝刹晚霞、天然风光、游岩仙迹、文明晴岚、螺蚰秋云、龙楼春潦、盘道石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演绎出多个“八景”的版本。 在局部风水的人文建构中,黄姚人对“水口”景观的建构尤为注意。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二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中国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而,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黄姚古镇也禀承了江南水口设置的思想,把水口定在古镇南端河水出村之处,明万历年间还在此建水口祠,以求神灵留住黄姚财运,祠的门两侧有“水口萦纡流圣泽;恩膏普被仰神庥”的对联,水口两岸则翠竹掩映,古榕参天,南岸是东门楼、北岸是守望楼,东门楼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除了对出水口风水的营建和修补外,黄姚人也十分注重对入水口风水园林的营造。由于小珠江和兴宁河从两个不同地点汇入姚江,古镇实际上有二个入水口。其中姚江和小珠江在宝珠观南侧汇合后流入镇内,可视为一个入水口;兴宁河流入古镇之处是另一处水口。为护佑水源,黄姚人十分注意在这两个入水口处营建风水园林,这两个地方也是如今黄姚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黄姚文化精华汇萃之地。 责任编辑: 禾作者: 禾出处: 本站 宋代移民与“黄姚”名称的由来 “黄姚”之名是怎么来的?这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们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古镇历史的发端。关于这一问题,民间有两不同的传说: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丁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现在镇上已无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后迁入,不是原来的黄姓。 另一说认为黄、姚是明代初年迁来的,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把这个地力称为黄姚。 两种说法的年代虽然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黄姚是因姓氏而得名。以姓氏为地名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是较为常见的事,黄姚以姓氏得名是可能的。
跳跃于河面上的桥梁 黄姚古镇四面环山,姚江水蜿蜒流过,小桥流水,与山水浑然一体,体现出古镇的文化底蕴:“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身在其中,犹如置身梦境佳园。在这四周江水环绕的小镇,桥梁作为一种沟通古镇居民交通的工具,承载着世世代代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步履,它随处可见,并各具特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件融美学与力学、建筑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为古镇的又一大特色。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5d34010009vr.html6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