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麻姑山游记

[游记]麻姑山游记

2007-09-02    163.com

麻姑山游记

游余家源

这两日,应学生邀请,共赴麻姑山游玩。
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玉练双飞”、“龙门桥”、“一勺之多”、“碧涛庵”、“仙都观”。但是,没去过山上那个村庄“余家源”,现在已改为“麻姑山村”了,于是,第一天,我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浩浩荡荡地开进村庄,引得村民们用狐疑的眼光行着注目礼,的确,这个村庄没有什么旅游价值,高高低低分布于山坡上的房屋,与山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子并无两样,而且由于许多人家已经搬迁他处,村子里的人气不旺,铁将军把门结满蜘蛛网的房屋不少,这样的村庄,不会让人产生游玩的欲望,我们这么多人进村,肯定让村民觉得奇怪了。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小心地避开牛粪,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倒是村子的狗可能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对着我们狂吠了一阵,算是表示这个村子对我们的热烈欢迎。
我在想,如果麻姑山的旅游开发好了,这个村子的村民就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山货可以作为特产销售,还可以发展餐饮等其他服务行业,哪怕是农家旅馆也能赚钱啊,说起来,麻姑山的文化底蕴那么深厚,可却无人赏识,资溪的大觉山,以前并无人知道,现在却有人花巨资开发,问题到底在哪呢?从旅游的角度说,麻姑山的自然、人文景观都是有价值的,环境容量也有那么大。什么时候,南城的旅游业会真正地发展起来。

看日出

昨日与学生们约好在半山的垂玉亭集合,我骑着摩托早早上山了,为的是能再看一次日出。5点15分,我到达垂玉亭,这个位置却看不见山下,更不可能看日出,我只好沿着盘山公路上到垂玉亭上面,虽不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但这里可以看到亭子边的公路,就能知道学生们是否上山来了,不能让学生们以为我失约了。
一个人在这样的清晨呆在山上,四周却非常热闹,各种鸟儿和虫儿,都在此刻互相招呼着迎接天明。"唧唧唧"、"吱吱吱"、"咔咔咔"、"咕咕嘎嘎",此起彼伏,拉长声调的还有被本地称为“寒知了”的蝉,山下白天的高温,知了在树上高声鸣叫"热呀、热呀",这种“寒知了”一般只有在夏天即将逝去时才有的,山上的气温就是比山下低,此时的“寒知了”亮开嗓门一口气“叽叽叽~~~~~~~~”可以叫那么长时间。我睁大眼睛,极力在树枝上去寻找它们的踪影,却一无所获。
天色渐渐亮起来,山下朦胧的公路、河流、房子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了,可是,太阳呢?我看看时间,这个时候,太阳应该从对面的山后升上来啊,但是,我没有看到,骑着摩托车又向上走了一段,还是没有看到,我只好再返回原处。
突然,我看来,东方远处有一朵云被镶上了金边,原来,太阳被乌云遮挡了。我只好拿起相机,把这镶了金边的乌云收进镜头。
原以为这是一个看日出的绝好时机,没想到却落了空,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却并不是天天都能让人看见的。住在山上的人,也许见惯不怪了,日出对于他们只是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最多表示今天是晴天,至于是不是壮观,是不是美,跟他们的生活无关了。

徒步顺溪上山

去过很多很多次麻姑山,只是在学生时代徒步过,那个时候,走的都是被盘山公路无情割成几段的古道,后来,要么就是坐车,要么就是骑摩托,直接上到景区,一路的风景都很少停下来看,更没有走过后来沿山溪修建的步道了。
快6点的时候,红色的士停在垂玉亭边,学生们上来了,他们没看见我,有点失望了,我赶紧叫了他们一声,他们看我在上面,高兴起来。虽然垂直距离不过十来米,但陡峭的山崖让我们还是不能走在一起,我让他们上来,原以为他们会顺着古道上来,在道口等了很久,却没看见,这么近的距离,不可能要这么久的,可惜,他们没有通讯工具,我的手机也就相当于废铁了。睁大眼睛搜寻,发现他们沿山谷溪流的步道走去,离我是越来越远了,我只好等着车继续向上,寻找着与他们汇合的新位置。终于,我又看见他们了,我把车放好,从新修的观瀑平台处向他们靠拢,他们这时也看见了我,我下到溪边,总算汇合了。
沿着山溪向上走,只听得见溪水哗哗的声音,走过一座小桥,由溪的南岸又回到北岸,再往上走不远,就来到了“玉练双飞”瀑布,前一天,那班学生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脱了鞋就往水里跑,有几个还爬到了瀑布脚下,一不留神滑了跤,弄了个通身湿透。这班学生人少,加上时间很早,我们只是安静在上面坐了一阵,然后就继续向上走了。

老李头

这两天上山,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跟仙都观的管理员老李头混熟了。
麻姑山难得有热闹的时候,旺季也不如别的旅游区的淡季,管理员在山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因我有同学在旅游局任职,给他们打了个电话,老李头热情地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老李头,身高不足一米六,方方的脸,鼻梁上一副眼镜让他显得有几分老先生的气质,身穿一件长袖白衬衫,这恐怕是山上的专利了,山下的人穿短袖都觉得热,下身穿一条灰色的裤子,脚蹬一双皮凉鞋,看得出这鞋已有些年头,最有特色要算他的头发了,有黑的,有白的,还有红黄的,学生在后面悄悄跟我说,他的头发肯定染过色。白白的胡子不密也不算长,却有些乱,整个打扮,多少给人有些不修边幅的感觉。
看我们是老师带学生来旅游,老李头很高兴,一上来就问是文科还是理科,听说是文科,又听说我是教地理的,他马上就说,是要带学生到处看看,麻姑山、从姑山、南城其他的地方都应该去看看。后来,看我们在观内的亭子里坐着,老李头走了上来,先是考我,洞天福地是什么,我回答说是神仙呆的地方,他觉得不满意,说要搞清麻姑文化首先要搞清洞天福地的背景,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道教,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后来他又问过是否看过《道德经》,其实那东西根本记不住,我只好说了前面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后,我马上说,因为断句的不同,各人的解释不一样,老李头一听,觉得我并不是完全的无知,然后就转移了话题,问起学生们“天生尤物”的“尤”作何解?还说这不是偏题怪题,并且买关子说这答案书上查不到,然后又考同学们八路军的命名来历,再热心地解释了一番。我看他没有说麻姑文化的事,正好又有电话找我,于是就带着没去三清殿看的同学往上走了。
第二天,时间很早,我们去碧涛庵的时候都没开门,从庵里出来,我们来到仙都观,没想到,他已在观门外散步,我跟他打招呼,他一看我真的又来了,而且又是带着学生,便招呼我们先在门口坐着,等卖票的管理员洗完衣服回来再进去。在门口,我让他给学生们讲讲麻姑山,他指了指里面的鲁公碑亭,然后讲起了,为什么颜真卿会叫鲁公,原来,是因为在山东当官时抗击安禄山叛乱立了功,由皇上赐封的。
进到碑前,我问颜真卿的真迹还有没有,在哪,他也说不来。我又说这碑上的颜体偏瘦,没有表现出颜体那种结实敦厚的风格,他非常同意我的观点。我真弄不懂,当时怎么会刻成那个样子。我的书法不行,但习过几天帖,柳体的纤细颜体的敦厚多少也知道一点。或许是因为这问题一般很少有人说吧,他对我的看法有些赞赏。其实,我对书法知之甚少。这一来,他马上热情地邀我去书法碑廊,说给我讲几块碑,此时学生们都已没有了兴趣,他成了我的专职讲解员,当然,很多内容凭我的理解,无需他讲解得那么详细,或者说啰嗦,我耐着最大的性子,因为想着,这是来学习的好机会,既然是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态度,我认真地听着讲解,还不时地回答着他的提问,他很高兴,也许是我的回答让他基本满意,讲了很久。后来还挑选了费新我,苏局仙的书法,我忽然想起,上次看到过吴官正的书法,现在不知是哪块了,他一听很高兴地说,走,我带你过去,这时候,学生们也陆续过来了,也许他们因为知道吴官正是中央高级领导,也来听讲解了。此时,老李头说,当时,吴官正写的时候,漏了一个字,叫我找找看是哪个字,我在碑面上扫视了几圈,比较后发现那个"有"不同,我问是不是,他说是,并问你怎么知道是"有"字,我陈述了理由,当然从书法的走笔、力度、风格方面说了几句,他竟然当着我的学生面说我有才华,要我的学生们好好跟我学,我那点肤浅的书法知识,得到他如此的赞赏,心中有愧了。
老李头趁兴给我们讲起了这幅书法的来历,并说,这可是内幕,一般人不清楚。
一九九三年,吴官正在江西当省长期间,六月份来黎川、南丰、南城视察防洪情况,那天,县里主要领导们全部去南丰南城的县界迎接省长,来到南城后,吴官正要上麻姑山,而天气却非常不好,瓢泼大雨不停地下,县领导担心省长的安全,都劝省长不要上山,但吴官正决意要上山,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陪同,但说来却很怪,连续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等吴官正到了半山腰就小了,到达景区后,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各位领导都觉得不可思议,少不了说些奉承的话,于是让旅游局准备好笔墨纸砚,请省长题字,吴官正略作思忖,挥笔写下了"久闻麻姑传说多,古来墨客费琢磨,观下还一池水,春风总改旧时波",或许当时领导们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或许是不敢吱声,没说出这诗中少了一个字,等到做碑的时候,便由旅游局自作主张加了一个"有"字,"观下还有一池水",这样既没改吴省长的诗意,又维护了诗的完整性。
但戏剧性的是,后人竟然去猜测,当时吴官正为何少写了这个“有”字,并且研究出了多种含义,其一,吴官正姓吴,忌讳有字;其二,吴官正当时想提拔,不知能不能上,所以不敢说一定有,故不写这个有字等等。还有其三,我已经忘记了,我佩服这些无聊的人,漏一个字能做出这么多的学问,这样的学问越多,怕是越害人了。
后来,我们又来到亭子里,老李头越说越有劲头,讲他如何不给那些当官的人以情面,很多当官的人来这里,他总是直言他们的缺点,而且每次都弄得他们哑口无言,因为,他有充分的证据。老李头说他平时涉猎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宗教诸方面的书籍,我不知他到底什么底细,至少在这麻姑山上,他应该算是一个高人。或许,他的学问并不象他吹嘘的那么高深,但,从他的言谈中,感觉他的思维逻辑性还是很强的,六十岁的人,思维还那么清晰,也不容易。
后来,来了几批游人,老李头忙着去接待他们了。下次再去麻姑山的时候,我一定再去拜望老李头。

再游弥勒佛肚内

在双龙湖的麻姑山度假村前,有一座大肚弥勒佛,有外地人来此游玩时,向旅游局提过意见,说这个弥勒佛造得不传神,尤其是那笑容,多看一下就象哭,弄得旅游局赶紧向县里报告,但宗教的东西,谁也不敢贸然拆除,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次上去,正好在给弥勒佛镀金,我知道,也在借此把他的笑容加强了。
在弥勒佛的大肚子,设了几个由声光电控制的鬼神雕塑,几分钟就能看完的东西,竟然要5元门票,而且,里面几乎每个点都要投硬币才能让那些东西动起来,比如观音面前的莲花打开,一个娃娃从里面出来,比如,小鬼推着磨转起来,当然是民间谚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动态诠释。我以前就进去看过。我觉得这是东施效颦的玩艺,学别人,又学得不象,怎么会有生命力呢。麻姑山需要挖掘的是自身的文化,道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药文化,有个性的东西,才会有经久的生命力。

不用拴鼻子的牛

去到麻姑山旅游,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山上的牛自由地在吃草,牛鼻子都没有拴绳子,据说耕田时都不用穿绳,主人的口令就能令它左右转身或者掉头。关于这个现象,有一个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麻姑山的牛也是要用鼻绳的,有一天,山里一个生童挑着担子去县城,到了麻姑山这里突然绳子断了,书籍、衣服翻到地上,断绳太短了接不上,于是就向田里的农人讨要绳子,农人说,我只有拴牛的这根绳子,给了你,我的牛就没法耕田了。这时候,一个十八九岁的村姑走上前来,让农人解下绳子给生童,并说,你的牛自己会转弯,不会转弯我帮你牵,农人半信半疑地解下了绳子,但奇怪的是,牛真的会自己转弯。村民听说此事,纷纷解下自家牛鼻子上的绳子,竟然都会自己转弯。后人说,那村姑其实就是麻姑,是她点化了山里的牛。
我当然不能相信这个传说,但眼前的事实又如何解释,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谜让人去研究,去破解,科学上总能拿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每次去麻姑山都能有一些新的收获,麻姑山的文化太丰厚了,做个有心人,一点点地获取,心中的麻姑更会高大起来。

转自:http://jxncez.blog.163.com/blog/static/253858602007740384489489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