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民族风情浓郁的喀什大巴扎 喀什大巴扎游记 |
[游记]民族风情浓郁的喀什大巴扎 喀什大巴扎游记 |
2008-06-25 touraim.com |
2006/6/17 民族风情浓郁的喀什大巴扎 ——纪念首次进疆一周年 Teling 2006年6月15日夜 一般地说,我在旅游的时候不会花很多时间逛市场,顶多就是从当地的商业区走过,但喀什是一个例外。很早就听说喀什大巴扎是新疆最大的巴扎(巴扎:维语,相当于汉语中“集贸市场”的意思),那里聚集了最富新疆特色的商品。逛喀什大巴扎几乎是喀什的必选项目。 第一天在喀什坐公交车的时候,看见“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的牌子,估计就是所谓的大巴扎了。逛大巴扎这项活动安排在了第三天,也就是我们在喀什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正好是星期日,应该是巴扎最热闹、人最多的一天吧。据说原来巴扎只在周日开放,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繁荣,平时也有巴扎,但周日的规模通常要更大。市场大门外面就已经有很多卖东西的了,大概是一些日常用品,也有部分地方特色的东西。进入巴扎以后,看见了各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商品,尤其以各种刀具(如英吉沙小刀)、装饰器物(如铜、银等制成的瓶子、罐子、杯子、玻璃等制成的首饰盒等)、羊毛制品(如围巾、挂毯等)、干果(如葡萄干、无花果、巴旦木、乌梅、核桃等)最为能吸引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 大巴扎里面卖东西的几乎都是维族人,顾客也以当地维族人居多,但也有不少我们这样的旅游者,其中外国旅游者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所以店主竟然常用“Hello”(您好)来招呼顾客,甚至有一次我们问某种围巾的产地时,他们居然用英语回答说“China”(中国),而不是用汉语,也许他们的英语比汉语还好一些? 跟维族人做交易真是困难。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东西,比如店主要价50元,我们讲价说30,他不卖,然后我们准备离开。此时店主把我们招呼回来,我们以为他接受30元的价格了,结果他还是要价50,没有一丝降价的意思。我们再走,他再叫,如此反复,三番五次,也降不了几块钱,实在令人身心疲惫。 有一次我们看好某种式样的围巾,要很多条,店主满口答应说有,然后从箱子里往外拿,但拿出来的跟我们想要的东西在颜色和图案上都有一些差别。我们觉得这是欺骗,他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也许觉得我们太挑剔了?最后他同意回库房取,让我们先交押金。我们只知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来没听说过市场买东西还要交押金这种说法,于是拒绝。他一脸怒气,把一摞百元大钞摔在货摊上,大声说“你们有没有钱?有钱就拿出来!”。经过我们一番努力,终于没有交押金。 之前看一些游记说“如果是维族人卖东西,在不想买的情况下,不要多看,不要摸,不要讲价,否则他们会很生气,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这样恐怖的情景我们没有碰上,多看几眼、摸一摸,都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始终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想买的时候不讲价,以免引起不愉快的事情。经历了种种不顺,看到了维族人怪异的商业行为,也许他们还没有学会正常的商业规则? 后来在火车上听当地人说: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早期,因为石油的勘探地点经常位于离城市村庄很远的戈壁深处,有时候石油工人就住在当地维族老乡家里,那时候老乡很纯朴,管吃管住,甚至亲自赶着驴车把工人们送到前线,而且不要一分钱。后来有汉族人教他们说,这些都可以要钱,于是他们就开始要钱了,无论吃、住,甚至喝水,都要钱。在商业上,则表现为只要顾客多看了几眼他们的商品,他们就觉得顾客必须买下。不过即使现在,如果到那些非常偏远、几乎没有汉族人到达的地方,维族人还是非常纯朴的。 我们采购了诸多特色商品,一直到中午才离开大巴扎。像英吉沙小刀这样的东西,属于管制刀具,不能带上飞机,也不能托运,即使乘坐火车,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直奔邮局,把这些东西寄走。 结束了大巴站的购物活动,喀什的行程也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向喀什告别,返回了火车站。
|
转自:http://www.touraim.com/sight/getDiaryContent.htm?diaryId=1830&sightId=13123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