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鸿山胜境》序 《鸿山胜境》序 沙无垢 邹鹏先生是先父沙陆墟的挚友。前不久,他托钱惠荣先生约我为他的新作《鸿山胜境》作序。这是一件不适合我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故在拜读之余,写了下面这些文字。 对于鸿山,我是一直怀着崇敬之情的。我以为这是一方镇以山名,山以境胜,积淀厚重,内涵丰富的吴地圣土。21世纪以来,境内的彭祖墩,丘丞墩以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引起全国学界关注。2006年,国务院分别公布泰伯庙墓,鸿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了鸿山在“吴文化”和吴地文化中毋庸置疑的崇高地位。而如果把时间再向前追溯,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聚居的无锡先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到了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前夕,这里又是被称作“东夷”的古百越族聚居地之一,在他们的部落文化旗帜上,高高飘扬着凤鸟的族徽图腾。这又与丘丞墩出土的3枚凤形玉佩(玉飞凤)一样,令人不得不触发无限遐想。因此,我们在把这里誉为吴文化“摇篮”的同时,也不妨把它视为江南鱼米乡的“源头”之一。距今2500年前,今鸿山境内漕湖(古称蠡湖)畔的“西施庄”,是范蠡奉勾践之命将美女西施、郑旦晋献夫差的逗留处。东汉范晔《吴越春秋》载,西施、郑旦在勾践十二年“习于土城”,“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元王仁辅所纂《无锡志》援引唐陆光微《吴地记》云:“范蠡献西施于吴,故有是庄。”今天,无锡西南的五里湖(古称小五湖)被称为“蠡湖”,又在湖中建了人工岛——西施庄。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此说说上面的历史记载,也算是为鸿山境内的风物作一个小小的“正名”。虽然,“西施庄”的真实存在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确证,但好在今“鸿山遗址”范围内还保留着“西施墩”地名,似乎默默地记忆着久远年代的历史烟云。 对于邹先生的《鸿山胜境》,我相信读者是不会将其作为历史课本来要求的。因为书中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泰伯和夫人姜姐,仲雍和夫人万妹,勇士专诸和要离,梁鸿和夫人孟光,以及朱元璋、刘伯温和胡大海,陈会川和高攀龙、杨文等等,他们都是“活”在百姓心中和口中的人物,是百姓们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演绎或塑造出来的“历史”人物,用于表达自己对于社会各色人等是非曲直、忠奸真伪、好坏美恶的看法,体现了百姓的喜怒哀乐的价值取向。同样,书中娓娓道来的“鸿山十八景”及“鸿山小八景”的文化背景,也更多取自民间的口头文学。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有趣的民风民俗,气象谚语,故事逸闻和民歌民谣等。我想,这恰恰就是本书的特色所在、魅力所在。正是从这点出发,我向读者推荐《鸿山胜境》这本书,因为它同样是能够开卷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