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慕士塔格峰登山滑雪指南(ZT) |
[游记]慕士塔格峰登山滑雪指南(ZT) |
2008-05-22 msn.com |
7月16日 ZT 慕士塔格峰位于帕米尔高原东侧,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与阿克陶县交界处,距离喀什200公里,距离塔什库尔干90公里。它的海拔高度达到7546米,与附近海拔7719米的公格尔峰、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一起构成了一道极为壮观的雪山美景。慕峰终年积雪,山顶雪层厚度甚至超过200米,冰雪将慕峰遮盖得严严实实。十余条冰川自顶峰沿着陡峭的峡谷如奔腾的河流般倾泻而下,在山脚因坡度变缓,形成一处处瑰丽的冰塔林奇观。这里的冰川面积达到27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30亿立方米,正如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事实上,慕峰也是南疆最重要的水源地。 慕峰北面与东面山势险峻,尽为几乎垂直壁立的悬崖峭壁,西坡则较为平缓,这一边也成为慕峰传统的登山路线。自海拔4450米的大本营至海拔6800米的三号营地间坡度在40度左右,期间藏有冰裂缝及一段陡峭的冰壁。从6800米到顶峰的坡度仅为15度。19世纪末,瑞典人斯文.赫定曾经数次试图登上它并未成功。1947年,英国人希普敦和犹尔曼的登顶尝试也告失败。1956年中苏登山队首次登顶成功,次年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再次登上顶峰。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成功登顶。可能在世界上海拔超过7000米的雪山中,慕峰是最容易攀登的,而且是最安全的。因为它有相对稳定良好的天气周期,传统登山线路对登山技术的要求很低,慕峰的难度更多的体现在对登山者体力以及意志方面。正因为这一点,慕峰逐渐以“世界最高的天然滑雪场”而声名远播,无数登山爱好者、滑雪爱好者不远万里赶来一尝心愿。就我今年所见,来此的老外似乎滑雪爱好者更多,我遇到Denny,这位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可爱老头,更是赤裸裸宣称,“I am a skier,not a mountaineer”,让我顿时引为知己。国内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拨人来此,但毫无例外都是为了登山,为了到达那个颇有些诱人的7546米海拔高度。 慕峰登山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七月、八月,自然这也是最适合滑雪的季节。在这两月里,慕峰通常会有连续的好天气周期。众所周知,登山完全就是一门看天吃饭的运动,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个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任何出色的登山运动员,面对狂暴的天气,也是心惊胆战一筹莫展的。 前面提到慕峰是以难度低安全程度高而闻名,但这绝不意味我们就能轻视这座雪山。毕竟这是一座海拔超过7500米、排名世界第69位的高山。慕峰登山线路之漫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和郁闷,是每一位来此登山的爱好者都必须面对的。翻看众多前人游记,几乎无一例外写到这一点。事实上,近年来每年都会有数百名中外登山爱好者来到这里一试身手,但能够成功登顶者每年亦不过数十,十之二三而已。 随着来慕士塔格登山的人越来越多,山脚大本营的生活条件也愈加舒适。当地登山协会已经在此地建起了半永久性的房屋以及坚固的军队班用帐篷,充作办公室、宿舍、厨房;当地克尔克孜族老乡甚至将台球桌也扛到了大本营。除了用电、洗澡不甚方便外,其他方面我觉得已经无话可说。当然,你不能带着城市的眼光来看待这里,毕竟此处海拔已经是4400米。 撇开让人头疼的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的负重攀爬、没法热水洗澡、厕所简陋等等这些糟糕的因素,只是看风景,这里是无法挑剔的。如此雄伟的雪山,每一步攀登过程中,只要你回头看身后连绵的群山、壮阔的高原盆地、身边缭绕的浮云,似乎一切艰辛都值得为此付出。甚至那狂暴惊人的风雪,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和胆量,能够暂时放开生死之虑,也会觉得那是自然界在展示他神奇魅力的另一面。除此以外,慕士塔格所在的南疆地区,喀什、喀什库尔干、莎车、叶城...这里有着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在这里,仿佛身处异域,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有让你惊奇不已的事情。滑雪下山后,我去了一趟塔什库尔干,正逢这个塔吉克民族自治县庆祝它的成立五十周年。在县城的文化礼堂里,我见到了无数精彩的歌舞表演,众多的塔吉克族舞蹈家、歌唱家纷纷从国内各地赶来为家乡的人民表演。边看演出,我边在纳闷,这个国内只有两三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怎会拥有如此众多的艺术家?他们有着怎样的民族天性? 慕峰登山通常会设置大本营(BC)、1号营地(C1)、2号营地(C2)、3号营地(C3),各个营地的海拔依次为4350米、5400米、6100米、6800米。这种营地设置是最常见的,但并非绝对,各队根据自己的具体请况可能会有出入,譬如有的队伍会在5000米处设置一个前进营地(ABC),某些体力较弱的队员可能就在此休息过夜,畜力运输通常也到ABC停住,因毛驴在雪地行走不易。除了传统的C!、C2、C3,也有设置高C1、C2、C3的做法,就是将C1、C2、C3的营地设置在更高的地方,要高出传统营地一两百米。这样做以让第二天的行程轻松一些,或者说为冲顶留出更充足的时间。 如果能将BC、C1、C2、C3、顶峰五点连成一条线,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体接近于直线的登山线路,方向则是由西往东,记住这一点对于登山过程中一直保持方向感非常重要。 从BC到C1的垂直高差达到1050米,超出以后任何两个相邻营地的高差,不过我的印象里这段路程却是最轻松的,可能跟海拔最低有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从BC到ABC之间的近700米距离都为碎石坡,走的人多了,已经形成一条明显的小径,走这样的路总比在雪坡上跋涉要轻松。ABC差不多就是慕士塔格夏季的雪线,从此处往上就开始覆盖上了越来越厚的冰雪层。这里大体上也是滑雪者所能滑下的最低高度。不过要再细心大胆些的话,走偏北侧的雪坡滑行能下到更低的位置,再低出100米吧。但一定要细心,往外没多远便是深达数百米的大悬崖,由此摔下恐怕只有粉身碎骨的结果。今年夏季登山期间,有认识的哥们在C1没注意看管背包,结果背包就一路滚着摔下悬崖,就此消失。悬崖下是此起彼伏的冰塔林,煞是壮观,可是我猜测摔下去在空中最后一眼看到这些冰塔林一定不会有欣赏风景的心情。或者从偏南侧的沟谷滑下,因沟谷积雪较多,也能滑到更低的位置。BC到ABC的坡度保持在30度左右,ABC往上到C1的坡度要更陡一些,相当多的地段,我踩着滑雪板(板底覆盖着一层止滑带)无法直上,而必须走一条“之”字形的线路绕上。一般来说,我所使用的这种高山滑雪板最大的爬坡能力就在30度左右,一路上正好借此来大致估计脚下雪层的坡度。 从C1出发,开头是一段高差100米,坡度40度左右的雪坡,攀爬非常费力,对刚出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下马威。登上此段雪坡,是一处平缓宽广的阶地,这里也是一个良好的扎营地,称为高C1,海拔5500米,位置比起传统C1更佳,且因地势平缓,无须像传统C1那样费力去平整出帐篷大小的雪窝才能安营扎寨,只需稍稍用心便可搭好营地。唯一的隐患是营地后方数百米一大片高悬的冰川,万一坍塌下来,这里肯定首当其冲。离开高C1,此后攀登线路偏向东北,先是一段很短的平缓线路,很快又开始陡雪坡爬升,上升约150米的垂直高度,绕到与那片高悬冰川水平但稍偏北的地方。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慕峰的冰裂缝区,登山线路也变得弯来绕去,上上下下,不胜其烦,这都是为了避开那些危险的冰裂缝区。中途有一段陡坡,就是两侧的雪壁夹着中间一条极窄的直上小道,三十多米长,坡度近50度,地形上不便于走“之”字形,我被迫拖着雪板直上,爬到中途,一不留神滑倒,直接滑到坡底,半天的努力就这样化为泡影。那种感觉可谓绝望!对滑雪下山来说,这段路也是最烦的地方,不少地段居然是上坡路,坡度还坡陡,几乎让人吐血而亡。如果没有这段冰裂缝区,我相信从顶峰飞速滑雪而下不会超过半小时。多了这段,两小时都打不住。不过话说回来,这段路也是最美的,冰壁冰柱形状各异,裂缝里的冰层晶莹透亮,泛着悠悠的蓝光。大自然似乎总是这样,折磨得你死去活来之际,却又不忘给你相应的补偿。这段冰裂缝区通过甚至要花去两个小时。有的队伍便在中途设置营地,供那些精疲力尽的队员休息。这种过渡营地被叫做C1.5。通过裂缝区之后就面临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考验,到达C2中间还须翻过一个高差近300米的大雪坡。我在爬这个雪坡时心里不知念叨了多少遍“该死的C2在哪里?”,几近绝望。这个大雪坡叫做绝望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
转自:http://h7550.spaces.msn.com/Blog/cns%216BB5D957748D8E50%21750.entry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