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虎丘 |
[游记]虎丘 |
2008-05-22 fm360.com |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 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这是虎丘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塔,废毁已久。 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复归一统的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于仁寿年间(601年-604年)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并由“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也就是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于是,虎丘历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顶东晋王琴台故址,不过,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无有,决非保存至今的以砖结构为主的八角形塔。这一结论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颜真卿诗有“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之句。那时虎丘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宝历元年(825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领导苏州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事后,诗人写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从此水陆称便,游人络绎不绝。为纪念白居易功绩,后人称塘路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为山塘河,皆长七里,号称“七里山塘”。此后一千一白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从苏州城去虎丘的必经之路;既是阊门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风景名胜的前奏,历史上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明清两代虎丘的多部山志无不将山塘包括在内,一并加以记述。 然而,当初白居易开河筑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于会昌五年(845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远离长安的苏州也未能幸免于难,建寺已五百余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筑的格局。山下则另建东山庙和西山庙,以纪念舍宅为寺的王 、王珉兄弟。五代时期,中原分争,江南一隅比较太平。当时苏州是吴越国钱氏政权统治下,仅次于都城杭州的重镇,国主钱 第四子钱元 、钱文奉父子治理苏州数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圆林。据记载钱元 “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动颜色。比至,必规画修缮。”虎丘的寺院和胜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维修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代修塔施工中,发现文物的文字纪年和塔的形制判断,虎丘现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后一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亦即吴越国王钱弘 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筑。建成后十七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苏州正式归入宋王朝的版图。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景元年(1034年)诏以宋真宗赵恒御书三百卷副本藏于寺中,为此四年(1037年)特建御书阁。皇初(约1044年),又改禅寺为十方住持。此后常为禅僧挂锡之所。南宋绍兴初(约1131年),高僧绍隆到虎丘讲经,一时众僧云集,声名大振,遂形成禅宗临济宗的一个派别“虎丘派”。绍隆法师名重宇内,声闻海外,“法席鼎盛。东南大丛林号为‘五山十刹’者,虎丘遂居其一。”绍隆于绍兴六年(1136年)圆寂坐化于虎丘。虎丘旧有隆祖塔院,在东山庙畔,昔时日本使者来华至苏,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见影响之大。宋代在山上创建的还有应梦幻观音殿(石观音殿)、转轮大藏殿、水陆堂、陈公楼(双井桥)、千顷云阁、和靖书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间,云岩寺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塔的维修也第一次见于记载,现存的二山门(断梁殿)即当时所建。同时修缮和改建的还有大佛殿、千佛阁、三大士殿、平远堂、小吴轩、花雨亭等建筑,并铸造巨钟一口,疏浚环山溪六千余尺。元末群雄并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为保卫城池,选中水陆要冲的虎丘驻军布防,在疏浚环山溪的同时,沿溪修筑了一座环山城,将登临之人岁无虚日的名胜之区变成了介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害。一时“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吕志学句)但虎丘土城在军事上并未发挥作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征讨张士诚,围攻孤城平江(苏州)达十个月之久。相传徐达的攻城指挥部就设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于虎丘,与张士诚军激战于山塘至阊门南北濠一带。 |
转自:http://www.fm360.com/html/29/t-56829.html2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