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虎丘游游 (江苏 苏州 0日自助游) |
[游记]虎丘游游 (江苏 苏州 0日自助游) |
2008-07-01 gaibar.com |
虎丘游游 2006年6月17日 多云 这天是一个多云的日子,因为要去虎丘附近看橱柜厂,再加上打算去办苏州园林的年卡,于是中午我们一家三人一共前往位于平门附近的苏州通办理点办理园林卡。平门办理点在苏州阀门厂旁边的农行,人还是挺多的,我前面已经有将近20个人正在排队,填表,验证,排队,交款,照相,充值,一条流程下来有1个半小时。新版卡160元(押金40元,年卡120元),但是很值得,一年中可以去包括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在内的18处园林,共计游览次数为100次。这是我第二次办理。 既然办了卡当然需要使用,领到卡我们就赶往虎丘,匆匆将要办的事情处理完毕就前去虎丘。 虎丘我以前曾经去过,但那是二十年前的经历了,我的印象只剩下虎丘那高高的斜塔,深深的剑池,其他全部没有了踪影。说到斜塔,每次乘火车路过斜塔,总会告诉同车的乘客那座斜斜的塔就是号称中国的比萨斜塔的虎丘塔,但是我认为那是一种误解,虎丘塔的年代远比比萨斜塔的年代久远(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虎丘塔建于961年),只是当年伽利略两个重锤,奠定了比萨斜塔在物理学上的地位,虎丘塔就没有这种机遇,才会造成爷爷被孙子命名的事实。但我并不奢望将比萨塔叫做意大利的虎丘斜塔,比萨斜塔的出名得益于当年那个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当意大利出现了“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后,比萨斜塔就注定成为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的理想之所。当然没有比萨斜塔著名,这并不影响虎丘斜塔在苏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凡是游人从苏州西面过来,无论火车还是汽车,人们总是远远的就可以看到虎丘塔那巍巍的塔影,有一种“先望虎丘塔,晚见苏州城”的感觉。其实在从西而来火车上看不出塔是斜的,因为塔身是向着东南方向倾斜,远远望去非常明显。 我们是从山塘街街口处的南门入园的,就是头山门,山塘街和山塘河并排着一直通到门前。自白居易开辟山塘河以来,山塘街自古就是苏州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是解放后这条古老的商业街几近荒芜,近几年,苏州市正在着手恢复传统的山塘街商业一条街,以期改造成集商业,民俗,旅游,风物等为一体的特色街。 据说头山门是虎头,而头山门门前有两口古井,就是老虎的两只眼睛。虎丘虎丘,老虎之山,没有虎眼怎么行?两个虎眼就像门神一样守卫在虎丘门前,看护着千年的传说。进入头山门,头顶上有一块乾隆皇帝的亲笔体协的匾额,上书“海涌流辉”,左手处就是虎丘售票处,因为我们已经办了园林卡,自然不需要买票了,但还是要看看当前的票价是多少?60元/人!^_^,一下子我们就用掉了一半的办卡费,只要两次就可以平衡了,嘿嘿,嘿嘿!往里走两旁是关于虎丘的名人字画的碑廊,没有多少时间慢慢欣赏,等下次吧。走过碑廊前面就是收票站,我们挥洒的取出园林卡打卡,只听到“嘀”“嘀”两声,只见屏幕上显示“99”,刷卡成功。 过了售票站,前面有一座石拱桥,站在石拱桥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虎丘那座高耸的虎丘塔,多数的游人通常会站在石拱桥山以虎丘塔为背景照相留念,但是在这个角度上还不太看得出虎丘塔的倾斜有多大程度,但还是可以看出塔身是斜的。这座桥叫海涌桥,相传虎丘原来并不叫虎丘,而叫“海涌山”。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称其为“山”,也的确高抬了,虎丘的海拔只有34.4米,只有十几层的楼房,这也能算是山吗? 进入虎丘的第一个景点是半梁殿,其实是断梁殿,据说当时在建造这个殿堂时,由于殿堂堂梁所需要的材料木头尺寸不够,没有办法上梁,梁是一栋房子的主要受力承受物,房子屋顶所有的结构都是吃力在房梁之上,房梁就相当于人的脊柱一样,没有梁的房子那还能称之为房子,所以就要想方设法解决房梁的难题。当时一位有名的苏州香山匠人被请到施工现场,要求解决这个难题,这位匠人围绕这这座殿堂转了一圈又一圈,估计是在计算所需要的尺寸,后来又到堆放材料的地方走走看看,最后他看中了两根园木,在这位匠人的带领下,采用力学中的杠杠平衡原理,将屋顶的其他构建合理作用在两根园木上,使其相互受力,互为支撑,解决了材料长度不够的困难,并且这一结构一直保证着这座断梁殿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直到现在,如今断梁殿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现在如果仔细观察断梁殿的堂梁,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梁是两根木头结合的,还可以看到断缝呢!殿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的盛况,塔身倒映在波光凛凛的河面上,河上游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叫卖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生活图。 过了断梁殿就算正式进入虎丘景区,这是一条石板山路,缓缓的向山上延伸,我们也就缓缓的漫步在石阶板上,慢慢品味着这号称吴中第一胜景的虎丘。其实虎丘也的确应该被称为吴中第一胜景,第一,虎丘是传说中吴王阖闾的陵地,处处充满了战国时期的刀光剑影;第二,虎丘得益于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的眷顾,开挖了山塘河,成就了繁华的山塘街,使虎丘更加接近了苏州;第三,晋朝时已经有人在虎丘结庐建屋,建造私家园林别墅,当时的苏州还没有一家私家园林呢,所以虎丘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皇家园陵。 前面有一个景点有,远远看见一块石头上刻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憨憨泉”,当时想是不是谁喝了这个泉中的水谁就变憨了?还是这里有一个喝水变憨的传说?结果都不是,后来知道,这个“憨憨泉”的来历。相传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这位和尚专门负责为虎丘寺里的和尚挑水,当时的水源的距离虎丘还有很长一段路。每天憨憨和尚都要一刻不停的挑水,长年累月的挑水劳作,使这位憨憨和尚的眼睛患上眼疾,渐渐双眼看不见东西,最后直到失明。但是由于双眼看不见,使得憨憨和尚的耳朵比别人灵敏很多。有一天在摸黑挑水时他听见有一个地方的地下有流水潺潺流水的声音,并且用手摸地上感到地上草长得非常肥美,他断定这个下面一定有泉眼。于是憨憨和尚利用挑水的间歇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挖水,这个举动被另外一个和尚看见就嘲笑憨憨和尚真是憨憨,说在山上怎么会有泉水呢?憨憨和尚并不理会那个和尚仍然坚持每天挖,那个和尚也就每天在憨憨和尚旁边嘲笑,并且说如果挖出水来,他就变成一只蛤蟆。没想到话音刚落,之间一股清泉处地下喷涌而出,泉水分别溅在憨憨和尚和那个嘲笑和尚身上和头上,结果,憨憨和尚的眼睛被清泉一洗,一下子恢复了视力,而那个和尚则真的变成一只蹲在泉边上的蛤蟆。有了这一眼泉水,虎丘寺的和尚一下子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水源问题,于是后人就在泉边立了一块石头,为了纪念憨憨和尚的恒心,就在石头山刻下“憨憨泉”以示纪念。 距离憨憨泉往前大约十几米就来到一个著名的景点——试剑石。但见一块一平米见方的巨石表面,被利剑一剑劈开,一道整齐剑痕贯穿整块巨石。相传这块巨石是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吴王阖闾用利剑一劈而开,当时吴国在东南地区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吴王阖闾为了增加国力,力邀当时天下的制剑名家前来姑苏,其中就包括我国著名的炼剑大师:干将,莫邪夫妇,干将和莫邪答应为阖闾打制天下名剑——吴王剑。干将,莫邪率领一批能工巧匠来到苏州以西,太湖之南的一个山上,开始用心炼剑,一开始想尽任何方法也无法将剑熔成。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但是却没有进展,大家都一愁莫展,干将更是心急如焚。直到第七七四十九天,大家正在熔铁,只见莫邪手上拿着一把青丝,慢慢放进熔炉中,结果这一炉就炼制成一雄一雌两把宝剑。干将将宝剑献给阖闾,阖闾挥剑就在石头上进行试剑,结果石头和宝剑相碰发出震耳的声响,之间火光迸发之后,巨石被砍成两段,于是留下了千古传奇的试剑石。试见石也同时成就了干将和莫邪夫妇中国第一制剑师的美名,之后的几千年中,苏州一直有着干将夫妇的传说。直到现在,苏州市的两条道路就是以干将和莫邪命名的,而他们炼剑的那座山也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名叫“莫干山”,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 试见石的对面有一块桃子形状的巨石,上书“桃石”。根据苏州当地的传说,见到桃石就要上前摸一摸,就能沾染上仙气,能够得到好运气。据说这块桃石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从王母娘娘蟠桃宴上掉下来后变成的,人家是上天的东西,当然极具灵性,自然摸一摸就可以有好运了。我看见桃石下面也有一块像是被剑劈开的石头,不知道为什么这块石头不被称为“试见石”。 桃石下一个景点是“枕石”,一块形似枕头的巨石横卧在路旁,相传明朝时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曾经在这块石头旁边等待着陪同夫人游虎丘的秋香经过,当他远远看见秋香走进时,连忙拿起一本书假装看书,但是由于心思全在渐渐接近的秋香身上,连书拿倒了也不知道。走进的秋香看到他这种异样的看书方法,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就成就了“三笑”中的第三笑。 再往前是“真娘墓”,据说是古代一个艺娘的安葬地,没有什么看头,但是这么一个不出名的女子能够和春秋时期的君王同葬一个地方,也算非常风光了。 过了“真娘墓”,前面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巨大的巨石,面积大概有4各蓝球场这么大,巨石表面平坦如砥,如同被人工打凿过一样,整块巨石就像一个巨大的演出场或者像看台,远处山脚下崖壁上刻有篆字“千人座”。关于这个千人座有一个悲惨的传说,相传,当年吴王阖闾倚仗干将,莫邪替他炼剑获得当时的利器,从此可以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由于连年的鞍马劳作,不幸感染疾病,最后病于苏州。他的儿子夫差为阖闾修建了巨大的陵园,就是虎丘,为修建这座陵园,当时动员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劳工,大约十万多人,其中的三千余人全是吴国的能工巧匠工作在陵园的核心区域,为防止后人有人盗墓,在墓室周围安装了许多机关,并且随葬了三千把宝剑。后来陵园建成,夫差在巨石上请这三千能工巧匠饮酒,结果三千人全部中毒而亡,惨死在这块巨石上。相传吴王阖闾下葬三天后,有人看见陵园上面蹲有白虎一只,民众说是吴王的霸气凝聚而成,至此便有了虎丘的称谓。还有一个有关巨石的传说,大约在魏晋时期,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当时还没有发扬光大,佛教高僧竺道生从西安来到江南讲经说法,苏州人被生公的盛名所吸引,全都从苏州城里赶来听经,但是尽管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但是由于佛教当时不为苏州人了解,结果是信者寥寥,听众渐渐散去,最后连一个人也没有留下来,全部走了,但是生公并没有颓殇,反而更加用心宣教,直讲得满池荷花因生公的讲经而开花,直说的池旁的石头听经听的入迷,经不住连连点头,以至于从池边滚落池中,又从水中爬起来爬到其他石头上继续听。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从此之后,人们才认识了到佛教,信教的人也才渐渐多了。 |
转自:http://www.gaibar.com/zjsh/2007-06-17/20070617020155_63583.html5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