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千年古堤高家堰(洪泽湖大堤)

[游记]千年古堤高家堰(洪泽湖大堤)

2008-05-22    sohu.com

洪泽湖大堤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有着“水上长城”美誉的人工河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北起淮阴区码头镇石工头与古运河衔接,南至洪泽县老堆头石工尾,全长70.4公里,它和四川省的都江堰一样,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有坝引水水利工程。
大堤驯服着来自千里长淮的滚滚巨流,让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入江通海,泄洪降渍。它既保护着淮河下游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又灌溉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良田,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命堤、幸福堤而且还镇锁着泱泱大湖,担负着抗洪排涝的历史重任,是名副其实的 “水上长城”。
洪泽湖自古就有“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都不见”之说,因而,洪泽湖大堤是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为防止淮水东漫成灾,广陵(今淮安)太守陈登始筑高家堰,又称捍淮堰,这便是洪泽湖大堤的雏形。史载陈登“大筑高家堰,于诸湖荡之东北隅,约30华里”。宋代,金兵南侵,宋将杜充决开黄河,以水代兵,黄水由泗入淮。明代,黄河全流入淮。永乐年间开始在捍淮堰基础上大修高家堰,形成如今的洪泽湖大提,万历七年(1579年),总理河道右都御史潘季驯将土堰改筑石工墙,并加高加固,向南延伸25公里到越城,此时大堤总长达42公里。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延续明代的治水方略,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大堤从周桥延伸到蒋坝,并全部建筑石墙护坡,以抵御风浪冲击。这些从山东和盱眙等地运来的玄武岩条石,据测算共有60万立方米之多,如果用单块条石头尾相接,从我们这里一直可以铺到北京。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171年,筑堤70.4公里,其中垒砌石工墙60公里。至此,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古堰----洪泽湖大堤全部告成。
洪泽湖大堤是一条多弯的堤坝,共有108弯。关于堤坝的形成,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观音菩萨托梦给明朝开国宰相刘基(字伯温),告诉他修筑大堤的奥秘。刘基从梦中醒来,下令从临湖周边的州府调来上千只民船,载着稻壳浩浩荡荡地在湖上停泊待命。不两天,湖上刮起西风。刘基一声令下,一字排开的民船,抛撒稻壳随风漂流,南至蒋坝,北至淮阴码头,湖东堤岸渐渐汇成一条绵延的稻壳浪迹线。刘基乘舟巡视,大弯、小弯恰巧有108个。他遂下令按此绘制图纸并按图筑弯,从此大堤坚固平安。清朝靳辅在续筑大堤时也延用了明朝的做法,直至大堤建成。刘基造堤仅仅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它映证了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治水其实也一样,稻壳留下的痕迹,表明了水势的强弱。其实啊,108弯形成的真正原因并非来自于观音托梦,而是因为大堤屡屡溃决,决口处深达几十米。修堤时避深就浅,沿决口上前或后退五、六十丈形成月芽状,决口多了,便成今天的形状,这也是对湖浪缓冲的一种科学的围提方式。
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全面改造。1958年加固头堡到十堡石工墙17公里;1966年加固高良涧到蒋坝南端石工墙25公里,加宽2-6米,砌垒斜面块石护坡,并在迎水面构建约50米宽的防浪林台,完成土石方150万方。1976年8月起,又在大堤背水坡构筑15米宽、11米高的二级平台20公里,遍植树木。至此,洪泽湖大堤可谓固若金汤,成为为民造福的生命工程。
周桥大塘 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决堤冲击而成的。那年冬天,洪泽湖狂风大作,高达数丈的巨浪撕开堤坝。周桥溃堤之后,由于决口太宽,大塘深不可测,到第二年仍无法堵塞。朝廷遂令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前往现场指挥。林则徐老母病逝,重孝在身,但他义无反顾,身着孝服赶赴高家堰,与当地官民风餐露宿,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完工复命。恶劣的环境使林则徐积劳成疾,几次病倒在工地上。他的这种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在洪泽湖区被传为佳话。决口堵住了,朝廷又出巨资,用6年时间,于道光十年(1830 年)筑成长737米,顶宽33米的内堤,将大塘紧紧围住,并用条石砌成护墙。
大塘原来深达30多米,据说有一只庞大的乌龟时常在塘中兴风作良,有人说,这是水怪巫支祁显灵了。这一说,很多人都谈塘色变,路过的人也避而远之。唐山大地震后,1976年冬天开始,洪泽人民用两年多时间填塘保堤,当时共填土86万方,将大塘从塘底高程负16米填至高程8至10米。填塘时,有些民工心有余悸,一车泥土推到塘边,脚底就打软,手脚不听使唤,不少手推车滑入塘中,直到泥土露出水面时,民工们才松了一口气。大家看,现在的大塘已成为大堤上独特的历史景观。顺着大塘北侧拾级而下到石工堤脚,可以遥想当年洪水灭顶的悲壮情形。
从这里向南的蒋坝古堤,原有以九龙壁为首的九龙潭、九龙庙等集合群,后毁于洪水,只有九龙湾始终踞守在五坝之间。为弘扬大湖文化,再现昔日风采,洪泽县政府于湖滨公园采用仿明云石圆雕,重塑九龙壁,与九龙湾南北相望,共镇淮流。九是吉数,恰好又有秦始皇等9位帝王幸临过洪泽,人们于是称洪泽为“九龙故乡”。
痕迹斑斑、布满青苔的石工墙,北起淮阴区的码头镇,南到蒋坝老堆头,总长60公里,原先,一律都是这样的长方形青石,从堤脚至堤顶多为18层,高度约7米。它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起,由潘季驯始建,经过明、清两代修筑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极其罕见。
明代修筑石工墙时,先在堤脚打梅花桩或马牙桩(木桩)。每相隔4寸一根,根根都要打实,打好木桩,再砌石工墙。结构为双层独立,外层挡水,里层挡土。砌石时还采用丁、顺相间的方式并用铁锔扣连。清代修建石工墙时还在墙后加砖柜,并使条石与砖搭接,再用石灰糯米汁胶结成一体,砌垒石工墙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明代洪泽湖常遇干旱枯水,施工比较容易。清代湖水居高不下,必须采用围堰的方法排水后,方可施工,难度和成本就大得多了。
全长70.4公里的洪泽湖大堤,有60公里是石工堤。目前,包括埋入滩地或扩砌的石坡下面还可再现的古堤,完好率在74左右;其中从洪泽十堡到高良涧水电站16公里堤段,有比较完整的石工墙11公里,完好率达70;而现在尚可直接看到的石工堤完好率为27,其中以周桥越堤、乾隆信坝和蒋坝石工尾最为典型。
五里牌 古称龙亭,南距蒋坝镇2.5 公里,原有一块乾隆南巡时亲笔题写的“五里碑”。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春天,皇帝南巡,文武百官、嫔妃侍从数百人从清江浦浩浩荡荡沿洪泽湖大堤南行,曾驻跸于此。乾隆知道洪泽湖大堤有“仁、义、礼、智、信”五坝,于是作诗警示河臣,规定五坝启放标准。地方官将全文刻石竖碑于此,又建一座金璧辉煌的八角龙亭保护,从此,这地方便叫五里碑。也有说这里另立过牌坊,所以又改称五里牌。
龙亭已毁于战火,那块乾隆手书的碑文,也在文革期间被磨掉,刻上了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字,并将碑移到周桥大塘处。1977年春加固大堤时,在古龙亭一侧泥土里挖出一块断碑,字迹、内容、尺寸与原碑一模一样。大概是当年竖碑时失误倒地断裂,所以埋在地下。断碑现保存在三河闸管理处。为让历史不在这里发生断层,后又仿照断碑复制了一块新碑:“建堤以卫民,民安则堤利。设仍民受灾,堤丰亦何济……”碑文详述了减水坝的作用和开坝规则,诏示河臣要把百姓安危放在心上。
洪泽湖大堤气势磅礴,历经沧桑,仍岿然屹立、镇洪锁水,是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2002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大堤的“申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镇水铁牛 封建王朝为加固洪泽湖大堤,除将土堤加筑石工墙外,还在大堤上建了十几座庙宇,供朝廷官员和百姓祭祀。为扼制水患,河督还从四乡八里招来能工巧匠,燃起熊熊炉火,用生铁在高良涧铸造9尊铁牛,分置于洪泽湖大堤各险工地段,镇锁水妖。沧桑巨变,昔日洪泽湖大堤的九牛经历了洪水和“文革”的浩劫,至今仅存5尊。除这里一尊外,另4尊分别放在洪泽县城南公园、三河闸、淮阴区高堰。它是古人防洪精神的寄托,也是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象征。这幸存的5尊铁牛,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就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了。

转自:http://hadyh.blog.sohu.com/13422992.html87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