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申明亭-婺源李坑游记

[游记]申明亭-婺源李坑游记

2007-08-04    

婺源被称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最近,趁开会之便,去了趟婺源,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申明亭”实物。

申明亭之建,盛于明初。史载: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和旌善亭。申明亭是宣讲明王朝法制与政令,调处民间纠纷的埸所。里长在申明亭召集村民,讲读朱元璋手定的《大诰》与《大明律》;凡遇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里长及年高德召者,在此对纠纷双方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才移送官府。

关于明代申明亭制度,当时的人曾有详细记载。明代福建惠安知县叶春及在其所著《惠安政书》中写道:“ 国家之法,十户为甲,甲有首。一百一十户为里,里有长。……又于里中,选高年有德、众所推服者充耆老,或三人,或五人,或十人,居申明亭,与里甲听一里之讼,不但果决是非,而以劝民为善。” 书中还列表说明惠安境内的43个乡村均置有申明亭。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申明亭"条下注云:“宣德七年正月乙酉,陕西按察佥事林时言:‘洪武中,天下邑里,皆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则书之,以示劝惩,凡户婚、田土、斗殴常事,里老于此剖决。今亭宇多废,善恶不书,小事不由里老,辄赴上司,狱讼之繁,皆由于此。’”

可见明洪武年间,申明亭曾遍布全国乡村,犹如今之村村建文化室一样,而在明中期已废多存少,渐趋衰废。此后又历经战乱,由明而清而民国,在400多年后的今天,欲一睹申明亭之建筑风采,可以想见是何其难矣哉!

所以,当我沿着李坑的小桥流水转到古村中心,望见前面道路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亭式建筑,一问是“申明亭”时,两眼一亮,真可谓是喜出望外。

走近一看,写有“申明亭”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亭上,两旁对联云:“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亭横跨于街道,两侧置有木凳。导游说,此亭的下部是重修过的。

李坑申明亭建于何时?这个亭子是货真价实的明式建筑,还是后人不断修复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抑或竟是近时仿造?问导游,不得而知;寻四周,无一字记载;搜网络,找不到答案。由于没有时间在婺源查找相关资料和访问知情人士,只好存疑。

但不管如何,这申明亭毕竟在婺源,在李坑才见得到,说明它和它所承载的古风在这块偏僻的乡土中尚有记忆。这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由是,我们不得不说说婺源,说说婺源的李坑。

婺源乃古徽州属地。史称,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叛”,朝廷发兵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于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置婺源县,隶歙州。婺源自古有“东南邹鲁”之美誉,从唐至清,出仕宦2600多人,进士550多人,著述2180部,其中172部被列入《四库全书》。 这里是朱子故里,江永世居并讲学注经之地,詹天佑家乡,金庸祖籍,还是江泽民的五世祖居地……可谓物华人杰。

李坑号称“婺东第一村”。“坑”,是小溪的意思。登上李坑后山,见左右各一条小溪自山间奔来,至村中汇流一处,穿过座座小桥流向村口。这座申明亭正建于两条小溪相汇合的右下侧开阔处。从介绍可知,李坑建村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始祖为宋五品朝散大夫李洞。与其他古徽州家族一样,李氏族裔耕读传家,以学优而仕为荣。自宋至清,这个现今也只有1000多人的小小山村竟产生了进士18名,七品以上文武官员32人。李坑还是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武状元李知诚的故里。李状元手栽的那棵紫荆,根部寄生着一只灵芝,树干处虽仅靠半边树皮输送养分,但依然技繁叶茂,年年花团锦簇,成为一处奇观。

在这样的婺源,在这样的李坑,有着这样一座古朴的申明亭,不就很自然么!

2007.6.15初稿,7.11日修改

全部脚印不留脚印 留下脚印:

原始链接:http://boke.xizhengren.com/?uid-16700-action-viewspace-itemid-9307
转自:81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