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抚仙湖:东方明珠高深莫测四古四绝

[游记]抚仙湖:东方明珠高深莫测四古四绝

2008-06-27    sina.com.cn

游人所留诗词、碑记说明,当年的孤山,游人骚客至此停留者不可胜举。但明末清初,战火不止,孤山的古迹遭到彻底破坏,明末,邑人避兵其上,李定国部将冯双礼破之,寺庙尽焚,铜塔销毁铸钱以充兵饷,昔日佳境化为灰烬。据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2年)所记:“孤山向为逸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颠。始由烂柯石,探南无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当时的孤山,已是“巍然形胜冠南州”,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的名胜。清初战乱,孤山的古建筑毁于战火,虽经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和二十一年两次修建,也只建起一座孤山寺。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世英率匪众盘踞孤山,直至1930年始平匪患。1931年云南省政府下令命江川县长杜希贤将孤山建筑全部烧毁,使雕梁画栋、风光绮丽名胜变为荒烟蔓草之地。到解放初期,更是断壁残垣,成为狐兔和土匪出没之地。l刃9年,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征用孤山养猴,一时又成了猴类的天堂。1988年5月,经省政府公布,抚仙??星云湖泊名胜区为我省第一批9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并于10月26日收回孤山,按省里的统一规划筹建,重点对孤山岛进行建设,现已建有旅游度假村,孤山旧貌换新颜了。

为开发旅游资源,恢复孤山在抚仙潮景区独领风骚的景色,江川县有偿收回“猴山”,拨出大笔资金,在岛上植草修路,建起了孤山门楼、史碑亭、茶苑楼、环玉山庄等主体建筑,以及瀛海楼、险风亭、秋波亭、七曲桥、怡然树等辅景,在岛上安装了供电系统和程控电话,近年又修建了喷泉等不夜岛18景,使孤山成为集住宿娱乐为一体的风景区。1988年,孤山风景区列为省级风景区。1994年,又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第一个“不夜岛”。入夜,孤山岛上灯火齐明,更像一座梵宇仙宫飘浮在水中。建筑物上的彩灯闪闪烁烁,勾勒出亭台楼阁的轮廓;曲曲折折的山路两旁,亮起了圆球形的路灯,好像一轮轮明月;喷泉中的灯柱,照射着四散的水花,虹彩迷离,如梦如幻。从装设在路旁低矮的音柱里发出的乐曲声,若有若无,融入在花香和夜色里,令人陶醉。

抚仙湖最吸引游人的是那一湖清澈如镜的湖水。从湖岸(也是村边)看抚仙湖,只见湖水碧蓝,有如被蓝靛染过。湖水起伏,像一匹蓝得发亮的绸缎在抖动。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波接一波的微浪,好像一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清澄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湖水,冲刷着岸边的卵石,发出轻柔的哗哗声;水中的苔藻,随湖水的涌动而不住摇曳,有如一片片嫩绿色的丝绒。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形成抚仙湖水清如镜的原因主要是:汇入抚仙湖的水,一部分首先流入星云湖,沉淀后再经过海门河流人抚仙湖;即使是直接流’人抚仙湖的河流,源头都在沿湖山脉,流程短,且多系泉水;因而水源清纯。加上湖深水广,沉积在湖底的泥沙很难被风浪翻卷上来;湖四周的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未受到或较少受到污染的湖泊。这一系列原因,使抚仙湖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被誉为“琉璃万顷”。风疾浪涌时,只见碧波翻滚、白浪如雪;风平浪静时,更是一碧万顷、明净清新。

由于抚仙湖是深水湖泊,她具有很大的储热能力,一年四季对湖区温度能起调节作用,因而可以提高湖区周围的最低气温和减少霜日,特别是对空气的回暖具有一定的影响,湖水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抚仙湖是尚未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污染的湖泊,湖水感官性状好,无色无味,悬浮物质极少,透明度大。从湖水物理性质和湖水中所含化学物质等各方面分析,均属于清洁水,并且对于人民生活饮用及渔业生产均为优质水。抚仙湖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湖岸水深仅1?3米,湖水清澈,湖底为细沙和鹅卵石,伸延至湖岸数米,成为极为良好的天然游泳胜地,在这里游泳,绝不用担心水污染,她可以使你洗去烦恼,游出气魄来。

抚仙湖的面积虽然不及滇池、洱海大,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仅次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248.9亿立方米),而高于洞庭湖(178.1亿立方米);抚仙湖是云南省境内容积最大的湖泊,贮水量达189亿立米,占云南省湖泊总贮水量的78%,这一天然水资源是发展云南省工农业和渔业生产及提供人民生活饮用水的宝贵财富,因此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前,大恶霸、土匪头子金绍云曾利用抚仙湖水之便,纠集木船数十艘,出没于沿湖各地,抢劫掠夺,杀人放火,造成民不聊生,田园荒芜。云南和平解放后,驻此的人民解放军对孤山匪徒进行围剿,迅速剿灭了土匪,沿湖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抚仙湖的资源为自己造福。抚仙湖南储源头新建了水库,整修了大河,并在沿湖修建了机电抽水站四十多座,装机容量8340千瓦。这些水利工程,既可灌溉,又可排涝,保证了沿湖农田的旱涝保收。抚仙湖的出口海口河,全长15.5公里,落差高达380多米,现已被澄江、华宁两县人民开发利用,沿河建起了梯级电站,与昆明电力并网,电力资源不断地输往城市和乡村。

抚仙湖属于深水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很少,由于石灰岩山地较多,故水的硬度较大,湖中水生生物种类较贫乏,数量也较少,故鱼类产量很低,平均亩产仅1.4斤,是鱼产量较低的湖泊类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抚仙湖的土著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居云南高原湖泊的首位。据水产研究所调查,该湖共有27种鱼类,其中抗浪鱼是全省驰名的土特产,鱼肉细腻,刺软,味美鲜香。体形小而细长,体长约3?4寸,样子如箭,呈银白色,肉嫩味美,含脂量较高,鲜吃或加工晒干(可不必剖腹)都别有风味,经盐水煮过的鲜抗浪鱼,腌在罐中,放置一年半载,仍然鲜美可口,为人们所喜食。现沿湖的小湾、海口、禄充、立昌、尖山等地,是澄江抗浪鱼的主产地。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抚仙湖,现在,沿湖的澄江、江川、华宁3县已联合成立了“抚仙湖管理委员会”。下设“湖管站”于澄江,制定了管理条例,进行了抗浪鱼的资源保护与繁殖等为内容的科学试验。

抚仙湖,她以自然美色、景致物产和高深莫测而著名,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她吸引着你的目光:到抚仙湖去!

抚仙湖的自然地理概况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因湖畔有抚仙石而得名,外形似一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长31.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入抚仙湖,也不及其半。为我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抚仙湖中有一小岛,名为孤山,是残留的小断块山。湖的南端有一条小河与星云湖相通,名为隔河。抚仙湖仅有一条小的外泄河,即位于海口的清水河,流入南盘江。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

抚仙湖“四古”

自从1992年耿卫在一次潜水中无意发现抚仙湖水底有类似城墙的石砌建筑物后,关于水下建筑的种种猜想层出不穷,抚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拥有水怪传说一样,顿时成为科考人员、中外游客、新闻媒体争相逐梦的地方。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抚仙湖水下古城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澄江有这样的传说:澄江的“澄”就是沉没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没在抚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献记载,抚仙湖中曾沉入一座古城,并有顺口溜:石龙(抚仙湖中的“石埂子”)对石虎(抚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黄金二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当年全球六亿多人通过直播关注着水下考古,队员在湖底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块堆积,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条,表面依稀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有的用石块铺砌成平台,石块间均有类似石灰状的粘接材料填平。队员们不仅打捞上一块带有刻划纹痕迹的石板,还从湖底建筑墙体中打捞出一只陶釜。

近日在采访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祺先生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最新学术专著《探秘抚仙湖??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这本书中,张老对抚仙湖水下建筑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没的古城址,即东汉时期的俞元古城。沉没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质结构复杂,使当地湖盆中心及周围地区呈下降趋势,导致原在岸边的建筑物随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为当年水下考古直播现场惟一的云南专家,李昆声先生说起两年前的直播盛况依然涌动着激情,他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关注就是从直播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李昆声先生现在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认为沉没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对提高抚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处,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为欧洲的旅游热点,历史记载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见证,水下古城也将有同样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论。没有结论是好事,不要拘泥于去考证古城究竟是什么,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学结论,众说纷纭,就会有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写书;没有结论就会吸引大家来关注、讨论,就会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抚仙湖也就出名了。

抚仙湖周边文明非常辉煌。抚仙湖最具人文价值的是水下古城,周边有帽天山、李家山、关索戏,水下地上遥相呼应,所有人文、自然景观都值得大大炒作,并应以央视直播为契机带动抚仙湖炒作,有了效应就有人来投资、旅游。李教授也谈到目前对抚仙湖宣传中的不足,一是综合考虑弱了点。周边各个县对人文自然景观各吹各擂,整合不够;在玉溪三湖地区有着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抚仙湖北岸帽天山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李家山青铜文化??东汉时期水下古城??三国时李恢的传说??秀山及关索戏,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完全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综合研究,编写出书,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提供咨询。二是宣传的连贯性不够,除了一些大的炒作,还应配套出书出研究成果和画册。(记者
杨雪)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现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荡漾的抚仙湖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视线。就在这个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们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门类十分丰富,而且动物的软躯体保护极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异度,层次之多与分布之广,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称之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帽天山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杨应康对澄江的化石颇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闻媒体第一次报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来,他收集着每一篇与澄江化石有关的报道,也参与到对化石的采集、管理与保护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们戏称为“老化石”。说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杨应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刚开始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种类,但一听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动,很想参与到与化石有关的工作中去。于是,他1987年开始收集化石,1988年开办古生物化石展厅,1989年在帽天山设碑。到现在,他去过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化石,连哪一种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杨应康觉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进澄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些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到澄江来看化石,自然少不了浏览澄江的自然风光,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吸引人的资源,而专家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8e26601008gif.html60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