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燕羽山游记 |
[游记]燕羽山游记 |
2008-06-10 enorth.com.cn |
一直喜欢山,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喜欢的原因很多,自己也说不清楚。大概最直接的原因是,自己出生在河北北部山村,看惯了山,喝惯了那里的山泉,自然对山就有了感情,就象儿子对母亲一样。 青龙潭 记得是五月的一天,刚刚从新疆回来不久,处理完积压的事务,就匆匆忙忙地回延庆看父母了。父母住在柳沟,柳沟离果园很近,果园就在燕羽山脚下,饭后散步的时候,就能看到燕羽山。在柳沟居住的日子,经常沿柳沟到果园的乡村公路散步,每次看见左前方高耸的大山,就想起了竹林的游记,想起他在游记里对燕羽山风景的描述。想到自己虽然经常回柳沟,经常去果园,经常遥望果园后面的大山,却没有想到向当地人打听那座大山的名字,就对自己爱山的情怀产生了怀疑,甚至怀疑自己是一个很没趣味的人,同时产生了一种想登临峰顶,证实自己爱山情感的强烈愿望。 终于在一次醉酒后的第二天,忽然决定上燕羽山看看。 这个决定是早晨吃过饭散步到果园村口临时产生的。那时正是早晨八点左右,天空很晴朗,太阳照在燕羽山峰顶上,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使它看上去仿佛金妆的圣像,令醉意犹存的我心驰神往。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燕羽山峰顶竟然有两个并列的小山头;而且从远处看,那两个小山头,犹如张开的剪刀,更象燕子尾部的羽翼。我猜想,甚至可以肯定,燕羽山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不由得佩服起古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 果园是个不大的村子,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人字架房屋从东半坡开始,一直蔓延到平川,现在又跨过河套,走到了西坡脚下。小村是宁静安详的,象一张两头翘起的书桌,上面倒扣着翻开的书本,偶尔有一两个闲人从书本中间走过,给小村带来一点生气。 到了果园村口,正好碰见了妹夫的一个本家兄弟。他刚从院子里出来,正准备上地里干活,见了我,站住,和我打招呼,问我到哪里溜达。当我告诉他我要上燕羽山时,他感到很吃惊,说那么老高的地方,上去干什么,滑滑叉叉的。我没有过多地跟他解释,知道解释也没什么必要,就问他怎么上去。他用手一边比划,一边告诉我上山的路线。也可能是我头天喝醉了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他表达能力较差,反正他很费劲地讲了半天,我仍然没弄明白上山的具体路径。但出于礼貌,也有点怕他笑话我笨,我只好假装听明白了。他以为我听清楚了,于是嘱咐了我几句注意安全之类的话,便告辞下地了,把一头雾水的我,孤零零地撂在了街上。 那位兄弟走后,我开始认真地审视大山,企图寻找登山的最佳路径。大山神秘地沉默着,象一个难解的谜,上山的道路,凭肉眼很难辨认清楚。刚才那位兄弟说,要从果园村上面的大石泉上山,然后一直向右,撇山腰而上,翻过几个小梁膀,就到燕羽山了。我对这个说法将信将疑,因为这是一条距离比较远的路,而且是从一些低山向高山过渡,这样的情况我以前还从来没有遇见过。我想那位兄弟一定是自己也没有上过燕羽山,所说的上山路径也不过是听别人说的,未必可靠,也许有一条更近更好走的路,是他所不知道的。我根据自己对山势的判断,认为一般上山的路往往在正对顶峰的沟里,或者沿山脊向上也能到达山顶,在这里或许也是这样的。管他呢,“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沿山脊上,相信一定能到达山顶。再说我是山里长大的,即使没路,只要方向对,上这么个山,也不应该是问题吧。 想好了,就开始奔山脊走去。上山脊的路原来是从地里穿过的,而现在地里都种上了玉米、黄豆等作物,台地间的路口都用石头和枣刺封死了,上去很困难。但是既然决定走山脊了,再困难也得上啊,于是便在台地间找好上的地方,从那些地方攀登台地间的格棱,然后再小心地穿过台地,尽量不踩庄稼。说真的,台地间的格棱确实不怎么好上,不但陡,而且长满了枣刺。因为陡,不抓枝条上不去,抓就往往不小心抓着枣刺,把手扎得鲜血直流。好在到山脊脚下的台地并不多,尽管手被扎破了,脸也被枝条挂得生疼,但还是没用多长时间就来到了山脊脚下。 到山脊脚下一看,我就傻眼了。原来设想沿山脊一定会有小道,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只有丛生的灌木枝条和灌木下的荒草,掩蔽着象长龙一样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燕羽根部的山脊。面对这样的情景,是上还是不上,我犹豫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还是上,既然来了嘛,不上岂不成了笑话?也许小路就在前面,说不定被荒草和灌木遮蔽了,仔细找或许能够找到。退一万步讲,就算往上走,没找到路,再返回来,也比放弃强,总算努力了嘛,至少能安慰自己吧。 想到这里,我下定了决心,开始艰难攀登了。不上不知道,一上才明白,这里远不象我想象的那么好走。开始的时候,有一些植被比较稀少的地方,勉强可以行走,以为是原来的小道,等走到小山的半腰,这样的地方便没有了,陷入了柴草和荆棘的包围之中。虽经左冲右突,弄得遍体鳞伤,汗流满面,仍然是没能走出荆棘陷阱,最后只好决定返回台地了。 返回台地后,感觉非常沮丧,昨天醉酒的难受又趁机袭来,头晕、恶心、口渴折磨得我心情非常恶劣,甚至有痛不欲生的感觉。这个时候,我是多么希望有一点水喝呀,可是却一点都没有带。一直以为自己是山里长大的,上山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上去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用不着带水,甚至笑话那些带无数装备、食品、饮料登山的人,这回我算有了教训,以后上山还是应该带些食品和饮水,以备不时之需。 正当口渴难耐的时候,我突然眼前一亮,象漂浮在大海里的遇难者,忽然发现了一棵救命稻草——我发现台地上竟然种着杏!在这个季节,杏子已经有算盘珠那么大了,青青的,圆圆的,挂在枝繁叶茂的杏树上,十分可爱,看着就令人口舌生津,焦渴顿消。快步走到一棵比较低的杏树下,急忙摘一颗青杏放在嘴里咀嚼,啊,真酸啊!嗓子眼里本来快要喷出的火,立刻被这酸涩的感觉扑灭了,心里好不畅快!啊,啊,因为口渴,我竟然偷了人家一颗青杏!上帝呀,原谅我吧,阿门…… 吃了青杏,感觉好多了。看了看表已经快十一点了。有点饿的感觉,同时也感觉体力有些不支。于是便决定放弃今天登顶的想法,回柳沟休息,明天再上燕羽山。 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一旦有了这个决定,心情就放松了,眼前的一切反而变得更加美好了。我站在台地上,向四周了望,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雄伟的燕羽山,在中午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气象万千。犹如燕羽般的双峰,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蓝色烟雾中,给人许多神秘的想象和登临一睹的梦想。燕羽山外的柳沟,棋盘似的房屋淹没在绿意葱茏的柳林和田陌之中,红蓝杂陈的屋顶,仿佛颗颗棋子,摆放在绿色的棋盘中,等待着本不存在的棋手。燕羽山对面,隔果园村相望的,是一座状似靠椅的小山,山上劲松苍翠,植被茂密,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恰好,在那座小山下,有一个无名烈士墓,给这块风水宝地提供了佐证。我曾经一个人偶然闯进那片墓地,为那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长久地沉思,对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看法…… 第二天早晨,吃完早饭,我又准备上山。这一回决定不再乱走了,还是按那个兄弟指的路看看,到底是不是他说的那样。想着即使从那里不能上山,重新看看大石泉的风景也是值得的。记得我和妹妹曾经去那里看过,那是果园张家曾经住过的村落,现在虽然废弃了,但依然有房屋的遗址和清明如镜的古井,以及多年栽种的杨柳桃杏,四周山上生着茂密的松树,松树林里不时传出野鸡嘹亮的鸣叫,偶尔有野鸡突然飞过山坳,松鼠出没于山石之间,使人想象着当年有人居住时的情景,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这样幽静的环境,在别处已经很少见到了。难怪听果园的人说,某个故乡离这里不远的延庆县主要领导,节假日经常携夫人来这里避客呢。决定走这条路,也有顺便到大石泉看看的意思。 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又一次拿出采自燕羽山顶的树叶,用手抚摩她光滑的叶片,仔细地凝视她清晰的叶脉,放在鼻子前长长地嗅闻着她来自山野的味道,树叶勾起我亲切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当时,如果听了妈妈的劝告,第二天不再去登山,就不会有眼前的这些树叶,以及由树叶所引起的回忆和遐想,这对于追求生活丰富的我来说,肯定是遗憾的。 当我穿起红色的,印有“延庆社区”标志和字样的体恤衫和黑色半短裤的时候,妈妈已经意识到我又要登山了,对我进行了劝阻。妈妈是典型的农村老人,她和父亲有时候也上山——当然在老家的时候,是经常上山了——但是他们上山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采摘山杏,或者蘑菇。在她老人家的眼里,没事上山瞎跑,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干这样的事,如果不是缺心眼的话,也肯定是二百五,所以她老人家肯定不希望我成为这样的人啦。对于老人我仍然坚持不反驳,也不服从的态度,嘴上敷衍着,人早就开溜了。 来到大石泉以后,我努力寻找上山的小路,开始时走错了,走河沟右面的小道,结果走进 一片墓地中,墓地上有许多花圈等上坟留下的遗物,反射太阳的光芒,把我吓了一跳,惊醒过来,仔细观察,原来小路在河沟的左面。过了河沟,左面果然有路,但是却淹没在蒿草和灌木丛中,想必这就是通往燕羽山顶的路了吧。 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山,小时侯经常上山,有时候是和小朋友去游玩,比如去悬崖掏红嘴鸭,或者去看鹰抓野鸡(等鹰抓住野鸡时,我们突然齐声呐喊,胆小的鹰便把野鸡丢给我们,飞了,哈哈!),有时候是上山打柴火、刨药材、寻野菜。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山上的树木植被很茂密,河里的水也很丰沛,虽然走山路的人很多,路被踩得平坦光滑,但由于植被的遮蔽,从远处很难看见小路,可是只要从出村的小路走下去,只要方向不错,路总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引导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上中学的时候,正是“文 革”后期,国家仍处于混乱状态,整天搞运动,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农村老百姓普遍都吃不饱肚子,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集体和社员个人经常偷砍山上的树木,悄悄拉到“坝外”去换莜面,或者割柴火买给山外换钱,几年工夫,山就秃了,山路也露出来了,从远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小路象蚰蜒一样,曲曲弯弯地盘旋在群山之中,我就是踏着那样的小路,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走出群山,走向城市,最后走向了远离故乡的地方。等我从新疆回来,在石油大学混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初了,家乡大多数人家都迁移到离茨营子不远的黑河川里,甚至有的在北京做生意、打工,长期居留在外地,村里只剩三两户人家,而且都是老弱妇孺,山里很少有人去,山路也很少有人走了,于是植被自然又恢复了,我回去给祖宗上坟时,山路就象如今的燕羽山一样,基本被新长出的树林和灌木覆盖了,不但从远处看不到它们的影子,就是在近处也很难辨认了。看眼前燕羽山的情景,联想老家山路的变迁,我由衷地佩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原来真正破坏自然的正是人类所谓“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些看似“有所作为”的行动。自然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人为改变规律,受损害的是自然,受惩罚的则是人类本身。 沿着河沟边的羊肠小道,我缓步向上走去,来到了山坳下一处非常平坦的地方。这里有几株柳树和一块光滑的草地。从草地上的痕迹看,这里是登山人喝水休息的地方,有几个空矿泉水瓶子散落在草地上,甚至还发现了一个破旧的登山包。人真是不都一样啊,过去我和竹林等朋友野外活动,都非常注意环保,不仅带走自己的废弃物,甚至连别人丢下的也尽量收集带走,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人乱丢矿泉水瓶,真是令人遗憾。将这些瓶子收拾起来,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等下山的时候带走。然后就感到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刚才看见矿泉水瓶子,忽然勾起了我的渴意,很想有点水润润嗓子也好。但是今天由于是偷跑出来的,又是一滴水都没带,真是后悔啊!可是,已经到山上了,再下去买水已经不可能了,今天就准备干着吧。偏偏这个时候,太阳也好象故意和我作对似的,开始热了起来,晒的我焦渴难耐,看来登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体会“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良好感觉前,煎熬是不可避免的。 坐了一会,身体休息过来了,继续向上走。刚走几步,我楞住了——这里竟然有一处山泉!疾步走到山泉跟前,迫不及待地趴下,清冽的泉水顿时流进了我焦渴的嘴唇,通过咽喉,滋润着仿佛快要冒烟的五脏六腑。真的好舒服啊!这时,我感觉好象喝的不是山泉,到很象是传说中天上降下的甘霖。喝饱后,坐起来,才想起仔细打量这处山泉。其实这个山泉并不大,面积大概和脸盆相当,轻细的水流从石缝间缓缓流出,注入清澈透明的浅泉中,然后越过碎石垒筑的坝口,消失在草丛里了。泉,清净明澈,无息无声。但是,在这样的山上,能有这样一处山泉,却是非常宝贵的。也许是造物主为了奖赏登山者,特意安排的吧。从这个山泉,我又联想到故乡深山里的泉眼,小时候,我经常去那个山泉挑水,水量充沛,味道甘甜,可是前几年回去时,却已经干枯了,不知道现在植被恢复了,它是否又象原来那样流水淙淙、光彩依旧了,真想回故乡看看。 喝完了水,在泉边瓷磴了一会,就准备继续上山了。这时忽然想到应该带点泉水,以备再度焦渴时饮用。几步下到刚才休息的平地,捡起一个稍微干净的瓶子,拿到山泉边,用泉水涮了几遍,确信干净后,灌满泉水上路了。在下面的登山中,这瓶泉水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真的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这片山泉。 到底是酒劲还没有全过,身体还处于虚弱之中,刚刚爬上第一座小山头,就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好在可以临风远眺,极目四野,才使疲惫的身体和孤寂的心灵得到了一些安慰。站在小山顶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燕羽双峰了,一阵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小山顶的后面是阳坡,植被稀少,道路却十分明显,小路蜿蜒曲折,跨越山谷,消失在白茫茫的丁香花海洋中。这真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图画,要是带个像机拍摄下来该有多好!可惜什么都没带,看来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登山者。 在小山顶,我看到许多人工栽种的马尾松,这是人征服自然、绿化荒山的成果。想到那些造林者肩扛铁锹、镐头、树苗,不辞辛劳,艰难跋涉的情景,心里充满了敬意。那些为美化山川大地而艰苦劳作的人,虽然不为我们所知,但是这些在他们手里生长起来的青松却记住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这些青松,使人想起了他们和他们辉煌的业绩。但是,我也看到了不少因干旱而枯死了的树苗,心里一阵沉重。在这样植被特别稀少、土壤非常贫瘠的阳坡上造林,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植被稀少、土壤渗透性强,即使有雨,雨水也很难存留下来,供树苗生长需要,何况这几年春天一直干旱少雨,许多树苗因为缺水而死亡就不足为怪了。据林业部门朋友讲,今年春天为了抗旱,县里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花费了不少资金,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干旱问题,眼前枯死的松树,就是证明。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样的山坡上造林是否合适的问题。这样造林,花费不小,效果却不一定好,不仅一时形不成可以蓄含水分的树木,反而破坏了原有植被(那些植被多年生长在贫瘠的山坡上,虽然不怎么茂盛,但却根深蒂固,非常耐旱,能够长期保持蓄含水分的能力),造成更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个人感觉,在已经有植被的山上造林,从生态保持角度讲,到不如封山育林。如果一定要造林,首先要选择条件适合的地方和合适的树种,另外不要单纯追求造林数量,而要重视造林质量和成活率。在造林当中,应该特别重视使用先进技术,比如使用高吸水树脂作为树苗根系保水材料,这样虽然一次投资大些,但是却大大提高了基水和自然雨水的利用效率,既保证树苗的成活,又节省了抗旱费用。造林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的活动,属于绿色工程,因此造林的过程也应该绿色化,应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琢磨的想法,也许是片面的,因为在林业上我毕竟个外行。 |
转自:http://shafeng090.blog.enorth.com.cn/article/171239.shtml8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