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州虎丘游记 |
[游记]苏州虎丘游记 |
2007-07-18 163.com |
苏州虎丘游记 注:这是朋友写的苏州虎丘游记,很直观很详细很翔实,宛若小溪流水般蜿蜒曲折跌宕起伏,记述了整个虎丘行的所见所闻。 虎丘是苏州有名的景点之一,号称吴中第一名胜,最为有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公园前的道路拓宽修整过,在路中间还放了一个很大的青铜鼎,远远地可以看到山上的斜塔。在路边买了一斤糖炒栗子,边走边吃,味道还不错。在还没到公园大门的地方有一条小河,记得以前横跨过河的只有平坦得让人觉不出来的桥,现如今拓宽的马路连接着河上新修的拱桥,拾级而上,桥两边的风景尽收眼底。河不宽,两岸挤挤挨挨都是黑瓦白墙的小房子,还有一个挂着红灯笼的看起来象是酒馆的,一派江南水乡宁静安逸的景致,从桥上可以看到掩映在郁郁葱葱中的建筑,虎丘山上的斜塔似乎触手可及。 买票进了大门,往里走不远又是一座小桥,桥头栏杆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桥下小河里泊着几条带蓬子的小船,再往前就是写着吴中第一山的断梁殿,沿着缓缓长长的台阶上山,路边隔个三五步就是个景点,正好赶上有个导游带着一群人边走边讲解,我们跟着也听了个大概。虎丘原名海涌山,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头山门的照墙上仍可看到“海涌流辉”四个大字。那么为什么后来将“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呢?这主要有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但是普通老百姓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它形似一只老虎,如何一个形似法呢?头山门就是老虎的头部,门前两口井为双眼,对称的风墙是双耳,临河石阶是虎牙,前面的黄色建筑,也就是虎丘二山门,是老虎的咽喉,山上的千人石是老虎的臀部,高耸的虎丘塔是老虎翘起来的尾巴,整座虎丘山就是老虎毛茸茸的身体,虎丘山就宛若一只蹲虎,张开了大嘴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上山的斜坡左边有个憨憨泉,憨憨是我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 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在以前,这里的山僧就用这井里的水,泡虎丘自产的白云茶,这种茶奇香无比,在明朝时被公评为天下第一。 隔不远就看到一块中间有一条缝隙的大石头平躺在路边,这就是试剑石。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阖闾给他们三百童男童女,让他们祭炉炼剑,并且让他们保证一百天内铸出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干将看到这些孩子都还幼小,不忍心伤害他们,请求阖闾放了他们,并且保证一百天内铸成宝剑。阖闾说:“只要你炼出宝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但是如若你完不成,你连同这三百童男童女都将死。”于是干将和莫邪来到了苏州当时的匠门砌炉炼剑,现在有一条贯穿苏州东西走向的大道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取名为干将路。他们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在此处炼剑九十多天,但“不见青、黄”,于是将温度升高,仍不见出现黄白、青色烟气,表明有杂质未分离出来。莫邪看到干剑满面愁容,心想如果宝剑炼不成,那么干将连同三百童男童女都将被杀,想到这一点她舍身投入了火炉。顷该间炉水变青,终于炼出了二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一把雄剑名“干将”一把雌剑名“莫邪”。但是干将非常清楚吴王阖闾是一个暴君,他要的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如若有他的存活,那么就会造出第二把、第三把甚至更多的宝剑,看来此去凶多吉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正在阖闾想杀死干将时,干将拔出那把雄剑,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剑神,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再往上走路右边还有唐代苏州歌妓真娘墓。 这时来到了一片开阔地,象是石头平台,这是孙武练兵场。相传,吴王阖闾对孙武所献兵法十三篇,十分赞赏,并且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按兵书上所说的进行操练,孙武将180名宫女分为两队,选阖闾的二名宠姬任队长,在这里操练。孙武击鼓发令,向左转,这些宫女视为儿戏。孙武说:“纪律不明,命令不严,这次由将帅负责”。然后再发命令向右转,宫女一阵哄笑。孙武说:“纪律已讲明,仍不照办,是不听指挥,队长应受军法处治”。命令执法官将阖闾的两个爱姬斩首示众。阖闾连忙上去制止,但是孙武却说现在是在练兵场上,要听我的命令,等待会儿收了兵,我们再受君臣之礼。于是将这两名爱姬斩首示众了,然后他再挑选了两名宫女为队长,第三次发出号召后,前进后退,动作准确,左右回转,寸步不乱,成语“三令五申”的典故就出于此。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这块平整的石头也叫千人石,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歹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并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个人都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刷,仿佛血在往下流,告诉我们这段悲惨的故事。现在看这块石头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平台的右前方有个小水潭,旁边的石壁上刻有绿色的“生公讲台”四个字。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都围坐在这块石头上,在石头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吴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并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在潭中所看到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都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再往左隔了个石亭子,刻着“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本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颜体素有“蚕头燕尾”之称,功力极深。当年他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多年的风霜侵蚀,“虎丘”二个字逐渐剥落湮没,至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令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扑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 那么苍劲有力,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或许大家会问“凭什么说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有神韵呢?”其实,当你仔细地看“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如剑出鞘,非常淋漓酣畅,而“虎丘”虎的一撇的收尾则圆润有余,刚劲不足。另外,“假虎丘真剑池”据说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左边有个圆形的拱门,上面刻着“别有洞天”,抬头能看到山上的虎丘塔,穿过拱门,就来到剑池边。 石壁上两个红色的字体是“剑池”,传说这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写的。王羲之喜欢养鹅,经常观察鹅的神情动态,他的某些笔势,是从鹅的曲颈 伸缩动作中受到启发的。这“剑池”两字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来虎丘游玩,看见池中有一黑一白两只护山鹅,他非常喜欢,这时有一位山僧对他说, 只要你为我写“剑池”两字,我就将这两只鹅送给你。王羲之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就在这里写了这两个字,当他准备把鹅带回家去的时候,转眼间,山僧不知了去向,两只鹅则化为一龙一虎蹲在山头,但是“剑池”二字却永远刻在这山崖上了,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在剑池两字左边,刻有明代高启《阖闾墓》诗,主要意思是说建吴王阖闾墓时征调十万民工,用大象运土石,穿山凿池,积壤为丘,周长30里,建筑规模之宏伟可想而知。右面石壁上看到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再往上走,就经过剑池上的一座桥,桥上有两个圆孔,这就是“双井桥”。原先这两口井只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曾在这里照镜,而且她的丈夫夫差陪同她一起照镜,所以这二口井也称“夫妻井”或“鸳鸯井”。从这里再看剑池,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陡峭和惊心动魄,而且可以看出池子形状就象一把宝剑,有剑尖,剑柄和剑把,所以称之为剑池,当然更流行的说法是为了保护吴王夫差的墓,在水下墓道的入口处埋藏了很多宝剑,设置了很多机关,所以称为剑池。 过了桥就是致爽阁。此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建的,这里是虎丘山最高处建筑。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这景观还有两种神话传说呢!一种是:阖闾命专诸,用“鱼肠剑”藏于鱼腹内,刺死吴王僚,然后将他葬于狮子山;阖闾死后,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山,狮虎遥遥相对,僚是含恨而死的,所以有狮子回首怒视虎丘的说法。还有一传说是:秦始皇东巡到虎丘,准备挖阖闾的墓,但却看到一只白虎蹲在坟上,于是他拔剑去刺这只老虎,但是没有击中,却刺在石 头上,使石陷裂成池,即剑池。后来白虎占山为王,危害人畜。曾在寒山寺“挂锡”的文殊菩萨,在西方灵山,他的坐骑青狮恼恨白虎作恶,趁文殊菩萨闭目养神的时候,偷偷走出山门,直扑虎丘,将白虎斗死,但时辰已到,来不及赶回文殊菩萨身边,因触犯佛门戒律,跌落人间,在化作石山时,青狮回头怒望虎丘。所以山体形如卧狮。 转过身,发现墙角有一树黄色的腊梅盛开,发出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清香,让人感到盎然的春意。再穿过一个上面刻着“海涌峰浮”的拱门,就来到了云岩寺塔下。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是著名的“中国斜塔”、江南第一古塔,也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记得小时候喜欢吃苏州卤汁豆腐干,扁扁的长方形蓝色纸盒上印的就是它。该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961 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八面七层,塔高47.7米,塔身最大倾角为3度59分,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身倾斜,年久失修,砖塔禁止攀登,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游人可以进入塔底一层参观。我们匆匆进去转了一圈,也算和古塔亲密接触了。出来后绕着塔周围转,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倚着山顶四周的水泥台,远眺午后的苏州城,一片朦胧,只有近处的楼房、绿树等景物清晰的映入眼帘。欣赏了一会儿就开始下山,我们从山后的另一条路下去,看到路边一丛丛含苞欲放的梅花,紫红的花骨朵儿就要绽放,如果是晚一周来的话,应该会欣赏到红梅花儿竞开放的景色。很快的下了山,沿着河边走到了出口,出去后过了一座拱桥,就来到一条很有特色的江南小街,街两边都是商铺,摆满了各种各样手工艺品和特产,花花绿绿的丝巾,绚丽多彩的丝绸服装,还有一些小玩意。在一家丝巾店里挑选了一番,买了条淡黄色的素雅的丝巾,花了十多元钱满意地离开小店,路边有个老外在买刻印章的石材,也在和老板讨价还价,竟然还有卖鼻烟壶的,看了看价钱,确实比大商场里要便宜许多。慢慢的走过这条步行街... 虎丘,吴中第一山,苏州著名的景点,就在薄暮时分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也渐渐的留在了我们的身后,但是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令人难以忘记。 |
转自:http://jinlianz.blog.163.com/blog/static/560016200743071657698/6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