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狼牙山壮士之行 |
[游记]狼牙山壮士之行 |
2007-07-21 |
在北京黄沙漫天的时候,准备去踏青,千挑万选,最后决定去狼牙山做一回壮士。狼牙山旧称狼山(琅山),位于保定西北约50公里的易县境内。因其山势突兀,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得名狼牙山,我知道狼牙山是因为学校里那篇关于五壮士的课文,所以我对于这座山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向往。 一、五壮士的荣辱悲喜 1941年9月25日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发动全面大扫荡。我八路军一团七连奉命掩护部队主力和附近的老乡安全转移。一连六班为了吸引敌军主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棋盘坨,弹尽粮绝,最后五勇士舍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被崖边葛藤树拌住,幸存,后被游击队长冉云等人发现救下。1942年春天,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表彰五勇士的功勋,把山后的“五马义村”改名为“五勇村”,还在五勇士坚守的棋盘坨主峰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形,共五层,高十余米,塔真正面有聂荣臻手书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色大字。 六十多年前,五位八路军战士的纵身一跳,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壮烈的一幕。三位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葛振林与宋学义挂在树上,后被战友救护归队。幸存下来的宋学义后因严重的腰伤从部队复员,先后做了村支书等职,文革期间他被指为“假烈士”等罪名受到批判,71年病逝。葛振林留在部队里,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经10年烽火岁月,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曾荣获全军二届英模奖章。朝鲜停战后回国,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2005年3月因病去世。 五位壮士,三种命运,走出纪念馆,我在崇敬中反思信仰,更在历史的折光中思考命运的足印。 二、登狼牙山的随想 狼牙山并不高,只有1100多米,虽然山还没有全绿,但已是一派生机。几十人从山脚出发便成了蜿蜒的一队。因为是来踏青,便没有时间约束地信步登起山来,同伴们在身边赶上又落下,在暖阳与和风中我心怡神爽。 坚持:爬山是一项并不复杂的运动,或缓或陡的山路,或高或低的阶梯,只要抬起腿,山就一步步的在你脚下了。有些人选择在山角驻足,有些人选择在半山回头,更多的人一级级的向上。也许人的体力有差别,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登山的结果取决于你对山的态度。就象做事情,能坚持将一件件并不繁复的事做下来便慢慢聚集成了成功。 困难:上山的时候最难走的一段路,是一串141级的台阶,长且陡。我放缓了脚步一级级的数过去很有成就感的一气到顶;两位天津的游客,走走停停,最后在终点向同伴挥手;身后的一对,男孩对女孩说,“你想吃苹果还是梨,我下山给你背上来。”于是两个人力量十足地爬了上来...... 我在这个台阶上观察了好多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难题。看来困难是一道多解的题噢! 胜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山中漫步,我在第二集团中登顶。与同伴们做了各种壮士的造形后。三个人决定先行下山,当我们一路观花赏景地回到住地,等来了大部队,在大家的感慨与赞赏中忽然发现,我们居然是这次仅有的徒步上下的三个人,其他的人都是坐缆车下山的。于是很奇妙地,我们成了这次山行的英雄,倍受推崇。想想其实就象生活中,有时胜出不一定是通过头破血流的战争,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方式。 三、萧萧易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起易水总是有些悲壮的味道。进入易县境,我就在车窗寻找那条历史中赫赫有名的河流,结果旅游车一路开过来每条驶过的都是易水河。问了导游才知道,原来这里有三条易水河,分别是南易水、北易水和中易水,这条从京城拒马河流出的水在燕赵大地上婉延,我们也就不断地与易水河交错。不仅想起了,就在这条现在水已不多的河流旁,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 鹬蚌相争:《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夫得面并推擒之。”这个发生在易水河边的寓言告诫人们,弱小者之间不要相互残杀,相互斗争,而要注意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 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记载,战国时燕太子让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名去刺秦王。荆轲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现在用这名成语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才露出真相或本意。 这是燕子塔,是为纪念荆苛刺秦的谋划者燕太子所建。燕太子早年在秦国做人质,我认为他是个典型的小肚鸡肠的人。在这附近还有一个荆轲塔,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去看看。 有人说,从观念上来说,张艺谋的《英雄》是中国“大国观念”的一个转折性的标志,因为在此之前荆轲是百姓的代表,秦王是暴虐的像征,秦王该杀。《英雄》中第一次提出了秦王不可杀,因为他的生死关乎着国家的安定。我赞同这个观点。 评论 (6) | |
原始链接:http://wujinmei.blog.sohu.com/2308303.html |
转自:3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