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雾初散,朝霞欲出的时候,我慕名登上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冥冥薄雾之中,彩旗静静肃立,长城蜿蜒而去,城墙默然,尽显古朴沧桑和雄浑厚重。面对古人留给我们这一宏伟的建筑,我不由心头一震,耳边似乎响起岁月长河里一座雄关要塞的历史回声。此时,朝霞映红了东西太平山,红晕掩盖之下,今日的山城张家口如同一个刚刚出浴的少女,向世人展示着她如花的青春岁月,伴随着她的轻歌曼舞,将遥远的金戈铁马的嘶声与现代文明柔合在一起。大境门静静伫立,像一位忠实的守护神默默守护着大好河山和怀中繁衍生息的儿女们,它身上如同刻着一幅“万马奔腾如雷卷,千里烽烟蔽月光”的悲壮历史画卷,记录着那久远的苦难纷争、声声号角与猎猎旌旗,更有建设新张家口人们的奋斗历程。 大境门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位于张家口市主城区北端,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口北三厅志》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形势险要,足资拱卫。”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一起并称万里长城四大雄关。而这四大雄关之中,惟有大境门以门为名,独树一帜,故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建筑以条石为基,青砖为体,拱门长13米,宽9米,高12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拱门洞上方有四个颜体大字:大好河山,为民国期间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高维岳所书。这四个苍劲的大字,充满了对张家口塞外山河的赞美之情,使历史悠久的大境门更显得流光溢彩,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登上大境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雄伟的万里长城,它犹如一条巨龙腾飞于东、西太平山之巅,蔚为壮观。大境门长城系外长城,它与八达岭长城相比,更显厚重和苍健。张家口境内的长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有战国时期燕长城与赵长城,还有秦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唐长城、金长城、明长城等,全长1476公里。大境门两侧的长城是在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于明成化21年(1485年)修建的。雄伟的长城,古老的烽火台,辽阔的塞外山河,向世人展示其重要的国防地位,集中体现了张家口作为首都北大门的雄宏气势。 大境门作为战略要塞,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战火的洗礼,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境门更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凯旋门,是多次重大战役的历史见证。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曾在这里挥师抗击日寇。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一举收复了塞外重镇张家口。英勇的八路军队伍从大境门开进张家口市区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那个历史性画面至今仍深深刻在张家口人民的心中。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疯狂向张家口进攻。我军于1946年10月进行战略撤退,主动撤离张家口,两年后在举世闻名的平津战役中重新解放了张家口。就在第二次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敌军5万多人被我军包围,企图通过大境门向北逃窜,被我军全歼于大境门周边的西甸子、朝天洼、乌拉哈达一带。 大境门还是民族融合的互市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大致上形成了长城以南的农耕文化区和长城以北的游牧文化区,长城一线则是各民族融合与互市的地方,特别是长城大境门更是一身二任,既是双方战斗的战场,更是双方互市的市场。张家口远在明代就是经朝议批准的“茶马互市”之所,蒙、满、回等族群众将他们生产的马匹、皮毛运到大境门一带,与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等进行交易。大境门还是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库大道兴起于清代,是从张家口到蒙古国库仑的商业运销大道。大境门内外,曾是各族商家店号林立,驼队铃声回响,一派繁荣盛景。 大境门的悠久历史和雄伟风姿,使它成为张家口的标志。 大境门曾在抵御外敌入侵,促进民族融合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它如同火中出浴的凤凰,在烈火硝烟中重生,它如同历史长河的坐标,欢唱着走上胜利的征程。大境门经过了苦难与艰辛积重的岁月,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一座门的荣辱,是时代更迭的缩影,在祖国强大,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今天,它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异彩。站在大境门之上,俯瞰山城内外,但见高楼林立,宽阔的马路上人车穿梭,隐约中还有歌声在晨风中飘荡。我想,在安宁祥和的今天,大境门也会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感奋吧。雄关无言,它送走的是一个烽烟滚滚的过去,迎来的将是文明和谐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