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中小 发表于 2006-4-29 20:14 只看该作者 昔日的白龙寺庙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是埤城镇白龙寺的传统庙会。白龙寺过去是丹阳境内的名刹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在白龙寺兴起的庙会至今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白龙寺得名于寺内的白龙池,相传池内有白龙,龙是中华民族的神兽,在水利很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社会,干旱是常事,老百姓出于对神的崇拜,在各地都建了龙王庙,向龙王求雨。白龙寺也是一座兼有龙王庙性质的寺庙,古代常有人去求雨。清朝光绪年间,丹阳知县陈际唐和施沛霖相继来白龙寺求雨,侥幸如愿。知县大喜过望,于是发起重修白龙寺,并向朝廷奏请举办白龙寺庙会。民国16年的《丹阳县续志》载:“复请总督端奏入礼典……每岁四月初一由司致祭。”这就是说,白龙寺庙会是由总督向朝廷奏请,由皇帝批准的官府祭典,每年的四月初一由官府举办祭祀活动。 白龙寺庙会期间,寺庙第二进的“敕封广仁宫”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每年的三月三十日,庙董事会置祭桌,桌上摆满了各种果品和猪、牛、羊三牲,并用红纸剪花贴盖,把整个祭桌装扮得像一座小宝塔,由八个大汉抬入龙王殿中。当晚,丹阳知县到白龙寺负责祭祀龙王。祭祀开始时,殿外响起铜炮和鞭炮,寺内钟声锵锵,鼓声阵阵。殿中董事会成员及地方头面人物排列两侧。龙龛两旁大红烛高照,香烟缭绕。县官在广仁宫内香汤沐浴,头戴簇新的花翎,身穿放光的紫袍,脚蹬朝靴,坐堂待候。司仪高声喊道:“肃静!请县太爷入祭。”县官便带着一班衙役鱼贯而入。一行九人,县官居中,其前两排和后两排各四人。第一排两人各举一只大红灯笼,上贴“肃静”两个大字,被灯烛照得亮堂堂的。入殿后,衙役分成两列,每列四人。一列站在龙龛右侧,另一列站在龙龛左侧,各列第一人均手举灯笼。这时,县官走到拜垫前,行“三拜九叩大礼”。而后又匍匐在拜垫上,前额贴垫,口念祭词默祷。这时候,殿中几百双眼睛都凝神地注视着县官的每一个动作。每个人的心境都似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那么的虔诚。约一刻钟后,县官起立,双手不断向左右作揖,随后便以袖巾拭目,回广仁宫休息。四月初一早晨,县官复祭后返回县衙。当晚,白龙寺大雄宝殿早已被善男信女挤得水泄不通。每三张大桌子拼成一列,信佛的老太围坐周围,三通钟鼓后开始念诵佛经。经声抑扬顿挫,从凌晨零时一直“坐夜”到天明。 四月初一早上八点,寺前大路两旁早已被各种摊贩排得密密麻麻,路中购物者及友人前推后拥,连绵到两公里之外。敬香的人前一排、后一排络绎不绝,直到天黑,可谓盛况空前。庙会期间,还有戏班子前来演戏,唱三本大戏(京戏),看戏的地方人山人海,戏终人散。 解放后,白龙寺庙会有三大变化,一是旧时的烧香拜佛和“坐夜”的热闹场面取消了,但四月初一早上那天,各地卖瓜秧的、卖农具的都自动前来做小买卖,人数常在三五千人左右;二是当地在庙会期间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一些地方剧团到此演出,很吸引人;三是庙会期间组织篮球比赛,兴起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赛场上常常人满为患。到“文革”后,白龙寺庙会停止了活动。 2006-4-29《丹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