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北唐山游记—宁静的喜峰口—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河北唐山游记—宁静的喜峰口—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31 17u.com |
我们乘着渡船在潘家口水库行进的的时候,船员指着山峦上的一脉残墙说,那里就是喜峰口。仿佛听到历史沉重的足音,满眼的青山秀水隐去了,我眼前只有这青灰色的砖墙。 正是落日时分,夕阳给长城勾划出金色的轮廓。没有游人,没有碑铭。只有古长城兀自静静地横亘在水库两侧的山岭之上,注视着我们这一船匆匆过客。山野悄无声息,只有渡轮的突突声在群山回荡。所能体味到的,是一种悠远、苍凉的感受,苍穹里,仿佛听到胡笳阵阵和马蹄踏踏…… 船停靠在右侧长城脚下,我们踩着碎石、城砖和没膝的荒草向上面的四个敌台俯身而上。这里的敌台还保留着上下两层的完整轮廓,下层是可容十几人住宿的房间,上面是射击和守望的垛口。在房间里,看不到片言之字,无人告诉你何年何月何人在这里为我们的民族守望过;也无人告诉你,这里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岁月悠悠,改换了长城的风貌,只有残破的砖墙、满地的碎石和垛口上的烟痕、墙砖上的弹洞可以诉说,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战事!只有城墙顶部梯道上,千万次足踏刻出的履痕告诉你,古时的将士,在这里付出过多少血汗。 喜峰口是兵与刃、血与火的见证,它的“喜”字也名实相符。据说古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相逢于此,故称这里为喜逢口,至明永乐年间才改为喜峰口。父子历磨难而相聚,此一喜;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时,华北长城沿线其余各口皆失利,只有赵登禹旅在喜峰口雪夜闯敌营,用大刀砍杀三百多名日军,使日军入侵华北的嚣张气焰顿挫。这一战,也把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激昂旋律唱遍国中,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人民必胜的信念。此二喜;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一、五、六纵队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立即由喜峰口秘密入关,金戈铁马,横扫残敌,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有此三喜,足令喜峰口不朽矣! 如今,和平代替了战争,喜峰口也为我们的民族完成了御敌的使命,它不沉湎于昔日的荣耀,为了缓解津、唐缺水之苦和蓄水发电,这里修建了潘家口水库。浩浩的水面将喜峰口长城由两山之间截断。古时能容万人的喜峰口城关来远楼已沉入碧波之下,一任滦河水在它身上静静地流淌。昔日这里的烽烟令人夜不安枕,现在,清澈的滦水取代狼烟,带给人们的是水的滋润与甘甜。 我们站在垛口之上,这里是喜峰口长城的最高点,我们感受着八面来风。俯身四望,山野葱茏,草木青青。山洼里还有人家,一农妇见长城上站了我们这些生人,带两个小童出来观望。满眼绿色中,是小姑娘身上的红衣在飘动。一只黄狗偎依在孩子身旁,或许是过惯了平静的日子,见了我们这些生人它竟没有一声吠。离小屋不远的水面上,有一只小船横在那里,悄没无声。 我们乘渡船返回。回首望去,远了,喜峰口,宁静的喜峰口。暮霭里,只有灰墙、绿草、红衣、黄狗。这种景象,使人感到宁静也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尤其是曾经烽烟迭起的古战场的宁静,会使人百感交集,会为祥和气氛重新回到这片土地而兴奋。如果那些死于赵登禹部乱刀之下的日本人,当年没有践踏这片土地,本来也可以欣赏这满眼秀色的…… 此时,唐朝常建的诗在我耳边轰响: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
转自:http://cnc.17u.com/blog/article/40836.html1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