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静泊〈虎丘游记〉之“剑池”-西祠胡同 |
[游记]静泊〈虎丘游记〉之“剑池”-西祠胡同 |
2007-07-18 xici.net |
虎丘有很多关于吴王阖闾及其子吴王夫差的传说。古人游玩虎丘时候说: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 在进剑池之前,首先看到的是四个颜体红字“虎丘剑池”,浑厚有力。据方志记上所载,这四个字最早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来由于时间久远,风化腐蚀比较的严重,“虎丘”两个字已经斑驳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别人钩摹了颜真卿的字在另外一块石板上,和旧有的"剑池“二字置放在了一起,那么也就有了现在广为流传的“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其实啊,还有一个野史,说当年秦始皇来到虎丘剑池盗墓的时候发现这里有白虎出现,于是拔剑怒砍,结果白虎消失了。他在剑池也没有如愿挖掘到宝藏,空手而回。所以说剑池是存在的,而这个白虎是不存在的,倒也合乎这个“假虎丘、真剑池”的意思,暂且一笑了之。 走进“别有洞天”的洞门,顿觉形势奇异、险峻,恍惚有阴森之感。剑池的四周,石壁平整如刀削,池水泓绿,仰头望天,有一座小石桥横跨东西峭壁。整个水池呈狭长型,进口处稍宽,而尽头处略显窄,状似宝剑。 石壁上的“剑池”两个篆字是元代书法家周伯奇的手笔,在两个字的左边还有一首篆字的诗〈阖闾墓〉。上写: 刻这首诗的意思是提醒游人知道,在剑池下面有一代霸主阖闾的陵寝。那么,剑池下面究竟是否是吴王阖闾的陵墓呢?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出于各种动机都想要弄个明白,也想要找阖闾的墓,但最终未果。 传说阖闾非常的喜欢宝剑,生前就有干将莫邪为他铸造了绝世的雌雄剑,后又选了3000余把名剑作为自己的随葬,既然有这么多的宝剑埋在池底,当然吸引了很多的掘墓者。 在这些人中有几个是我们后人耳熟能详的,最早的就是越王勾践,他曾经被阖闾的儿子夫差打败过,他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的磨练,终于反败为胜。他这个人的报复心还是很重的,发誓要洗清当年的耻辱,还要扒平仇人的墓,于是他疯狂的挖掘阖闾在剑池底下的墓。历史上有名的扁诸、鱼肠剑均是在这个地方被发现的。 第二个便是秦始皇了,他来到这里是为了搜寻兵器和珍宝,不过最终一无所获。后来,三国东吴孙权和孙策都来过这片弹丸之地,依然没有收获。有人推测是勾践的年代离阖闾的年代最近,墓中所有的葬品都已经被勾践掏空了,才造成秦始皇和孙权无功而返。 那这儿究竟有没有被揭开过神秘的棉纱呢?有!明正德年间,苏州闹干旱,连剑池的水也干涸了,唐伯虎阖王螯一起游览虎丘,他们走到了池底,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幽深洞口,这个洞穴立刻就被称为是阖闾“幽宫”,苏州城为此轰动了,连官府要员也来这里勘察,但最终因不得记过儿而草草收场。 在1955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抢救倾斜已经十分严重的云岩寺塔(虎丘塔)的时候,也临时抽干了池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池深约一丈五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四、五米深,工人在找寻墓门的时候在池底斜坡淤泥处发现一个三角形的洞穴,用长竹竿探入,颇深,后来用木板置于淤泥上,拿手电筒进入,洞中有一条大约10米长的石胡同,走到尽头,有一处可以容四人并立,再往前看,有石灰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板四块,一块是底座,另三块堆叠如巨碑,第一块已经脱槽,靠立在第二块上,在第二块石板上有一个碗口大突出的铁锈疤一个,作为墓门的第三块上,横隔上有黄石条,它和墓门还有段距离,石条前后左右全是泥土,墓门沉寂于池底两千多年,长期受池水腐蚀,已经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 当时中央文化部作出了不予发掘的批示,因为如果要挖掘的话,工程规模巨大,势必要影响云岩寺塔(虎丘塔)的安全,考虑到这个严峻的事实,考古工作者只能在墓门口止步。 沿着石阶向上走,来到了双井桥,看见桥面上有两个井口状的圆洞,通过洞口可以看见剑池中的水。当时是方便云岩寺的和尚取水。不过据传说当时,西施就住在虎丘山上,每日清晨,她会来到这个桥上,以池水为镜子梳妆打扮。不过,我从这个洞口往下看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施眼睛的视力一定奇好,因为,俯瞰池水距离有十米左右,更何况是通过那两个洞孔呢? ps:参考书籍《虎丘》 |
转自:http://www.xici.net/b80411/d4392079.htm4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