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又回“故乡”-参加首届(南昌)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散记

[游记]又回“故乡”-参加首届(南昌)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散记

2007-07-24    landaishu.com

就像游子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当小车一阵风似的行驶在青山湖畔绿荫蔽日、坦荡如砥的大道上时,我才确信自己已经重新踏上这块阔别多年的土地了……
江西南昌,这是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她曾经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年无论在北京、还是旅居东京,只要看到有关她的信息和报道,见到从“第二故乡”来的朋友,我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此次接到首届(南昌)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的邀请,想到自己将有一次回“故乡省亲”的机会,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青山湖畔的五湖大酒店,我与迎候在门口的此次会议的总顾问周毅如老师紧紧握手。我与周老师已是相识近二十年的故交了。当年我们曾经在江西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共事。分别后的这些年,虽未曾经常谋面,但从影视屏幕上、从他一次次惠赐与我的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新作中,我一直关注并从内心敬贺着我的这位“宝刀不老”的师长。
在会务处领了文件,周老师陪我上了下榻的20楼的住所。打开门来,但见宽敞的房间,舒适的设施、更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临窗的一碧湖水,那湖畔的依依垂柳、湖心倒映的朵朵白云;好一派恋念已久的水城画景,尽收眼底……
“还满意吗?”周老师笑着问。
“太好了!太美了!”我连声赞叹,想着周老师和此次会议的东道主们为之付出的诸多心血,顿生由衷的感激……

行走南昌

早在唐代,诗人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曾把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南昌描绘得气势恢弘,留下千古佳话。今天的南昌,经过当代建设者们的悉心装扮,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傍晚,宽敞的大巴载着我们驶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来到建于赣江东岸岗峦之上的滕王阁旁,参加南昌市委、市政府在这里的新东方大酒店举办的欢迎晚宴。

入夜的滕王阁,但见一片辉煌璀璨的灯火,勾勒出它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脊,端的是好一派大唐建筑风貌。
晚宴前在接见大厅,南昌市委领导和与会的作家代表、中国作协主席陈建功分别介绍了到会的嘉宾。
离开这块土地已近二十年,今日主政南昌的都是我所陌生的新一代年轻的“父母官”了。但莅会的这些著作等身、屡获大奖的国内外华人作家、画家们,却都是我在他们的作品和媒体的报道中早已熟稔和久仰的:那早年就以一曲《乡愁》等名篇佳作在中国新文学史册上彪炳业绩的余光中先生、一起跨海而来的素以堂堂正正做中国人自律的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女士、既热心社会公益又笔耕不辍的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女士、来自法国的曾为梁宗岱先生的关门弟子的著名作家卢岚女士、我所在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摘》等杂志大量刊摘其佳作的新加坡著名华人女作家尤今女士、来自北美的文心总社社长、我的虽未曾谋面、但已相知多年的“网友”、美国作家施雨女士以及来自澳门的青年作家廖子馨率领的作家代表团成员等,大陆作家有早年就发表了《飘逝的花头巾》及《鬈毛》等获奖作品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陈建功先生、被视为文化寻根派代表人物的老作家邓友梅先生、当年以《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名扬文坛,被誉为“将军作家”的李存葆先生、定为自己是一个平民作家的周大新先生、以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登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榜首的诗人作家熊召政先生、作为九十年代“新散文”潮流主力的女作家斯妤女士、集文学、哲学、建筑等一身的“三栖人物”赵鑫珊先生、作为东道主莅会的江西剧作家周毅如先生和《散文选刊》(海外版)主编的甘以雯女士,以及有“天下第一虎”之称的画家冯大中先生和被誉为中国新汉画艺术的代表王阔海先生……
作为“故乡的女儿”,我为如此多的海内外彦才俊杰此番又相会在这块历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土地,感到由衷的庆幸。

晚宴毕,我们的汽车穿过城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来到隔江而望的“秋水广场”,广场之名源自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一词。 但见弯弯的月牙形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和着滔滔的江水,在《春天的故事》、《命运交响曲》等优美旋律的伴奏下,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水景图案竞展风姿,时而跌宕起伏,时而舒缓飘逸,更有那飞虹滴翠的音乐喷泉,高达一百余米高的水柱不时冲天而起,引得眺望的人群不时发出了阵阵的欢呼声……置身于彩灯辉映的“秋水广场”节日般喜庆的人们中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年曾经生活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上苦挣温饱的人民,对改革开放后的迈入小康的新生活所发出的由衷的欢欣……

次日,南昌市委、市政府在滕王阁会见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南昌市委、市政府领导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嘉宾,向大家光临此次盛会表示了真诚的欢迎,代表团团长陈建功先生代表与会作家致答谢辞……随后演出了颇具江西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

同志哥――
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

这首当年根据江西宜春平话和赣南民歌元素嫁接创作的耳熟能详的家乡歌曲,此刻回响在我的耳畔,乡音乡情,让我倍感温馨;表现当年王勃于滕王阁挥毫赋序的南昌清音《今日又闻翰墨香》后,是一群男女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余光中先生的那首名闻遐迩的经典作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在文学作品中与之神交的这位当代诗坛宿将,此刻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了。只听他深情诉说了走近滕王阁的感受,并发乎于心地朗诵了一遍《乡愁》……此情此景,使台下很多作家热泪潸然……

在巍峨的滕王阁前东道主和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后,大家参观了这座名传千载的古阁。
蓝天白云下,滕王阁以巍峨的雄姿,矗立于赣江之滨。
讲解员告诉我们,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上世纪的1926年曾毁于兵燹,于1989重阳佳节,再度修葺一新。它背依城郭、面江而立,遥望西山,恰如当年王勃序文中描绘的意境。一座古阁,历尽沧桑,盛誉不衰,它是南昌历史文化的象征,是这座文明古城的瑰宝……
在朗朗阳光映照下,北宋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东坡手书的遒劲挺拔的《滕王阁》三字显得金光灿灿,作家们在这里以及明代文豪文徵明题写的“胜友如云”的牌匾下,纷纷合影留念。

走进一楼大厅,但见一幅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它取材于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的名著《醒世恒言》中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二层为壁画长卷《人杰图》,表现江西历代“俊彩星驰”的群像:欧阳修、文天祥、王安石、朱熹、苏辙等文章大家以及被称为画坛奇才的八大山人等;三层中厅高悬的壁画《临川梦》,讲述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出身江西临川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在这里排演《牡丹亭》的故事;四层的《地灵图》则以王勃名句“襟三江而带五湖”展现江西的名山大川;五层中厅陈列着同为苏东坡手书的《滕王阁序》全文铜板碑刻,作家们在这难得一见的珍品前,久久地凝神观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称颂“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当我们登阁远眺,极目西山,但见远影飘渺,青烟袅袅;江面辽阔,水天相接,不禁感到气吞云梦,含宏万汇。近些年新架设的南昌大桥和“八一”大桥,夹江锁岸,如长虹卧波,又似彩练飞空;古阁对岸,原本一片荒芜的大沙洲,如今已被建设成商贾云集的红谷滩南昌高新科技开发区;但见高楼林立,街道阡陌,绿树葱茏,花草铺地……我不由想到,“初唐四杰”之首的大才子王勃如果活到今天,看到这气象万千的现代风光,不知会作何感想?又会续写怎样的新篇呢?

生于明末清初、世居南昌的八大山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也是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的骄傲。当日下午,我们在江西省博物馆瞻仰了八大山人的艺术真迹后,又驱车穿过熙熙攘攘的青云谱街市,来到竹木掩映的八大山人旧居——这座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殿堂。
天空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满院扶疏的花木溢出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
青云谱八大山人故居原为一道院,是一组明朝的古建筑,后被晚年的八大山人寄居为家。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因明朝覆灭,为逃避迫害,不得不隐匿山林,削发为僧;但他在坎坷的隐居生活中创作的书画作品,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画僧之首。八大山人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状物即景,那简练的笔墨、夸张的造型、奇特的画风,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用草书直写的“八大山人”,望去就像“哭之笑之”,当我们在故居院落深处的一方石礅上,看到高约两米的八大山人铜像:束发结顶,肩挎竹笠,布衣破衫,清癯的脸庞上透露的深远凝重的目光……更加理解了这位决不为皇朝顺民的不朽艺术家的傲岸风骨。

南昌又是我国惟一被誉为“楹联之乡”的省会城市。2004年,这里举办了首届全国楹联文化艺术节,并确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我们有幸游览了位于南昌市玉带河的气势不凡的水联宫。这是一座建造在水上涵洞里的楹联宫殿,听陪同的南昌市文联的朋友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芜的河滩,为了打造城市的文化工程,市政府决定大规模整治,疏浚河道,市文联等有关部门精选了我国历代名人名联三百副,邀请我国当代楹联和书法界300位名家书写后,由名工巧匠镌刻于石板上,装饰在这座水联宫的洞壁两侧。我们乘坐的游船荡开层层涟漪,行驶在200余米长的河道上,观赏着这条别开生面、颇具特色的楹联书法碑刻长廊,大家纷纷赞扬这项匠心独运的工程。据悉,中国楹联学会曾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称“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和惠及千秋万代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楹联第一景”和“中华联墨精典”。

品味南昌

一个民族被称之为伟大,是因为她的文化;同样,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宝贵财富。

次日,在南昌市广播电视中心国际会议厅举行的首届(南昌)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上,与会专家们就如何建设、振兴城市文化的主题展开了踊跃的讨论。
南昌市委市府领导先后介绍了南昌悠久的历史和今日的概况,热情表示:未来的南昌将敞开博大的胸怀,以建设现代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城市的崭新风貌,欢迎海内外宾客的到来;
陈建功主席主持会议,他相信南昌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将会走进更多作家的笔下;
南昌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安安、南昌作家代表程维等,作为东道主先后发言,谈了南昌的市政文化建设和南昌独特的地域文化;
莅会的代表们结合两天来行走南昌的感受,各抒己见。他们赞扬这个正充满生机地发展中的内陆省会城市,赞扬这里的人民对历史文化遗产、无论古代、近代,物质和非物质的,都能妥善的保护和利用,这表明南昌人有眼光,懂得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同时,也对这颗镶嵌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边的明珠、对这个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都市提出了良好的祝愿和期望。

余光中先生说,他从小就读《滕王阁序》,非常向往南昌这个地方,所以参加此次聚会非常高兴。江南三大名楼的创建,滕王阁是最早的,他希望南昌继续保留这种杰出的文化地位。
被聘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的作家赵鑫珊先生动情地说,南昌是他的故乡,他自1955年离开,迄今51年了,他对故乡有着千言万语,就从家乡的水质说起,南昌的水质好,很甜;但是,他很遗憾地表示,此次来,找不到水井,他特别难过,他想为水井大声疾呼……我记得从资料上看到,南昌所辖的安义有一个千年古村落,那里就有一口据说是喝了能延年益寿的“寿康井”,并且类似的井,在那个古村落就有二十多口呢! 我想,我们这次是时间太匆忙了,未能去更多的历史遗存看看,假如赵先生看到了那个古村落,兴许会为故乡觉得欣慰吧。

作家陈若曦女士指出,一个城市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她视野所及,看到南昌的绿化率很高,由衷祝愿南昌建设起中国第一个生态城市。
定为自己是一个平民作家的周大新先生说:“南昌给我的印象很好,城市建设中的美学眼光不俗,南昌人善用水来美化自己的城池,江水、湖水、河水,都被巧妙地做了约束和导引,和一定的建筑、植物相配,使其变成了一处处养眼的景观。我因此很爱南昌。”
他的话也代表了与会的许多作家的心声。

作家卢岚女士结合她旅居的法国城市对垃圾的有效处理,具体地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她充满信心地表示,南昌人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南昌前途无量。
先后到过世界82个国家的尤今女士谈到她是第二次来南昌,她用四个字品味南昌,那就是“刚柔并济”。这位曾在我们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摘》等杂志刊摘过许多佳作的著名华人女作家盛赞南昌:南昌的美出乎我们的意料,处处有气派很大的建筑,处处见水,水使一个城市显出一种宁静、呈现着一种非常生动的气韵。

滕王阁给南昌增辉,作家熊召政因之指出,有了滕王阁,就有了一个符号,重要的是,要使这个符号里的内容更充实,和传统接轨,和历史接轨。
来自澳门的作家在发言中谈到,他们那里的博士生、硕士生都要求会背诵《滕王阁序》,可见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
从小在澳门生长、长期来致力于南昌和澳门两地文化交流的剧作家周毅如先生,用“江西人、澳门魂、中国心”表达了他的心情。

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们,无不殷切寄希望于南昌这座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和英雄的近代革命历史的城市能在文化建设、包括文学事业上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当日下午,在南昌和澳门两地作家举行的会议上,我又有幸与故乡旧日的老友和今日的新朋相聚,共叙海内外文学发展大业,其意殷殷,其情浓浓……

再见师长

重新踏上了“第二故乡”的土地,该唤起多少难忘的记忆!
当会议结束的那一天,我忍不住作了匆匆的“故地重游”: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那是我在南昌最先工作居住过的地方。由于正是上班时间,踌躇再三,我不忍进去打扰,只是在门口驻足片刻;记得当年在那尊扛着枪,身着红军服、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下的红军塑像前,自己曾习惯于工作之余或是晚间饭后在那里踱步徘徊……
一幅画面不期然跃入了脑海:那是酷暑七月的一个晚上,爱人曾骑着自行车,让还不会骑车的我坐在后座架上,一遍遍地在红军塑像下这个宽敞的场地上转圈兜风。南昌的盛夏,褥暑难当,不一会,爱人就热得脸上汗水涔涔,而我却感到阵阵清风拂面,我心有不忍,直嚷着“停停!让我下来!”他却似乎把车轮踩得更快了,一副很“雷锋”的样子:“没关系,只要你凉快就好……”

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那是我曾经工作居住过的又一“旧居”。“江西省文联”几个字已被镌刻在一道弧形拱门之上,左侧门边多了一块文坛巨匠巴金题写的“滕王阁文学院”的牌匾,右下方有“巴金”的签名落款和红色印章,凝视着它,不禁联想到自己曾两次有幸去敬爱的巴老家中拜访的感人情景,心中一时间升起了无限的缅怀与崇敬……
文联庭院里那株枝叶荫翳的大树,如今更加郁郁葱葱了。
我来到了曾经住在我家楼上的原江西省文联主席杨佩瑾老师的家。
这位自当年在朝鲜战场的山道上第一次见到巴金先生、从而走上文学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以一部发行300百多万册的长篇小说《剑》而名扬文坛、一生硕果累累的老作家,今天生活依旧那么简朴。家里除了书,几乎看不到一样值钱的家产;那本凝聚着他最多心血写就、自己曾有幸担任责编、忝列为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奖项的长篇小说《浣纱王后》,依然放在书架的最醒目处,这使我觉得那样亲切。十多年前,我们搬迁去北京时,给杨老师家留下的那张小方桌,今天依旧摆在客厅的中央,面容慈祥的杨师母告诉我,十多年来,他们每日三餐都在这张桌上吃饭。看到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杨老师,活得这样心态平和,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我又来到了那条我熟悉的南昌阳明路上。
然而,昔日以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字号命名的大街已完全变了模样,原来位于这块地上的江西医学院已经和南昌大学合并了。我想去江西医学院北院看望在我人生路上给予过许多勉励的王贤才老师,可举目四顾心茫然,幸遇一位热情的“向导”才找到那个绿竹掩映的院落。
王贤才老师曾经身受“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即使遭受牢狱之灾他仍译书不辍,靠卖血买书,五易其稿,终于独自将由数百位国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翻译的世界医学巨著《希氏内科学》译成中文出版,字数相当于10部《红楼梦》之巨。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今天还是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着。曾连续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常委等多种职务的这位著名翻译家告诉我,现在离任后更可以全心身的投入译著。
“只是您一定要保重!”我发自内心地恳求。我深知,戴上眼镜、视力也只有零点零几、已经数次视网膜脱落的他,一工作起来就什么都不顾惜,包括那时赴京参加政协会议也带着书稿,同时他又提出了那么多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提案……王贤才老师,就像历代江西的贤士才俊一样,我满怀景仰,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

…… ……
还有许多、许多,我的“第二故乡”久违的可敬可爱的师长们、朋友们,因为工作原因,我马上就要离去,不能一一去拜访了,请原谅吧。但请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这块承载着我的青春热情的土地,以及曾结下了深厚情意的这里的父老乡亲……

写于2006年9月29日

转自:http://wenxinshe.landaishu.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1700675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