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的苏州之行,从虎丘出来,坐游1线来到了并称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留园,没来苏州之前,就有人介绍过留园如何的景色优美,建筑结构严谨、精巧雅致、变化多端。关于取名留园说法不一,网上查说:明朝嘉靖年间始建时称东园,清嘉庆年间改建称刘园。清光绪年间整修和扩建,因历经战火而幸存故称留园。导游介绍说,因此园曾几易其主,而最后一个主人想把此园永远留给子孙,“长留天地间”,故称留园,何为准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园留了下来,还能观赏。 走近留园大门,颇不起眼,导游介绍说,这是主人辞官隐退,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恍惚间仿似能感悟到当初主人修建此园的心情。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看到几扇花窗。奇的是这图案全不相同,透过花窗,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导游介绍: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七七急拉着向前走,故无法领略其中之趣。 再真正进去观赏、品味留园的风景和意境,就象今天跟朋友聊天时说的一样,自己没有那个文化底蕴,无法能够去真正欣赏园中主人的一亭一榭,一山一水,一石一花,只有在导游介绍中才能粗粗领悟,看个热闹的风景,无法把玩其中品诗赏画之情趣,只能附庸风雅,应声附和,所以于我能够有印象的也就是“冠云峰”的“瘦、皱、漏、透”,“明瑟楼”的象古代画舫前舱,取“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杭”通“航”)。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画舫,随波而动。 另外也幻想真如古人,有幸生在这样的人家,除了能够在此园中不同角度,不同季节欣赏美色,日子久了,也会有审美疲劳,看来能使园子有生气的不是这个“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的太湖石,也不是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精致建筑,而是有人在其中的“林泉耆硕之馆”,正是有了这些人,才使园子有了活力,他们自己以诗画为魂来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有了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充满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出深远的意境,他们或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于处处时时感悟不同之风景,不同之心情,不同之情趣。而这一切于我来说,只是陶醉却无法陶冶。所以认为此园也只为古代文士而生,为古代文士而存,于现代实在是只能拿来开开眼界,赚赚旅游钞票。 自我评价留园,在这么小的空间,竟被巧妙地造出各具特色的风景,能移步换景,不错,只是略显紧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