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日 星期六 阴转晴 1、辽阔新疆 早晨在阿克苏市的长城大酒店用过早餐我们坐上车又出发了,是前往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天气也很照顾我们这些北疆来的游客。因为生活在北纬的人都知道南疆天气酷热。我们运气还不错,出行的这几天都是阴天,很凉爽。 出了阿克苏市,又驶入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南疆的盆地戈壁比北疆的还要荒凉。很多地方,只有一些矮小的野草生长,更多的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我们还是没有走出天山,天山在北面,这里的天山是荒山,路上看见一些大的乌鸦,起初我以为是黑雕,后来,才知道是乌鸦。比我们那里的乌鸦大两倍,它们站在电线杆上,抖动着篷乱的羽毛,张着尖嘴。土是红色的,流的水也是红色的,有些地方呈碱性,泛着一层白色碱。令人奇怪的是,路边有些地方的坟墓都栽了一些树,都是死树,在这样的地主成活不了的。不知这代表什么意思。经过很长时间的路程才能看见一些房子、村庄,或是在公路边的饭馆、加油站之类的。路边有维吾尔人买西瓜、甜瓜。搭个简易的棚子,盖一些树枝树叶。公路离天山也不过几公里的路程,越往前行,天山显得巍峨高耸了。山的变化也很优美丰富,山前有一些低矮的土山,这些小土山的颜色变化多端,有的呈红色,有的呈褐色,有的呈绿色,有的呈淡黑色,让人的眼睛不由自主的被它吸引。高耸的群山也开始有了颜色的变化,山的纹理也很多样,从山顶到册腰,分别为黄色、淡褐色、深褐色,灰绿色、淡黑色,颜色和纹理的变化是一致的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山脉仿佛经谁用斧子、刀子、铁锤之类的工具雕凿过。经过西恰克,看见一些绿色的草地,还有一个小湖,西恰克译为甜湖。新疆的大多数地名都是用自然特殊命名的,很多时候,走到公路的拐弯处,以为没有山了,因为在拐弯处,被一座山挡住前方的路,拐弯之后,连绵不断的天山又出现了,伸向远方,伸向天边。看见这座山,这辽阔的土地,对于“疆”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三山夹两盆,正好象征着右半部分,经过这次旅游,我也基本耻对新疆的地貌有了初步了解,从北到南,从阿尔泰山到天山再到昆仑山,我都看见了,不过相经较而言,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藏在了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北纬是以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著称,而南疆则以人文历史为主,在自然风光上,缺少了一些灵性和活力。要想真正新疆了解的大地,是需要有种穿透名利看见智慧的思想才行。 2、阿图什市 中午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就餐。这座城市不太繁华,还没有库车县城好呢。给我的印象,像个县城而不是市,街上有些空旷,公路很宽,很少能看见汉族人,来往的全是维族、柯尔克孜族,没找到汉餐饭馆就到一家民族餐厅用餐,吃的是拦面,餐厅装修很有民族特色,只有我和同事三个汉族,吃饭的也是民族人。我们的汉语听不太懂,吃过饭,又去街上逛了一会,这里的商品大多数是地毯、民族服饰,卖了六个无花果,一元钱两个,无花果有鸡蛋大小,是扁圆形的,在北疆这些水果很少见到的,我也是第一次吃这水果,用大叶子包着,起初我以为剥皮吃,给族同事说连皮吃才明白。这水果很甜,松软可口,不过我吃不习惯,吃了一个就腻了,这里的人买东西都很实惠,西瓜、甜瓜都切成一芽芽买,那些口渴的本地人或是从乡村来的人就可以花很少的钱解渴。要了几份冰酸奶,都是现场制作,一大块冰在旁边,用刀子或什么工具削下来兑着酸奶,把夏季的炎热就驱散的无影无踪。因为太过于冰凉,吃了一半就没吃了。两位维族同事跟本地维族人亲切交流,也算回到他们老家了。北疆的维族人都是从南疆迁移过去的。这里的人的厕所也很古怪,一个一个蹲池,用墙隔开,入口有布帘子,厕所旁边的另一间屋里有人在洗手、洗脚,听说那是净身的一种,伊斯兰教是相信人生而有罪的,所以活着的时候要不断的去洗除罪恶。他们每天都要净身几次。 中午四点左右离开阿图什市前往真正的旅游胜地喀什市,一路的奔波,坐在车上长途跋涉很辛苦,坐累了就站起来休息一会,这时,我反倒埋怨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么辽阔的土地,使得新疆人游新疆也非常的困难。路上还是那些单调的景物:一望无垠的戈壁滩,戈壁滩边是天山,天山也远离了我们行驶的公路,偶尔会长些麻黄等植物,还有红柳,开着红色的花,再就是能让人有距离感的电线杆,陪伴杆的就是公路和桥,目这所及的就是这些,我在怀疑神秘新疆神秘在哪里?可是这些景物上电视带给人另一种沧桑古老的印象,也许是我的思想还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坐在车上,除了熬时间,看公路牌,清楚一下离喀什还有多远,走了好长时间才进入喀什地界,随着路的变化,路牌上的距离从起初的421公里到285公里再到175公里到89公里,我们心灵的希望才活跃起来,估计七点半左右可以到达。 终于到达喀什市了,路边排起了很长的车队,是加气的出租车,车子都是绿色的,路边树立了巨大醒目的牌子——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喀什,不知道新疆有多源远流长。新疆也只有喀什市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喀什相比,其他城市都太年轻了。进入市区,人群汹涌,走在街上的全是维族人,这座城市感觉不是那么现代化,在繁华中透着古老。 3、香妃墓 我们穿过市中心,没有去入住的邮电宾馆,而是直接前往一个旅游景点——香妃墓。穿过城市走到郊区,两边的建筑逐渐有了伊斯兰教的风格,拱形门,各种花纹装饰,通过一个五六宽的路,出入口不过五六米宽,非常的简单,两边是新疆杨,导游买了门票,这里不是想象的那么雄伟,好像它只能用古朴来迎接四方游客,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小型停车场,环绕四周的是买民族饰品的店铺,无非就是地毯、维族小花帽、丝巾、玉石、维族乐器,这些东西在新疆各个地方都有销售的,不过南疆的更正宗更原法原味一些。这里游人如织,穿过一个伊斯兰风格建筑的大门,就进到一个小院子里,一切都是原始古朴的,没有过多的装饰,路面是红砖铺的,树也是杨树,走过一个小木门,进到一个大的院子,一座高大的伊斯兰建筑屹立眼前,这就是香妃墓,是对称形建筑,整个院子也是以这个建筑中心为对称轴布置的,门敞开着,上了几级台阶,进入建筑里,一进去气氛一下子变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建筑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墓碑,每一座墓之间都是紧挨着,袋装教的墓呈长的圆拱形,有点像古代装金银财宝的大长箱子,这里是香妃家庭的墓群,有大的,有小的,大的代表是男人墓,小的代表夭折的孩子的墓,其实虽然名为香妃墓,香妃的尸体却并没有埋葬在此,而是在内地,这里有一个香妃墓,埋的只是午妃用过的物品、衣物等,准确的应该叫衣冠塚,其他旅游团的导游在讲解,我们也跟着听,这个建筑也可以算得是维族人的奇迹,高大的拱形建筑高有十几米,只用泥和石膏砌成,建时也没有柱子支撑,宽有十几米,居然没有倒塌,经历风雨安然无恙足以想象当时维族人的建筑水平技术相当高超了。后来,发生过地震,把建筑的局部震坏了,现在看见的是经过维修后的样子,四周的四根大柱子也是后来加固的,底部有些花纹,那些墓在里面,我们站在木栅栏外边看边听,每一座墓都用各种绸缎盖住,上面绑有大的花结,香妃墓上盖的是粉红色的绸缎,是在偏右边的一个地方,因为是家族墓,看上去特别有气势,死亡在这里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短一座墓上都写有逝者的名字,一般都很长,我也没记住,什么穆罕默德,什么苏木格拉图之类的。导游讲解的有声有色,我们听的津津有味。这里禁止拍照。 走出建筑又往右边走去,来到一个高墙上,站在台阶上,朝墙内一望,真令人惊叹,原来这里是一块墓地,埋葬了近上千个人,都是伊斯兰的墓葬碑,有水泥修砌的,有泥土砌的,有的是夫妻合葬,中间会有一个圆拱尖顶形的装饰,水泥修的是富人的,泥土砌的是穷人的,因为伊斯兰教是乐天的,他们对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墓里一般不埋财宝,这样很少有盗墓者,看着这宏大的占地近十亩的墓群,心里生出一种对这个民族的崇敬之情,他们相信真主,安拉,相信上天的赐予,按习俗,伊斯兰的墓地是不允许汉人参观的,现在这里是风景区也就对外开放了,走到院子的路上,种有花草树木,维族儿童在买蝴蝶发卡,应该是香妃生前最喜欢的饰品,我本来无心购买的,小男孩往我的裤子腰带上别了一枚,于是花了买了一个,也算是纪念吧。 走出院子,又朝南面更深处走去,路边有些水池就是净身用的,他们在朝拜,做礼拜前都要洗手、洗脚、洗脸,水池里的水很脏,一座建筑也快倒塌,成了危房,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保留一种有历史的记忆,用木棍支撑着,又向东拐,来到一个大的讲经堂,建筑呈“L”形走向,是单层建筑,讲经堂用绳子与栏杆拦起,游人只能观看,讲经堂的导游用带点维族腔的汉语介绍着,我数了一下共有十二个小的讲经室,一个讲经室里可以容纳二、三十个人听经,共可以容纳上千人听经,再加上宽敞的职地和台地外的空旷地方,这样可以容纳好几千甚至上万人听经,那是怎样宏大的场面。讲经堂前有两个阁楼,名为“召唤阁楼”,是讲经人召唤信徒听经的,听说新疆的伊斯兰教信徒一生中至少要去一回圣地麦加朝拜,一些贫穷者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前往,就来这里向圣地麦加的方向朝拜。一切如此安静,一切又如此神圣。走出院子,在旁边的玉石店转了一下,还有喀什的文物展览馆,里面有千年古尸,没去参观,担心自己见了以后会做恶梦,八点多我们就回宾馆了。走在街上,刮起了沙尘暴,漫天灰黄色的风沙席卷了整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太可怕了。刚才在香妃墓参观时就已经刮了很大的风,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七、八、九月正是喀什沙尘暴多发时段,这一切,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那些已经快倒塌的古建筑,也许,再过几十年,它们会从地球上消失的,人们再也看不见那些可以见证历史的东西了。 晚上,和四位汉族一块在喀什步行街吃饭,是家川菜馆,喝的是喀鹰老窖,昨天在阿克苏市喝的是鹰酒,看来,南疆人对老鹰有种特殊的感情,喝了四瓶白酒,一人一瓶啤酒,我又喝醉了,走在步行街上大脑还清醒有记忆,后来怎么回宾馆我一点记忆都没有了。一觉睡到半夜五、六点钟口干舌躁,喝了点水又睡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