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我对三样东西比较敏感:路易"十四的雕像、宫殿没有围墙、厅室里挂满了巨幅油画。 法王路易"十四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1641年5岁时即位,1661年开始独揽大权推行改革,并对外扩张,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君主专制国家。他不可一世,凌驾于国家和法律之上,被人们称为“太阳王”。因为嫉妒财政大臣福凯新建豪华的子爵谷城堡,只有23岁的路易"十四便以贪污罪把福凯投入监狱,判了无期徒刑,同时决定兴建一座超过子爵谷城堡的王宫,即现在的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前的广场上立着路易"十四的青铜雕像:横刀跃马,英姿饽饽,充满着动势。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我们有些类似人物的雕像,不是标准的半身胸像,一脸沉思,就是挺胸背手站立,凝视前方,更多地表现为静态。 凡尔赛宫由占地11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和占地100万平方米的园林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建筑群包括正宫、南宫和北宫。这样壮观的工程动用了3万多名工匠,耗资巨大,历时28年。 整个宫殿和园林没有高大的围墙,只是在广场周围有一段铁栅栏,其他地方自然地和周围的树林融合成一体。其实,在欧美各个地方,很少发现有墙,在居民区各家的小楼前、草坪外,挂块牌子就是私人领地,顶多用不到一米高的栅栏或冬青围住。在德国的一些地方,假如有人用栅栏把自己和邻居隔开,邻居们会以为见了鬼,大家都很不快活。联想到我们的民族,具有悠久的砌墙习惯,上至皇亲国戚的红墙璃瓦,下到黎民百姓的土坯篱笆,总是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与世隔绝。就连行驶的汽车,过去挂窗帘,现在帖窗膜,也总怕他人窥见些什么。 凡尔赛宫内有大小500多间厅室,里面挂满了巨幅名家油画。组成国王大套房的六个大厅里,陈设极其讲究,除了名画外,还摆满了银质镂雕的家具。当年为了支付巨额战争经费,路易"十四卖掉了银具,却将油画保留了下来。 油画内容除了王室人物肖像外,大都是《圣经》故事、日常生活、重大事件和战争等场景,富有阳刚之势。而我们的故宫中也挂着一些绘画,但大都是些充满闲情逸致的山水花鸟,一派柔情蜜意。 之所以会形成这些差别,大概和我们民族历来倡导的“寓静于动”、“讳莫如深”、“温文尔雅”的习惯息息相关。 选自2001年出版的《琐见琐文——李小宁域外摄影散文集(欧洲卷)》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7点07分, 推荐给好友 echo1966去过的地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