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山陵入口,乘坐免费的小火车,开到灵谷寺门口。 这块碑是纪念抗战的阵亡将士的。碑前有一对石虎。 有个无樑殿,明代建筑。如其名,无梁,全是砖石结构。砖头古旧得很有历史感。窗也是。 现在变成蜡像馆了。阴阴的隧道一样的建筑里摆着蜡像,总觉得有些吓丝丝的。 穿过无梁殿,来到了灵谷塔前。灵谷塔也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阵亡的将士。高九层,塔四周写着四个字:“精忠报国”,楼梯沿着一根柱子盘旋而上。 我沿着盘旋的阶梯向上,脑袋有点晕,每到一层,都忍不住拍几张风景照。 爬到最高层的时候,风景蔚为壮观。这算是南京的一个制高点了,远处的高楼大厦在薄薄的雾中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整个钟山完全被一片绿色所笼罩。除了树,还是树。 当我走下塔的时候,发觉手心脚底全是汗,大腿还有点抽筋,险! 第三站-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乘坐游2路直接到明孝陵门口。这是明孝陵前的大道。 明孝陵前 明孝陵四周的古城墙 有点破破烂烂的感觉,毕竟修建的时间离现在有点远了。 从明孝陵下来向右,有一条神道,有不同的人物雕像。 走到神道的尽头左拐,是明孝陵石像路,金黄色的树下分别站着和坐着一对对的马,麒麟,象,还有一种名字叫不出的动物。敦实古朴的石像显得很庄严肃穆。 出了神道继续往下走,还有孙权雕像。 最后到达的是梅花山,爬得我好辛苦,腿都不听使唤了。 美丽山色,尽收眼底。 评论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