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吉安游记:江西之旅(29)小井红军医院 |
[游记]吉安游记:江西之旅(29)小井红军医院 |
2008-06-10 17u.com |
小井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茨坪6公里,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而得名。小井红军医院即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由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红光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式医院。 这是一幢坐西朝东杉皮榫木结构的楼房,全木质结构,分上下两层,面积920平方米。 1928年6月,工农革命军医院从茅坪迁至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医院分4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第三组设在中井,第四组设在小井,院部设在中井村。曹荣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年底,曾志任党支部书记,医生有李全森、段治中、谢秋月、伍海泉、伍文奎等。同年10月,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改善伤病员的医疗条件,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1928年10月开始兴建小井红军医院。建院所需材料、经费都是井冈山军民上山砍伐、开采及捐献的。 这所名为“红光医院”的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病床、重伤员病房、轻伤员病房等,共三十二个房间,可容纳伤病员200多人。红四军官兵募捐集资1000多元,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村建造了这所红军伤病员的住院部。 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只得到山上采掘金银花、南天竺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有时还用土方子治病,如用生石灰水或食盐水擦洗伤口。缺少医疗器材,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镊子等消毒器具,棉布蒸煮后作为纱布绷带。1928年10月以后,根据地内的对敌战斗十分频繁,红军伤病员增加到五六百,最多时竟达800人,很多伤病员安置在当地群众家中医治。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伙食除粮食外,每人每天仅有1角钱。毛泽东朱德等非常关心伤病员的生活,经常将战斗中缴获来的战利品送给医院,表示对伤病员的亲切关怀和慰问。 当时盐成为第一紧缺物资。小井医院曾流传张师长献盐的感人故事:1928年4月,时任红军十一师师长兼第三十一团团长的张子清也在这里养伤。一天,红四军第三十一团的战友去看张师长,将缴获下来的一小袋食盐送给他擦洗受伤的脚踝。这可是贵重的礼物,张子清拒绝不收,在战友的再三请求下,他收了下来。等到战友走后,他用油纸把盐小心翼翼地包好,保管起来。 不久,医院断了盐,有一个多星期没有盐水给伤员消毒。伤员伤口溃烂,病情恶化。张子清知道后,把护士叫到身边,将那包盐交给她,反复嘱咐:“盐不多,先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能省下来些,把所有人的伤口都洗洗。” 护士的眼泪掉了下来,因为张子清的伤残也非常严重。他的左脚踝在掩护朱德的队伍上井冈山时被打断,使他常常痛得夜里睡不着觉。他把盐让给其他同志,自己只用金银花水洗伤口。 “张师长献盐”的故事传遍了全院,也传到了前线,成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强大动力。而张子清的伤口由于没得到及时的处理,一天天恶化,在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出发前,张子清又转移到小井龙潭金狮面红军洞养伤,因医疗条件差,引起伤口反复感染,最后不得不截去一条腿。1930年5月,由于伤口再次化脓感染,张子清不幸在永新逝世。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45019.html6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