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世遗”之前拍世遗:明孝陵摄影散记-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 |
[游记]世遗”之前拍世遗:明孝陵摄影散记-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 |
2007-07-24 xingzou.com |
明孝陵享殿遗址的石螭:螭为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台基和四角上。极好的天气,下午的光线让残损的石螭更有立体感,远处飘飘的白云似乎与石螭相映成趣。1999年的一天,天气极好,我请了半天假,赶往明孝陵,拍了这张令我满意的照片。四年后,明孝陵“申遗”成功当天,当地报纸上立刻刊登了此副照片。 在2003年以前,在中国四大古都中,惟独南京没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有故宫天坛,西安有兵马佣,洛阳有龙门石窟,南京有什么可以称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呢?原先并没有人在意,因为南京的风格似乎就是藏着的。可随着近些年来的“世界遗产热”,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竟没有一处“世界遗产”,确实让人遗憾。 其实南京历史上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但可惜很多都不存在了,例如有着“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建筑”美誉的大报恩寺塔,曾经是中国最华丽的建筑之一,可惜毁于太平天国的内讧争斗中。还有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现在也所剩无几了。如果这些建筑还存在,绝对都够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明孝陵大金门:大金门为明孝陵的总大门,是一座三门券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大金门为后来明清皇陵大红门的典范。由于600多年来的历史洗刷,大金门顶部的琉璃瓦全部不存,墙体上的红漆皮也全部脱落,造成了这么一幅饱经沧桑的风貌。由于近几十年来大金门附近种了许多树,到盛夏时,大金门几乎被植物包围,很难拍摄。所以我特意选择冬季,等树木都枯了,再来拍大金门。冬日里低矮光线让墙体的受光均匀,特意减低0.5EV的曝光让墙体的颜色更鲜艳,天空也被压暗。 南京似乎总让人认为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短命王朝之都。六朝、杨吴、南唐、前明,南明,太平天国,包括纷乱的民国,南京总经历着短暂的辉煌,但越是短暂的辉煌却越是吸引着后来者来占据,把她作为自己的龙盘虎踞之地。明代是南京历史上的一个最亮点,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也堪称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尽管后来,明成祖将都城迁往北京,南京仍是明王朝的留都,地位仅次于北京。朱元璋身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更是一座巨大的城池,当年整个孝陵的规模几乎是南京城的一半。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神功圣德碑是朱棣为父亲朱元璋立的歌功颂德的石碑,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石碑。由于碑亭顶部的大屋顶早毁,现存建筑像个方城,所以又俗称四方城。四方城是南京人熟知的一大老景观,很多人拍过。但我发现,想拍好四方城并不容易,因为四方城中石碑十分高达近10米,加上四周墙的合围,镜头不容易收的住,平衡也不好掌握。拍过多次,后来我才发现只有在盛夏里太阳光线最高的那几天,且是艳阳天,天空湛蓝,拍摄效果最好。因为只有这时的光线相对垂直,能从天井全部照亮石碑,如果太阳再低一点,石碑正前方的墙的阴影就会投射在石碑上,石碑前半部会有浓重的黑影,效果不够完美。因为南京夏季比较闷热,空气中水份多,加上城市建设工程不断,造成灰尘多,所以天空总显得灰灰的,所以这个机会可不好等,需要天时地利,我也是等了两年才等到机会。当然也可以阴天来拍摄,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不过我觉得阴天的效果总不如艳阳天的效果来得强烈。 明孝陵是朱元璋留给自己也是留给南京的一笔最大的财产。明孝陵在1962年便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但长时间以来,明孝陵并没有得到南京人的重视,自然就更得不到全国的重视。大家对南京的印象都是中山陵、秦淮河、夫子庙等等。 明孝陵长时间都是作为中山陵园内的一个小景点被人们认知,大家只知道四方城,而不知道这是永乐皇帝为其父亲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大家都喜欢骑到石骆驼上照相,而不知道这是明孝陵的神道;早春大家都喜欢到梅花山赏梅,却很少有人到对面明孝陵去游览,也有人说明孝陵里太破败,没啥看头…… 明孝陵享殿遗址御路石雕:御路石雕古名丹陛,位于台阶的正中间,封建年代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的路,所以雕刻十分精美。孝陵享殿遗址的丹陛风化比较厉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为保护古建筑,在各类建筑的丹陛上都加了铁栏杆保护,防止游人踩踏,明孝陵也不例外。2002年,为申报世界遗产,明孝陵在大修之中,我偶然发现,长期围护丹陛的铁栏杆需要更新,被暂时拆除了。第二天下午,我随即带了相机过来拍摄。下午斜射的阳光不仅色温偏低,呈暖色调,更能把风化严重的浮雕拍的立体感强一些。铁栏杆之后很快恢复了,我比较庆幸这一难得的机会恰巧让我碰上。 小时候我也去过明孝陵,但对那里破败的景象也没什么印象。1999年大学毕业,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即将离开南京,我陪他一起去中山陵园游玩。当多年后再次踏进明孝陵的时候,我被明孝陵内的景色打动了,而打动我的正是那以前看不懂的那种破败……,游人稀少的遗址内,散落在地上的精美石雕到处都是,古树名木将遗址包裹,阵阵清凉淳厚的古风似乎让时光倒流,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如此荒凉,不禁令人嘘唏不已。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逐步拍摄明孝陵。我利用业余时间,一有空就往明孝陵跑,后来办了张公园年卡,一年之中天天都可以去,更加经济了。如果仅从旅游角度来看,一天就可拍完明孝陵的所有建筑。但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长时间内,我逐渐掌握拍古建筑的技巧,当然这种技巧也必须是你真正热爱了解古建筑才能达到。所以为了追求照片的满意程度,往往是对之前拍的照片又不满意,而再找合适的时机去重拍,所以废片比相当高。 明孝陵明楼甬道:通往明楼有一条阴暗潮湿但很高大的长甬道,通往一代帝王的安息之处——宝顶,由于长年渗水,建筑物中的黏和剂——石灰与糯米汁被水渗带了下来,形成很多钟乳石,人们穿过这黑暗神秘的甬道,通向一片光明。夏日的雨后,明楼甬道内非常湿润,靠近出口的墙壁反射着外面植物的颜色,形成了一片泛绿的奇异色彩。 历史名人的陵墓是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重要标记,凡是古代的都城,附近定有大量的皇家与陪葬墓,也就有大量的陵墓建筑,而陵墓建筑又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建筑中集大成者。1997年,河北的清东西陵和湖北的明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而作为明清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似乎还蒙在鼓里,随着全国各地的文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还没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都南京有点“着急”了。进入新世纪之后,南京政府大大的加强了对明孝陵的宣传与开发,被掩埋在泥土里的各处遗址被考古发掘出来,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一直被人遗忘的太子朱标的东陵也被发现。一时间明孝陵成为了媒体与大众关注的焦点,顿时游人倍增。 明孝陵神道上棂星门遗址:在神道的尽头,棂星门遗址只剩下几个石柱础,所以看起来不那么起眼。而一天傍晚,我结束拍摄,准备回去的时候,路过棂星门遗址,发现透过树叶的光线照在石柱础上,石柱础上的雕刻花纹半明半暗,十分漂亮,随即架起相机,换上长焦镜头拍了下来。 随着政府加大对明孝陵的宣传,修复计划也在积极的制定中。我意识到这是拍摄明孝陵沧桑面貌的最后时机。2003年,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修。应该说文物维修是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是造福于文物。但明孝陵的修复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修旧如旧”,大量采用新的材料使明孝陵新旧掺杂,使修复后的明孝陵的历史沧桑感大打折扣。 明孝陵明楼方城遗址:明楼方城上曾经有着雄伟的重檐歇山琉璃顶,现在只留下四壁,经管如此,明孝陵明楼仍是全国明清皇陵中最大的明楼。此照片摄于1999年,班驳的黄墙与湛蓝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午光线造就的斜长浓重的黑影,使方城看起来更加苍凉。 当然,对于普通一日游的大众来说,根本不会体会到。2003年七月四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南京终于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明孝陵已成为南京分量最重的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游人四季如织,而我几乎再没去过明孝陵,当然再想拍什么好照片更不太可能了,所以我庆幸当年自己拍了那么多明孝陵旧貌的照片。 前后经历了5年拍摄明孝陵,最后整理出觉得还比较满意的100多张,由于反映多为明孝陵沧桑的旧貌,所以没有被政府部门采用。其实我也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对历史的追思,只为自己欣赏。 明孝陵享殿遗址:明孝陵大修之前,享殿台基上的石雕全部都是散乱的,由于明孝陵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成为了战场,浓密的炮火将柱栏石雕砸的七零八落,所以明孝陵享殿遗址上几乎没有一处完整的石雕,又经过很多年,浓密的植物又将享殿台基包围,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风貌。像这样的场景记录下来,以后就不会再有。 明孝陵享殿遗址的石螭:在明孝陵大修之前拍摄,利用广角镜头近拍,同时交代了背景的荒凉。 明孝陵明楼东影壁:明楼影壁原本全红色,上面的砖雕有着极高的价值,是明初砖雕的典范。下午的斜阳照射着班驳褪色的古墙壁,树叶的投影增强了这种班驳的气氛。拍摄按照亮部测光,得到这种比较厚重的调子。 明孝陵明楼东影壁砖雕:明楼影壁原本全红色,上面的砖雕有着极高的价值,是明初砖雕的典范。下午的斜阳照射着班驳褪色的古墙壁,树叶的投影增强了这种班驳的气氛。拍摄按照亮部测光,得到这种比较厚重的调子。 明孝陵明楼西影壁:600多年的沧桑,留下的是班驳的墙体,褪色的墙皮,裸露的城砖,令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明孝陵享殿遗址的龙纹望柱石雕:享殿遗址还留下了很多散落的石栏上的望柱石雕,这种龙凤加云纹的雕饰风格被作为明清皇家建筑的标准延续了下去,北京故宫里的望柱石雕也是如此,而最历史沧桑感的就是这里了。 明孝陵享殿遗址的凤纹望柱石雕:为突出望柱的立体感,在天气极好的下午拍摄。 明孝陵神道上的文官石像:几十年来,神道两旁上种植了很多树,由于树页非常茂盛,使得这些神道上的石雕几乎没有被光线完整照射的可能。在下午偏夕阳的时候,光线透过树木照射在石像,形成了侧逆光的效果,有种神秘苍老的感觉。 明孝陵享殿遗址的石螭:少数几个保存完好的石螭,在秋日的下午,太阳已经西下,景色呈现一种灰绿色的调子,柔和,有层次。 明孝陵享殿门遗址:在夏日的夕照下,光线斜射在遗址台基上,这时候的光线是最美的,被夕阳透射的茂盛树叶也是最美的。 |
转自:http://xingzou.com/Article_5223.html3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