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牡丹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称,以其硕大的花朵、华贵的风姿、艳丽的色彩、高洁的风范,世人皆爱。相传,武则天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正是它的这种洁傲的天性,代表着苏州园林的主人,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品行。所以,在苏州古典园林里,牡丹一直作为园林花木的首要元素广为种植。 苏州各古典园林里的牡丹尤以留园的最负盛名。牡丹一直是留园的特色传统名花。留园始建于明,其地原名花步。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解职归田,于其地治别业,后人称之东园。园中有堂名后乐,堂右有野梅一林,堂侧有垅甚高,多古木,堂前楼下左右隅,各植牡丹、芍药数十本。到了清代,新主人刘恕更是十分喜爱花石,不仅搜罗奇石,在园内广植牡丹、松与梧竹,还留下了《牡丹新谱》和《茶花说》。其时被称之园内十八景之一的“古木交柯”,也因种植古树、木芍药(即牡丹)而得名。至同治末年,园归常州盛康所得,经修葺落成后,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其时盛氏还有建有南花房、北花房,雇佣花工七人,用以管理园内花木。花房内除培育厅堂四季摆花外,还养有许多名贵的牡丹花和兰花,每年春天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花会。其时“香车宝马出金阊,留园门内人头动,挨肩挤背如排墙”。“堂中列罍约数十,叠案累几分低昂,若有素心若荷瓣,嘉名揭櫫难具详。”诗文虽有夸张,从中亦可见其一斑。 如今,经过去400年岁月沧桑,那些当年园主为种植牡丹而造的花台,有些坍塌了,有些在重修时被拆除了,留存至今的仅剩二座。留园花街东头有“远翠阁”,楼下有“自在处”,取陆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阁前有明代遗物青石牡丹花台,高0.65米,长3.9米,宽3.3米,花台用三层条石叠砌,四角各雕书卷,东、西、北三面刻有双狮戏球、吴牛喘月、天马行空及双鹿、双马、双羊、双兔等,显得古朴典雅。花台内仍栽植牡丹,是赏花赏景的佳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前也有一座明代青石花坛。较之远翠阁前的花坛,这座花坛体量小,造型更为简洁。花坛四角雕饰书卷,两侧浅刻缠枝结子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简洁,色泽清雅,雕刻精练而生动饱满,作为明代石雕的遗存十分珍贵。 留园的牡丹种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自然形状的湖石和黄石建成湖石牡丹花台,比如涵碧山房南面、五峰仙馆前、东园一角都有这种花台,因为制宜,一般右有青峰,左有牡丹,配以山茶和芍药,造型自然,碗如天成,构成了层次分别,一张一弛的立体图案,山茶未谢牡丹初蕾,牡丹花谢芍药随继,古峰遒劲,牡丹俏丽,刚与柔、力与美在这一方天地中交融。这个时节天气还稍嫌冷,只有青涩花蕾点缀枝头 ,等到再暖和些,便可见到满树繁花与青苍古石相互掩映的绮丽景观。 近年来,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留园管理处加强了留园花卉工作,恢复了旧观,焕然一新。园内补植了许多牡丹,“蓝宝石”、“状元红”、“青龙卧墨池”等等一大批新品种的引进,致使老干新枝,竞相争辉,奇卉嘉木,垂英竞秀。喜阳朝南的山凹水湄、庭院之间,皆布置得方寸得宜,楚楚有致。四时花木不但点缀、衬托了建筑,形成了美丽的景观,同时因花木特色构成的景观也颇为可观。 更可喜的是,作为花中之王的牡丹从唐朝走进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如今,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三月,江南江北的花期如约来到,早已没有了雕栏玉砌的奇葩独赏;城东拙政园和城西虎丘的花会异常热闹,和留园一样,都早已摈弃了皇苑宫闱的异香独占。沐浴着阳光的花儿艳艳,装扮着神州大地;喷淋着月色的花儿娇娇,点点缀着寻常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