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象·南京之风雨明孝陵

[游记]印象·南京之风雨明孝陵

2007-07-16    17u.com

印象·南京之风雨明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郑板桥《念奴娇·孝陵》 酷热难耐的地气升起在六月底的南京,躁动铺卷着心灵和大地。我摆脱了市区的人群的喧闹,来到偏于一隅的明孝陵。走进这座帝王寝陵,走进这掩映在深林山间的一片天和地。 这是早晨的时光,明孝陵寂寞在江南的森林中。 走过金水桥,就渐渐的进入明孝陵的深处,我仿佛走进一条漫长的历史走廊。明孝陵的前世今生是和一个叫朱元璋的皇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这个城市据说是有着一些王气的。秦始皇看出来了,于是凿断龙脊,引入淮水,遂使王气纵然不绝,终是气息奄奄。所以自东吴始,六朝相继在此立业,哪怕中原疲弱,也总难成大势。至今最让南京留名的还是一代一代的红襟翠袖,这积累了几千年的传统曾一度地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品格:声色犬马就是它的温暖、自由和繁华的标签。 朱元璋的一统是个特例。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也就是今天明孝陵的所在地。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霸气云天的朱元璋是佛国圣地的灾星,他龙臂一挥,前人留下的几十座寺庙便灰飞烟灭,岂容它们与朕的寝陵“分脉”。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孙权的陵墓时,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看来朱元璋还有些英雄相惺的味道。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是皇帝,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历时23年的建陵工程才告结束。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 然下葬时,却让四十多个国色天香的嫔妃殉葬。金枝玉叶顿委尘埃,惨绝人寰,阴鸷气息继往开来,弥漫六百多年。郑板桥在《念奴娇·孝陵》词中说:“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 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身体感觉有些阴凉了。细雨幽幽的飘洒着,浸透了远远近近的山林,庭台,庙宇,将石头枝叶擦得发亮。四下里没有一丝的风,零零碎碎的鸟鸣偶尔泼撒着,明孝陵沉浸在无边的静谧里。进了精致的金水桥,灰暗的天空下,顺着坡势笔直伸展出一条清亮的甬道,尽头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上有曾国藩所题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字。曾国藩作为清朝中兴重臣,深悉汉人心理,作此举动替清王朝收买人心。 进入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康熙于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所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宋祖。在此之前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还对明祖之陵行三跪九叩大礼,尊崇之度无以复加。这些作秀的举动都撩拨得金陵的那些坚执华夷之见的前明遗老和士子们热泪盈眶,痛哭流涕,万岁之声如山呼海啸。这才带来了天下的稳定,才有了“康乾盛世”的出现。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可见,这个风流皇帝也还是深懂得他爷爷那一套的。

穿过碑殿,御道的尽头是享殿。现有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规模比

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享殿已被辟为孝陵博物馆,殿内挂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

复制品,还有其它一些风水的介绍。后面是原享殿的殿基,保存有大型柱础56个,由此

可以推想当年享殿的宏大规模。据说当年享殿中烟雾缭绕,亭阁相连,松涛林海,鹿鸣

其间,气势非凡。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去,今日已不可复见当日之盛况了。我坐在石阶

上,欣赏着残存的精美柱基,青翠的小草与洁白光亮的石面相映成趣,偶有小鸟停停叫

叫,此时心境无比平和,令我久久不肯离去。朱元璋肯定想不到,当年让人顶礼膜拜的

热闹地方,而今却成了让人凭吊遐思的安静之所。

越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方城。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

成,出隧道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

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明楼原来是

有顶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经受摧残,现仅存四壁,令人感慨万千。有人曾提议过加

盖顶复原,但没有被采纳,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何必忌讳真相呢?如同修复如初的颐和

园,它能够反映出八国联军滔天罪行的历史事实吗?在明楼上极目远眺,四周树木葱

茏,松涛阵阵。孝陵全景尽收眼中,在烟雨迷茫中,威严的历史早已成为了过去,留下

的是令人思索无穷的安静。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

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是一个秀才怕人家不知道而特意刻上去的,这一画

蛇添足的做法被后人贻笑大方。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就在

这宝顶之下,至今仍未发掘。烟雨下的石阶甚为光滑,我一路小心翼翼的爬到宝顶的最

高点,没想到我是以如此的方式来拜见朱元璋的。我独自站在最高点,烟雾弥漫了整个

宝顶,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小雨在滴滴答答的滋润着这些花草树木,有了这风声雨声在

陪伴朱元璋,相信他在泉下也就不寂寞了。

动荡归于安宁,纷争归于平息,再雄才大略的人也终要归入黄土。走出里许回望,

经过六百多年风吹雨打的明孝陵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烟雨中。想着那些残破不全的石人石

兽,康熙留下的“治隆唐宋”,还有那苍凉无比的石阶柱基,也都快漫漶不清了。曾经

的王气抵不上后世的颓废,“金陵王气黯然收”已是不可避免的了。想到这里,一股悲

凉之气涌上心头······

谢锐勤

游于05年6月28日

写于06年3月28日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73092.html38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