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虎丘游记(之一) |
[游记]虎丘游记(之一) |
2007-07-18 bokee.com |
虎丘游记(之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这样的评价:“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可见这虎丘山的赏游价值之高。于是,便择一和风秀丽之日,邀上三四好友,兴致昂然地游虎丘而去。 虎丘是座不巍峨却秀逸的江南小山。曾有“先见虎丘塔,晚见苏州城”之说。来到虎丘山脚下,便得先入头山门了,它坐北朝南,远远就可望到砖雕额上的“海涌流辉”四字。在两旁的耳门额上分别题着“右通”,“左达”,意为左右逢源,彼此通达之意。穿过头山门,如还觉意犹未尽,留恋的回眸一瞥,就可以发现它的背面其实还藏有“虎阜禅寺”之金匾,那是康熙所留。 一行人从头山门出来,穿过诗画碑廊,便到了上山必经的一座小桥——海涌桥。此桥用优质花岗岩为材所造,属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桥面由三个平面组成,两端皆设立台阶,简练的直线使桥体轮廓分明。桥左右栏杆上都雕有活泼的小狮子,为神秘的虎丘带来威风但是不失灵动。踏上此桥,凭栏观望,轻巧的小舟游戈于山河碧波中,山上的树阴塔影,鸟飞蝶舞,真的是好不心旷神怡。 跨过海涌桥,便是山中人了。望山而去,迎面而来的就是二山门了,次门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因为主梁“断”成两截,所以又俗称“断梁殿”。远观此殿,一目便能判出它为地单檐歇山式,整个屋脊由檐端轮廓从中向两则逐渐升高而形成一个圆弧形,在形制上较头山门轻巧,隔海涌桥与其遥遥相对,高低错落,互为衬托。殿斗拱雄健,翼角飞翘,兼南方之秀,北方之雄,可谓别具一格,给人以轻灵之感。入得殿内,仰头上觑,就能够将它的结构看得个仔细分明。此殿是完全不用金属构件作紧固,而只是用竹,木钉而构建。并且采用“四架橼屋分心用三柱”的方法。选用两根一开间半长的圆木,代替三根一开间长的圆木,两根长梁各挑出中间开间的一半,形成悬挑式的受力构件。再在挑出的两端设计出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使其有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以此来达到平衡。就这样,经过了六个多世纪的考验,大殿一直安然无恙。殿内所藏颇丰。殿之南悬有“大吴胜壤”的匾额。剧记载,此匾额系南朝文学家顾野王所书。而殿之北则有一块“含真藏古”的匾额。取晋代画家顾恺之《虎丘序略》中“虎丘山含真藏古”之句而题,出自当代学者梁漱溟手笔。 穿出山门,我们拾阶而上,步行将至几十米处,靠右手边,便可见一圆溜溜的大石头,石头正中有一道整齐如刀切的裂痕,旁有宋代书法家吕升卿之隶书刻字——试剑石。那么试什么剑?由什么人试剑呢?这里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令干将,莫邪铸造宝剑,剑成而试锋,砍的。另有一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来到虎丘山上,掘得宝剑,在此一试,剑痕留至今日。也就是说,试剑人前者是吴王阖闾,后者是秦始皇嬴政,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而剑是一把,都是干将剑或者莫邪剑。上山道上的一块试剑石,叙述的是吴地辉煌的冶炼文化。试剑石旁边一大石块上还留诗一首:试剑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那是元代诗人顾阿英所写。 如果说剑过于生硬,那么在试剑石西则的“憨憨泉”则是讲述着一个悠悠万古的故事。走近憨憨泉,可以看到它是一口成六角行的古井,井口经岁月的抚摩,很是光滑。井用青石围栏,后树椭圆形石,上勒“憨憨泉”阴文,也同出自宋代书法家吕升卿之手。剧记载,它又称“海涌泉”,说是连通大海的,系梁代高僧憨憨尊者亲手所凿,故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关于次泉,还有一个很优美的故事。足以给人娱情且启智的。说是从前有个弃儿,无名无姓,且双目生翳,眼疾颇重。当时虎丘山上方丈慈悲为怀,收其为徒。这弃儿生性憨厚,模样憨实,做事决不偷懒,所以大家都叫他“憨憨“。憨憨担负着山上的众僧人的生活用水,每天下山往返挑水。人小力微,苦不堪言,他当然梦想半山上有一眼井,免却他挑水之苦。心诚则灵,他的劳苦和期盼终于感动了神灵,梦中告诉他何处扒开便可见水。憨憨醒来后按照梦中的所指去找井,并且是用双手扒土。扒着扒着,十指破裂,鲜血淋漓,他也不放弃,若得旁边的和尚摇头叹息:憨憨啊憨憨,不可救药的憨憨!然而,语未停,只见憨憨双手扒开的地方,一股晶莹的泉柱喷射而出,直冲他的面庞。巨大的快感之中,他的眼疾完全好了,而水井也在他的十指中成了。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憨憨泉”。据说,此泉不但水质清冽甘甜,而且有医用价值,可以辅助治疗人的眼疾,憨憨自己是第一个实验成功者。又传,此泉还有治疗愚钝之效,也就是帮愚蠢之人开心窍,长慧眼。往后,历代山上的僧人都对此泉心有敬意。宋代高僧虚堂有诗赞叹曰:憨泉一掬清无底,暗与曹源正脤通。陆羽若教知此味,定应天下水无功。 沿着山路上行,靠山道的西侧,便可以看见一块横卧的大石,其状如枕,名字就叫“枕石”。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偕秋香游玩虎丘,完得累了,就枕靠在大石上休息,不知不觉沉入梦乡。恰巧被他的好友祝枝山碰到,自然免不了一番调侃玩笑。文人雅兴一来,祝枝山挥毫写就“枕石”二字。这就是此石的由来。而枕石之旁边,则有一形状酷似桃子的石头,其上有“石桃”二字,为主山僧人果严手书。此石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传说那次孙悟空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闹够了以后,也想带几个给“人间天堂”的人们尝尝,但是数量有限,人均吃不到半口,于是便想出将其变成一只石头给虎丘上的游人玩玩!反正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闻香不如想象,美猴王一声“变”,呵呵,石头就诞生在虎丘山了。我们也顺着众游人上前摸了一摸,因为可以乐得个健康长寿的好心情了。 爬至这段台阶的末端,在靠路的东侧,绿树黄花点缀处,一座别致的亭子掠显眼前,亭子的中央立着一块墓碑,上有清朝乾隆年间陈簧题“古真娘墓”四个大字,而亭子的下边,则是一位刚烈女子的墓地,这就是真娘墓。真娘,本名胡瑞珍,唐代歌妓。她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颖,容貌秀丽,擅长歌舞,又精通琴棋书画。可惜生不逢时,碰上了安史之乱,她随父母南下逃难,路上又与父母失散,只身流落到姑苏,被诱骗到了山唐街的“乐云楼”妓院。由于她才貌出众,便很快名闻姑苏城。但她卖艺不卖身,使许多轻狂之徒徒叹奈何。可是却偏偏让一个叫王荫祥的富家子弟给爱上了,王荫祥也称得上是人品端正,颇有几分才华的,他真挚地爱着真娘,并誓取真娘为妻。殊不知真娘原有婚约,不过被战乱冲散,她决意不负他人,等候践约,所以不为王生所动。哪知固执的王生以为自己本是真情爱慕,也自觉能救真娘出火坑,能给她带来幸福,就动了“生米煮成熟饭”的简单念头,花钱买通老鸨,企图硬逼真娘就范。于是,真娘求告无门,为保贞洁,只得悬梁自尽。大错铸成,王荫祥后悔不迭,便厚葬真娘于吴王陵虎丘山,以求得良心罪孽感的减轻。并勒碑纪念,于墓上栽花植树。其实真娘之“娘”字在苏州话里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未婚女子。之所以称歌妓胡瑞珍为“真娘”,其中含有赞叹其守身如玉,宁折不弯的气节之意。 唐代白居易作《提真娘墓》就咏叹了真娘的一生: 真娘墓,虎丘道, 不认真娘镜中面, 惟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 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夷手不牢靠, 世间尤物难流连。 塞北花,江南雪。 如果说《红楼梦》中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虚构的,那么此墓中的人却是真实得如山上千百年拒不风化的石头。 |
转自:http://life.bbs.bokee.com/Thread.1.397843.93.60.1.html4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