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陛石) 丹陛石(丹凤朝阳) [转帖] 殿后为一道砖墙,中门有门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身涂抹红泥,前出月台。中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  (三座门) 中门门楼和两侧的角门 进入园寝三座门就是后寝部分。 方城两座,东西并列,规制相同,每座方城都是前出月台,上有明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里面石碑分别刻有满汉双文“悫惠皇贵妃园寝”和“惇怡皇贵妃园寝”字样,碑座为须弥座。  (双方城.双明楼) 双方城.双明楼 [转帖]  (双明楼) 院外拍的双明楼  (双宝城.双宝顶) 罗圈墙北面拍的双宝城.双宝顶 清景陵双妃园寝看过之后,由环陵公路西行约0.4公里处北行,就到了清景陵妃园寝。(当地老乡称之为单妃园,有点怪) 先看看景陵妃园寝简介: 景陵妃园寝 [转帖] 是安葬康熙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景陵东稍南半公里处,是清代最早兴建的妃园寝,妃园寝等级较低,体现在名称上,不能称“寝”,只能叫做“园寝”,其殿宇则称“享殿”,不能冠以“隆恩”字样;体现在色彩上,所有建筑全部用绿色琉璃瓦盖顶,不能用黄瓦。 最南端是一条马槽沟,上有一路单孔石桥一座,平桥一座。 桥北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已不存。 宫门为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装大门三道,屋顶大部分只剩板瓦,即将坍塌,1993年落架修复。 燎炉一座,无存。 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山墙抹红泥,因残破严重已被拆除。 殿后面阔墙一道,中门门楼无存,两侧角门门扇也失。 墙北即园寝,南方北圆形,共有宝顶五十座,宝顶下为长方形月台,大小不同。 地宫分为三等,妃型有3券即罩门券、梓券和金券,石门1道;嫔型,仅砖券一座,无石门;常在型,无券和隧道,仅砖池一座,入葬时将彩棺垂直放入,上覆石条封住池口,再上夯三合土做成宝顶。 50座宝顶下葬贵妃一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一人,共计49位,剩下一个是空券,原葬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13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后来迁出葬入景陵。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地位最高者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该园寝是清代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 这49人的宝顶横向分成七行: 南起第一行葬2位,东下角马贵人,西下角为僖嫔赫舍里氏(康熙41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4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端嫔董氏(卒年不详,康熙59年奉安)、定妃万琉哈氏(生皇12子履亲王允祹,雍正2年养于履亲王府,乾隆22年卒,年97岁)、熙嫔陈氏(生皇21子慎郡王允禧,乾隆2年卒)、良妃王氏(包衣人,因罪籍没入宫,生皇8子廉亲王允禩,康熙50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18阿哥允祄(康熙47年卒,仅8岁)、成妃戴佳氏(生皇7子淳亲王允祐,乾隆5年卒)、襄嫔高氏(生皇20子简贝勒允祎,乾隆11年卒)、宜妃郭络罗氏(乾隆元年卒)、平妃赫舍里氏(康熙35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纯裕勤妃陈氏(生皇17子果亲王允礼,乾隆18年卒)、惠妃纳喇氏(生皇长子直郡王允禔,雍正10年卒)、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生皇10子敦郡王允礻我,康熙33年卒)、顺懿密妃王氏(生皇15子愉郡王允潖、皇16子庄亲王允禄,乾隆9年卒)、慧妃博尔济锦氏(康熙9年卒,是最早葬入景陵妃园寝的人)、荣妃马佳氏(生皇3子诚郡王允祉)、宣妃博尔济锦氏(乾隆元年卒)。 往北第五行十券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贵人、谨妃色赫图氏(生皇22子恭贝勒允祜,乾隆4年卒)、空券、伊贵人、布贵人、新贵人、通嫔纳喇氏(乾隆9年卒)、静嫔石氏(生皇23子郡王品级诚贝勒允祁,乾隆23年卒)、穆嫔陈氏(生皇24子諴亲王允祕,雍正年间卒)、色常在. 往北第六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文贵人、蓝贵人、常常在、瑞常在、袁贵人、贵常在、徐常在、石常在、常贵人、勒贵人、寿常在。 往北第七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常在、路常在、妙答应、秀答应、庆答应、灵答应、春答应、晓答应、治答应、牛答应、双答应。 请看景陵妃园寝建筑分布图: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