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巴塞罗那三日记(上) |
[游记]巴塞罗那三日记(上) |
2007-07-16 live.com |
巴塞罗那三日记(上) ·国际火车· 心里一直想着去西班牙的事情,连着几天都没有睡好。星期五的早晨却醒得非常准时,6点半,天还没亮,蒙彼利埃的街头空无一人,我们背着书包兴冲冲地前往火车站。 Tram上的人全都拖着大箱子赶火车。一路上湿漉漉的,我以为昨夜一定有场大雨。到了车站才看到,原来每天在我们熟睡的时候,环卫工人就在忙着扫地、洒水。还有派发报纸的工作人员,也已经站在车站前。这些情景,对于来到这里已经一个月的我,还是那么陌生。 火车站早已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看看站牌,没有到Barcelona的车,和我们相同列车号的火车,目的地是Tarragona,看来巴萨也只是它中途的一站。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坐在候车处,吃掉了自己做的三明治。一直等到7点半,才按照指示牌上的voie E来到月台,火车居然已经等在前方了。 蒙彼利埃的月台还是很大的,可以容纳6辆车同时进出。在我们的旁边,就是鼎鼎大名的TGV,双层,窗口有可爱的桌子和台灯。相比之下,我们的火车真是老家伙。上了车才发现,这不是法国国铁的车,而是西班牙的火车。车上的广告、招贴画都是形似法语的西班牙文,火车公司的名字是“renfe”,而并非法国国铁的“SNCF”。走上车厢,立刻发现周围的交谈声有些不顺耳,前后都坐着西班牙人。坐在我右前方的中年女人,穿着枣红色的长裙,顶着红色的头发,一双高跟凉鞋,着实抢眼,我立刻送上一个称号——西班牙大婶。 7点26分,火车几乎毫无误差地启动,不鸣笛也不广播。所以我几乎还没有回过神,窗外的一切就已经在飞速前进了。 因为纬度高,法国的日出很晚。接近8点,国内应该早已是阳光可见,法国却还是漆黑一片,亮着的都是路灯,让人无法预测天气的好坏。车子前进了半个多小时,停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站台虽小,却相当热闹。停车开门的时间居然和上海地铁一样短,看来如果迟到三五秒,也有错过列车的危险。 就这样在黑暗中前进了许久,天开始蒙蒙亮,此时已经接近9点,中途经过几个十分迷你的车站和小镇。在窗外,看到一个巨大的湖泊,在微亮的天空下泛着白光,几乎占据了窗外所有的空间。铁轨铺在湖泊的中央,如果是白天的话,一定相当壮观。之后太阳渐渐高升,从温和变得刺眼,窗外的一切终于豁然开朗,山是山,田是田。绿色的山头上屹立着白色的城堡状建筑,火车顺着山一转,就是蓝色的地中海。海浪打在山脚上,白色的浪花飞溅起来,与那种蔚蓝形成对比,远处是流动的波光。眼前的景象让我羡慕起那些住在红顶小房子的人,他们的生活已和大海、天空和高山融合在一起。 火车过了东比利牛斯省的首府佩皮尼昂,从地图上看,法国部分的路程已经过了大部分。然后很快达到边境城市Cerbere,列车广播从先法语后西语变成了先西语后法语。在一个窄小的山洞里停了好几分钟,可能是更换轮子来适应西班牙的轨道。出了山洞,就是明亮的城镇风光,粉红色的小房子加上橘红色的屋顶,我看得目不暇接,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耳边已经没有法语广播,而是先西语后加泰罗尼亚语的报站声。身后一对西班牙老夫妇的交谈声立刻响起来,似乎在提示全车厢的人——我们已经在西班牙境内了! 在西班牙停留的第一站,我忘记了它的名字。上来的除了几个乘客,还有带着“Policia”牌子的西班牙边境警察,开始一个一个检查身份证和护照。欧盟国家的乘客纷纷拿出他们的蓝色身份证。前排的一个人拿出学生证,这天的检查非常紧,警察居然将这个人教育了一番。而坐在我旁边的祖孙三人更加可爱,那位老祖母居然什么证件都没有,于是边境警察和她用蹩脚的英语讨论起来。不过法国人的脸可以充当身份证一用,警察没有深究便放行了。如果我忘记了护照,说不定会把我直接请下车。 因为每节车厢都有警察,所以检查的速度很快。列车再次启动,穿过的都是山区。然后来到了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城市,马路宽阔干净,房子也很高大,显然是个富裕的地方,名字也美丽——Girona吉罗娜。在这一站上来众多背包客,车厢里顿时热闹起来,法语、英语、加泰罗尼语,加上我们的中文,越来越有国际列车的味道。 越是接近巴塞罗那,心情越是激动。和任何一个大城市一样,巴萨的外围有许多工厂和加油站,城市的影子已经赫然出现。接近十一点三刻,车票上的到站时间,列车停在一个有些破落的站台,黑色的墙上都是涂鸦,我们正疑惑这里是哪里,为什么既不广播又不继续启动。那位红色的西班牙大婶唧唧咕咕说了些什么,居然带着后面的法国奶奶以及她的两个孙女下了车。我们纳闷极了,巴萨的车站怎么如此破旧,也准备提着包下去。到了门口,我急中生智,想起那对西班牙夫妇是从法国上的车,就用法语问了后面的那位老爷爷,他愣了一下,用口音极重的法语回答我,到巴萨一定会有广播。于是我们又想回去,转过身才发现,那些说英语的背包客受了我们的影响,也正想下车。我们一回来,他们也纷纷回去坐好。 果然,刚才急着下车的人全都下错了站。车子又启动了,大约几分钟后,驶入一个漆黑的地下通道,开过几个灯火明亮、人潮涌动的月台,最后停了下来,广播里跳出一个让我激动的词语——Barcelona。车子停稳,我跳下了车,月台上写着大大的“Barcelona Sants”,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的人,一番热闹的景象。坐电梯来到车站一楼,感觉像个飞机场,小商店林立,候车的人随处可见。这里就是巴萨最大的火车站——桑兹火车站。 ·巴萨初印象· 到了火车站,自然首先要找旅游咨询处。虽然已经做好了说英语的准备,巴萨人的英语水平还是让我惊一下。弯了几下,终于在车站一角找到了旅游咨询处,门面还真是够小。免费地图非常小,所以就花1欧买了一张详细的城市地图,这张地图后来帮了我们极大的忙。 按照工作人员给的路线,我们直接去换地铁3号线,到一个叫Liceu的站找我们预定的旅社。火车站可以换乘3号线和5号线。我们按照指示牌,来到地下。单程票1.2欧一张,比法国便宜。这里买票是全自动的,接受小额纸币、硬币和信用卡。买好了票就打票进站。巴萨的地铁并不新,和北京倒很像。我们只坐了5、6站,就到达了Liceu。报站是完全听不懂,不过门上有电脑控制的站牌,非常清楚,没有坐过站的危险。 出了站,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鼎鼎大名的Rambla兰布拉大街上了。到处都是人。而所谓的Liceu就是欧洲第二大歌剧院——利塞奥。我们前后走了几步,找不到咨询处工作人员给出的那条鸡肠小路。进了一家文具店,店员用乱七八糟的英语说了一通,总之就是往前走。于是走到步行街的中间,边上都是小店和流浪艺人。我眼睛挺尖,居然瞄到一块路牌,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那条小路。兰布拉周围的小路都是又旧又脏,人却相当少。我们顺着小路走,穿过居民区,向左一转,就是我们预定的小旅社。 旅社不大,不过挺干净。入口的接待人员是位老阿姨,慢腾腾地看我们的定单,登记我的护照,开单子,拿钥匙。她基本不会英语,我用法语问她是否说法语,她耸耸肩用法语回答“一点点”。于是我们放弃了和她的交流,拿着标好“201”的钥匙上楼了。 打开房间门,居然出乎意料。房间虽小,却相当干净,衣橱、床头柜都和普通宾馆一样。卫生间也不像网上所说是合用的,而是独立的一间。这个小巧的卫生间让我们惊喜万分,连香皂都有,淋浴设备也很好。在打开了落地门外的帘子后,我们甚至还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小小的阳台,可以站着看街景。 快速地整理好行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下了楼,交掉钥匙,向兰布拉走去,正式开始自己的背包客生涯。 ·海港区和一游哥特区· 巴塞罗那是个大城市,她的中心是加泰罗尼亚广场,两条主要的马路,Rambla兰布拉和Gracia格拉西亚交汇在这个中心。而游客们的聚集地也在这两条漂亮的马路上。 出了旅社,我们决定去看海,这一天真是阳光明媚,人群的密集立刻让我想到了南京路。所以就在心里暗暗地称她为“巴塞罗那的南京路”。由于这一段是花卉街,所以身旁全都是花团锦簇的小店铺,价格都在2、3欧左右,还有一种1欧一束的小花,可爱异常。在路灯下,总有打扮奇特的流浪艺人,他们全身涂满颜料,摆出各种造型,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没几步就走到了兰布拉的尽头,一个艺人打扮成小罗的模样,不停地颠球。看到我们在打量他,他就招呼我们过去,要和我们合影。盛情难却,就和他登台合影,虽然没问我们要钱,但觉得这样很不好意思,可惜零钱实在太少,就红着脸只给了他4分钱。 兰布拉的一头是加泰罗尼亚广场,另一头则是海港区。老远就可以看到那座哥伦布了望塔。塔的底座非常奢华,八头形态各异的黑色大狮子成了游人留影的最佳景观。底座上雕刻着许多海神雕像。塔身很高,塔顶则是哥伦布的雕像,哥伦布手指的便是大海方向。这坐塔是有电梯的,在最高处可以看到巴塞罗那海港的全景。 过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便是巴塞罗那港了。这里的高大建筑林立,风格都是古典式,无一例外飘着西班牙的红黄旗。而在巴塞罗那港的大楼上则是欧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三旗并立。这里已经看不到海岸的自然风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码头、白色的游艇和人群。岸边有许多地摊,卖围巾的是印度人,卖皮包的是非洲人,卖玩具的则是中国人。原本因为法国围巾又难看又昂贵而一直寻寻觅觅的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印度围巾都非常艳丽,在国内又买不到,于是花了1欧,从一个咕噜咕噜不知在说什么语的印度人手里,买下了一条蓝色的纱巾。 买好围巾,就走到了海上兰布拉。这是巴塞罗那新开发的休闲之处。走过一座波浪状的大桥,就看见一个叫mare magnum的大型购物中心,正对地中海。由于没有沙滩,海水相当清澈,可以看到水中成群的鱼。如果扔块面包下去,鱼群立刻就会沸腾起来,鸽子和海鸥也会来凑热闹。
因为不打算购物,我们就绕着海港走了一圈。不一会儿就绕回了入口,马不停蹄地前往哥特区,寻找海之圣母大教堂Esglèsia de Santa Maria del Mar。 哥特区和拉巴尔区以兰布拉街为分界。哥特区的路都非常窄小、破旧,抬头望去,自己仿佛站在井底,阳光则是从井口射进来一样。这些小路各自交错,很容易迷路。我们仔细跟着地图走,终于看到了建于1329年的海之圣母大教堂。 教堂的外墙异常破旧,很多砖块都缺了角,大门也似乎年旧失修。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可以进入的标志,我一度失望地以为看不到里面了,而旅行前查过资料,说是光看外面的破旧丝毫想象不到其内部的华丽。之后终于在正门看到贴着一张纸,下午4点半才开门。而那时才3点多。既然已经来了,便不想再走。加上之前一直在走路,顿时感到很累,于是在博恩街上找到一家SANDWICH&FRIENDS,吃一些东西,休息一下。 S&F的三明治4欧一个,但非常好吃。就这样一坐一个多小时,我们在教堂周围走了一圈,看了看维修中的老博恩市场。教堂的大门突然打开,两个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走了出来,带着点意外,我走进了海之圣母。 在入口处,我好奇地买了一个大蜡烛,准备和别的游客一样供给圣母。这座教堂是巴塞罗那最华丽、最优秀的哥特式建筑。轻巧细长的柱子支撑起高高的顶棚,美丽的彩色玻璃窗投射出五彩的光芒。墙壁上有各种姿态的圣母像,隔成一间间的小房子,地上、烛台上都摆放着红色的蜡烛。布道台上有一尊圣母怀抱耶酥的白色雕像,灰色的石柱与金色的吊灯交相辉映。 由于光线昏暗,又要仰着头才能看清,在教堂里拍出的照片都显得模糊。无奈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只能快点离开。走到门口,居然遇上一个婚礼。许多穿正装的男女笑着走进来,在教堂一侧,有一辆朴素的婚车,坐着新郎和新娘,静静等候婚礼的开始。在这里结婚也许会特别高兴,有许多素昧平生的游客也会自愿参加,祝福新人。 看过了海之圣母,我们又穿过了许多无名小路,来到圣加乌马广场Plaa de Sant Jaume,这里是自治区政府所在地,一边是自治区政府大楼,一边是市政厅。广场不大,却是从海之圣母前往大教堂Cathedral de la Seu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里唯一的收获便是看到戴着歪帽子的加泰罗尼亚警察。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鼓起勇气问了一个警察能否拍照。他冷峻地点头,摆出一个严肃的姿势,让我们狠狠喀嚓了一番。这个警察哥哥就是身材差了一点,否则一定是个西班牙帅哥。 我们是从大教堂的后门进去的。与海之圣母不同,大教堂的后面有个精巧优雅的回廊,种满玉兰花和棕榈树。在中央的喷水池里,养着13只白天鹅。这些天鹅是我见过的最趾高气昂、最不把人当人的动物。游人聚在栏杆外看它们,它们却好奇地看着游人,时不时嘟囔几句鹅语,然后昂着脖子,扔下一个莫名其妙的眼神,走向另一面的游人。
走过回廊,就是大教堂的内部。她比海之圣母更为庞大,有一个宏伟的地下台阶。走到地下,可以在黑暗中看到一座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棺,长眠于此的是西班牙最著名的童贞殉道圣女——圣欧拉利亚Santa Eulalia,被奉为巴塞罗那的保护神。而与这个地下道相对的,就是一个16世纪的巨型管风琴,其大小足以成为又一个独立的房间。 大教堂的宏伟在海之圣母之上,不过也许是后者专门供奉圣母的关系,她似乎更加亲切近人。这座大教堂是巴塞罗那的象征,建造时间长达600年。不过当夜幕降临之后,她的可怕尖顶让穿梭在小路上的我一度不敢抬头。 ·现代派建筑的根据地——格拉西亚大街和扩建区· 在巴塞罗那的第二天,我的重点是另一条著名的大街——格拉西亚Gracia。 如果说兰布拉是以她的热闹闻名,那么格拉西亚绝对是以她的艺术气息吸引着人们。走过喷泉环绕的加泰罗尼亚广场,便进入了巴塞罗那的扩建区。这里的建筑虽然基本保持着西班牙风格,但一眼便可发现她们的新颖。 在离开广场时,还发生了很有趣的一幕:这个广场不仅人多,鸽子也非常多。不过喂鸽子的游客却很少,因此鸽子们都饿得如狼一般。一对祖孙好心来投食,鸽子们居然奔走相告,越聚越多,大有把这一老一小淹没之势。小孙女紧紧抓住奶奶,大声喊叫,而老奶奶也有点郁闷,一包鸽食不知往哪里扔才好。最后只好扔到远处,趁着鸽子们纷纷涌过去的瞬间赶紧脱身,否则差点就成了“西班牙版的东郭先生”。 离开广场,便开始暴走格拉西亚。格拉西亚就如同上海的淮海路,行人比兰布拉少,马路宽阔无比,小巧的绿荫人行道隔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然后又是宽阔的人行道。路边都是高雅无比的西班牙建筑,里面都是各种名牌的专卖店,看得人目不暇接。 走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了所有游人都要瞩目的三个焦点,也就是不和谐街区Manzana de la Discordia。巴塞罗那是现代派建筑的中心,诞生了三位巨匠——高迪Gaudi、普伊赫Puig I和多蒙尼克Domènech,其中高迪最是巴萨人的骄傲,号称“巴塞罗那是高迪的巴塞罗那,高迪是巴塞罗那的高迪”。走在这里,若是说自己不知高迪是谁,就会被人讥笑为非人类。三人的建筑各不相同,放在一起异常不协调,所以才把这里称为“不和谐街区”。 第一幢出现的,是普伊赫的阿马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也是唯一一幢免费开放参观的现代派建筑。与后面的几个建筑相比,她偏向古典,显得相当淡雅。外墙上都是粉红色的小点,这是因为这里的主人阿马特耶是一个巧克力商,才用了这种温馨甜美的设计。里面相当精致,有一种居家的感觉。而旁边的一幢便是高迪的名作——巴特利奥之家Casa Batllo。这座建筑有著名的假面阳台、人骨形柱子和恶龙屋顶,墙壁上的颜色十分俏丽。在这幢建筑上,就可以看到高迪浓重的宗教观。在巴特利奥之家外面,长长的队伍排到马路上,这些都是高迪的崇拜者。在这两幢楼对面,有一座蛋糕状的大楼。那还是高迪的设计——米拉之家Casa Mila,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完了这几幢现代派大楼,我们最大的目标就在眼前了——圣家赎罪堂Sagrada Familia。这是高迪最后的一件作品,混杂着雄伟、豪情、痛苦和遗憾。她可能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的现代教堂。1882年先由一个叫Villars的建筑师动工,一年后由高迪接手。高迪笃信宗教,曾因此多次和雇主,如米拉、巴特利奥等发生不快。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花费在圣家上,力求把她建为所有人忏悔罪恶的地方。他计划把《圣经》中所有的主要情节都雕刻在教堂外墙上,大门分为“爱之门”、“信仰之门”和“希望之门”三道,教堂则拥有三个宏伟的立面——诞生、死亡、荣耀。在三个入口上,屹立着4座107米的尖顶,直入蓝天,壮观地让人心生恐惧。 高迪从31岁开始投入圣家赎罪堂的建设,43年后被电车撞死在巴萨街头。由于圣家的建设资金完全依靠捐款,到后来高迪不得不挨家挨户地讨要资金。这个性格内向、终生未婚的天才建筑师留下了建造到一半的作品,至今脚手架和绿色罩子仍然没有去除。高迪的设计来自灵感,他的遗物中虽然有图纸,却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后人只能通过想象来揣测他的意图。继任设计师苏拉维特Subirachs于1998年完成了一个立面的建造,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高迪所钟爱的石材,遭到了争议。但这样的举动实出无奈,圣家的完工要依靠后人的力量。目前建设预计在2026年完工,因为这一年是高迪逝世100周年,人们要以此来纪念这个只会说加泰罗尼亚语的巴萨人。 另外,高迪的另一个力作——居埃尔宫Palau Guell坐落在兰布拉的一侧。这座建筑是高迪献给他唯一的知己、他的忠心赞助人——居埃尔的。198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当然也去看了。很可惜,这个建筑正在进行大规模维修,2007年之前不会开放。不知此生是否有机会亲眼目睹她的真容。
看过圣家赎罪堂,一直觉得心惊胆战。在那里吃了午饭,我们走过了高迪街。一位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爷爷用铿锵有力的加语给我们指路,使我们顺利找到了现代派的最后一站——圣克鲁斯保罗医院Hopital de Santa Creu I Sant Pau。 这家医院是多蒙尼克的作品,1905年开始建造。按照设计者的原计划,要建造48个亭子式的病房,病房之间由地下通道相连。1911年,刚建成8个亭子,资金就用完了,工程不得不搁置,1930年才勉强完工。 这座医院离格拉西亚和圣家赎罪堂已经相当遥远,我的旅伴一度想放弃这个景点。后来在我的劝说下才再度打起精神,走了许久才找到。不过相当地幸运,由于偏远,只有自助游客才可能找到这个宝地。人少,所以才显出她的静谧。整座医院选用橘红色的主调,墙壁都用马赛克砖装饰,色彩艳丽,加上绿化面积也很大,营造出童话般的气氛。里面人很少,我们在两幢楼之间的花园里坐下休息。细看之下,每个亭子虽然大致形态一致,却各有特色,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和之前摩肩接踵的景象截然相反,此处真有人间仙境之感。 原本以为,这样的建筑一定会被保护起来,“医院”只是象征性的名字。没想到,真有穿白大褂、挂听诊器的医生走进走出,门口还有救护车随时待命。能住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什么病人都能有最好的心情。1997年,这家医院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塞罗那成为了拥有最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代建筑的城市。 在医院里一直坐到近晚上6点,阳光依旧明媚。说实话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这家童话般的医院了。无奈晚上计划去吃顿好的,还肩负着寻找餐厅的任务。于是起身去坐地铁,转了2次车,到达了巴塞罗那塔Barcelonata。因为找错方向,错过了那里有名的海鲜餐厅,而再次走到了港口。正值夕阳西下,就在港口呆坐了一会儿,看着著名的大邮轮格隆德利纳号Golondrinas开出港口。最后还是在兰布拉解决了晚饭问题。 这一天我们走过的路线,大约有大半个巴萨城,从海边一直到近城市外围。看着地图上用荧光笔画出的大片区域,着实佩服自己的脚力和心情。 |
转自:http://dansmachambre.spaces.live.com/Blog/cns!A87BB3E035E0B660!1374.entry3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