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登孔望山 |
[游记]登孔望山 |
2007-09-05 tuniu.com |
“你们来连云港,孔望山不可不去。”到连云港的当天晚上,当地朋友热情向我们推介,理由是孔望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适合文化人的口味。于是,我们的游程便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游览点。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中心南四公里处。我们从下榻的明珠大酒店出发,驱车10分钟也就到了。远望孔望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与巍峨、挺拔、峻峭等词一点儿也挂不上边,可谓其貌不扬。然而,山不在高,有圣则灵。孔望山久负盛名,是因了孔圣人登临观海之故。 据陪同的友人介绍,孔子曾三次登临此山望海。第一次,孔子是为了“往见郯子而学”。郯子是鲁国一个附属小国的国君。孔子从鲁国跑到位于海边的郯国,专门向郯子请教关于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问官期间,孔子登临此山,伫立山顶,望海高歌。第二次,孔子带着弟子子路冒险涉海,出游注重礼教、有“仁贤之化”的东夷族。出行之间,走海路又一次登上此山望海。第三次,孔子在辅佐鲁定公于夹谷山会盟齐侯时,趁便再一次登此山望海。因孔子曾三次登临此山望海,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孔望山。 我们在孔望山龙洞庵下车,向西沿石板路行200米,便来到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摩崖造像处。我们面临一大块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岩,以一种惊奇的目光认读一卷历史画面。这块岩石上刻有造像100多尊,最大的人物画像1.5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内容有涅槃图、舍身饲虎图以及立佛像、坐佛像、供养人、宴饮论道图等。造像成于东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佛教艺术造像,比号称中华“母窟”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摩崖造像中有着丰富的佛学内容,其中涅槃图表现了释迦牟尼离开尘世到极乐世界去时,众弟子“或悲戚、或哀号、或投身顿足、或寂态禅思、或烦冤长吟……”的情景。这是中国石窟艺术中时代最早、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幅涅槃图,比洛阳龙门、大同云冈甚至敦煌莫高窟中的涅槃图都有气派。看时,由于有相隔10多米的防护设施,加上年代久远,岁月浸蚀,造像大多已模糊不清;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意义的存在,其价值是永远磨灭不了的。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对研究我国佛教史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历史上一直认为佛教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那么,在距西域和长安如此遥远的东海岸边怎么会有早期的佛教踪迹呢?有研究者认为,汉代时中国可能存在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通路以连云港为起点,经海上南下,过广州、越南,通达西域,佛教正是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连云港一带的,而孔望山摩崖造像便是此说的一个有力的佐证。赵朴初先生曾为此题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赏毕摩崖造像,我们拾级而上,一口气踏上一百八十级台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淋。一路山风猎猎,松涛阵阵。鸟瞰山下,满目平畴沃野,青翠葱茏一片。连云港市区的高楼大厦在似雾非雾中缥缥缈缈,若隐若现,宛若大海烟波中小岛的景象。我们直奔山顶“孔子望海”雕像,怀着一颗虔诚心瞻仰着。孔圣人面含微笑,捻须远眺,两个得意门生颜回、子路伴其左右,形象栩栩如生。雕像下立一尊香炉,上刻有“道冠古今”四个大字。伫立像前,联想孔子三次登山的情景,油然感触到一种临沧海、观巨澜、仁天下的博大情怀。转身向右不远处,有一块舌头形的大砚石,长3.2米,宽2米。相传孔子用过此石砚,所以又叫孔子砚台石。遥想当年,孔子面对大海,欣赏着大海的广博和包容,感悟着天地万物之真谛,抒发探求人间正道、仁爱公理之胸臆,从而催生了一部响彻神州、光耀千古的《论语》,为万世敬仰! 下得山来,复立于龙洞庵,回望山岭,处处苍松翠柏,嶙峋岩石隐现其间,似有千万气象,真人间胜境也。由此想到,儒、佛两家于此争胜,相互包容,共存共生,形成了哲学和伦理上的互补,成为汉民族大文化的温床,滋养了神州文化的精气,构建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的辉煌大厦!我从孔望山读出了两个字“和谐”,并深深地领悟了其内涵,颇感荣幸。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5点10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749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