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一游记汉之北地—宣化府

[游记]五一游记汉之北地—宣化府

2007-07-21    sina.com.cn

汉之边地——宣化府

【斗角玻题,突然凌空】

“黄金周”里去了宣化。

选择去宣化,开始仅仅是因为报纸上诱人标题《黄金周,向着避开人流的4个地点出发》,当中的宣化位居4点之首。细看介绍之后,连串历史印记勾起我强烈的兴趣,马上打点行装,次日出发。3小时即到,出乎意料。

千年古城虽无大景点,但它的名字却每每出现在“汉之中华”的历史命脉中,我怀揣搜罗来的一沓儿资料,边走边看,不时停足怀古,遐想联翩。

镇朔、清远、拱极,明清三城楼是古城内的必须去处。三个明式城楼造型雄秀,城廓方正、飞檐入空,在远山衬映下极具史韵。站在最北的钟楼(清远楼),眯起眼睛北望,马蹄战鼓隐隐来……

读过明史的人都会知道“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位于宣化城东六十里)。宣化作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边陲,正是从明代开始。

宣化号称“京西第一府”,为什么这么说呢?左手地图右手史书,登高远望,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如果说北京坐落于一个大平底锅的中间,那么宣化就是北部锅沿儿的一个小口,从北方南下,只要冲过了这个要隘,再往南可说是一马平川;否则只能绕道山海关或者仰攻山西。对于蒙古人来说,取道宣化是最划算的路线。

明称“宣化”为“宣府”,它是明北方“九边要镇”之一,长年驻兵5~6万,洪武二十七年展筑旧城,长宽“九里十三步”,全城约9平方公里。

今日宣化全区总人口才32万人,按当时10万常住居民比算,民与兵为1:2,宣化真算京西第一兵城了。

这里盛产媒铁,曾是抗击游牧民族的第一要冲,也是与蒙古人交换有无的互市。

有明一代,宣府几无宁日,蒙古瓦剌,李闯自成,后金(满情),都从这里呼来啸去,宣府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直到清王朝建立,开拓疆土,宣府才由边陲变为腹地,盼来二百余年的短暂安宁。有趣的是,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宣府改“宣化”,意为“宣扬教化”。一个关外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新王朝,继承前朝的高傲文化姿态,将曾拒自己于门外的敌人边关命名为“宣扬教化”,真令人玩味。

宣化的历史只在明清闪烁么?不是的!

要这样就管它叫“汉之边地”,未免过于矫情了。

开车的司机带我看西城墙时,往西北一指:

——“山那边就是金兀术的人马了。”

——哈!哈!哈!哈!

让我们去看800年前的一个历史节点:

石敬塘献幽云十六州于契丹,俯首甘称“儿皇帝”,令中原失北方屏障。

很多读历史的人愤恨蒙元入侵,毁唐宋700年辉煌;又为南北两宋空有繁荣商业、高超技术,却无力抗北而扼腕;以至于哀叹近代中国的衰落就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破坏,导致明清的内敛,最终扼杀华夏文明的活力云云。

这种历史观日后再论,先说这“华夏之灾”,或者所谓近一千年内汉民族面对“蛮族”长久被动的源头,正是从“石敬塘献幽云十六州”开始。

幽云十六州是中原汉文明的北方门户,而山西、陕西地势偏高,自宁夏往西则是强悍的党项人。“草原蛮族”从北方的蒙古草原南望,山西陕西就像天然城墙,华北的平地则是入侵最佳线路。

自唐末汉民族丢失河西马源(战马产地)之后,中原汉王朝的军事主力在此后的一千年中就始终以步兵为主,中国人没有好战马了!

冷兵器时代的步兵PK骑兵,只能处于被动的守势。所以中原历代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将领都会把控制幽云十六州作为安定北方的第一要务;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则会把夺取幽云十六州的难度看作入主中原的关键。

(京张高速路旁就是著名的元代驿站鸡鸣驿,成吉思汗所建。)

石敬塘做皇帝心切,竟然将这中原的屏障拱手献给了契丹人,宣化时称“武州”,易手契丹后更名为“归化州”,令人瞠目。

北方蛮族不费一兵一卒就进了大门,战略蔑视油然而生;中原王朝从此失去了地理屏障,只得苦练阵法,以庞大的步兵集群去低档汹涌而来的铁马,苦不堪言。

这就是为什么北宋南宋最终带着优越的技术而灭国的历史暗线。

因此,要骂明清昏君,不如先骂石敬塘。

中间一点插曲,就是(公元
986年)北宋初年杨家将与辽兵(契丹)在这周边的争夺战。

能否借山西高地作为侧翼,合河北南线三路兵力夺回幽云十六州,山西成为北宋最关键的前沿阵地。杨业(杨继业)与宋太宗一致认为,要解决北方兵患,必须北伐,将辽兵逐出长城。可惜三路北伐最终惨败,杨业也被俘绝食而死。

百余年后(公元1122年)宣化再次易手于金;

又过4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62年后,宣化改称“宣德”,金之恶政,真惊诧“德”从何来!

司机师傅错记金兀术了!在此地与北宋拉锯的是耶律家族,是国号大辽的契丹人。完颜兀术放马中原之时,宣化已是金之腹地了。

不过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边民对历史的大致记忆——这边是汉,那边是蛮;

故事仅到宋元吗?当然不止!

仅有千把年历史,宣化怎配得上“汉之边地”这个称呼!

再往前一千余年(公元前201年),且看:

汉高祖被困白登山,陈平用计退匈奴

公元前201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征匈奴,中计被困白登山(山西大同附近)。

匈奴的兵哪来的?史记“匈奴聚兵屯代郡、上谷,诱汉出击,” 宣化地属“上谷”。原来匈奴人一度将佯兵放在了宣化附近!

白登山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极重,如果刘邦亡于此役,汉的辉煌可能无从谈起,汉之不复,何来“宣化”,更谈不上西边的“武威”和“张掖”了。

与“宣扬教化”相对,武威是霍去病远河西败匈奴,彰其“武功军威”
而立郡;同样,张掖是因西汉平匈奴,“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正所谓“张中华之腋(窝)”。

这些名字都是中央帝国文化的得意之作。

所幸汉并非宋,“公元前128年至前123年间,(匈奴)入袭上谷、代郡;杀守将虏人民。武帝遣霍去病破之。之后,汉又迁乌桓人入居上谷、渔阳、辽东等郡。置乌桓校尉统之,以为屏障。”

汉破匈奴,飞将军李广曾在此做过郡太守,后来汉政府以乌桓人为主力镇守此地;百年后乌桓反复,鲜卑后至。两汉四百年至魏晋南北朝之北魏一统北方,宣化饱受匈奴、乌桓、鲜卑的侵扰劫掠,这里混战了近千年。

隋唐二百余年,这里稍微安宁些了……提示一下,这里是唐的北方大藩镇的属地,谁啊?乱唐祸首安禄山是也!

好啦,宣化历史源头差不多了?等下,还差一点,它的历史可以再往前推80年,也就是公元前280年的战国。

“前280年前后,燕将秦开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燕昭王始置上谷、渔阳等郡。宣化地属上谷。”

在耶稣叔叔受难前280年,战国七雄中最北面的燕国,击破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东胡”,使它向东退却一千里,并在这里行使权力,这就是宣化作为汉之边地的真正源头。

不得不提的是,东胡其实是一个古老的部落联盟的称呼。

里面都有谁呢?看看吓你一跳:

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有:

东胡、乌桓、柔然、契丹、室韦、鲜卑;

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

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

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哪一个不是令南边汉人头痛了千年的“蛮族”啊!

东胡属于什么语系呢,阿尔泰语系!也就是整个大漠南北众多民族的所属语系。它和汉藏语系完全两样,这是一个与所谓中国人完全两样的文化。

就在宣化这里,南方的汉人与北方的胡人打了两千多年的恶仗。

从古到今,站在宣化往北往去,汉的农耕文明从未越过这条大致的轮廓线,从满清收蒙古各部直到如今,宣化一带一直就是文化分界线上的要点。

作为边地,既是地理、气候因素,也是悠悠天命所定:每当善骑射的势力主政,宣化则为腹地,最惨也就第二前线;不信?且看胡服骑射的燕赵、强汉、盛唐、辽金元、满清几代,宣化都较为安宁繁荣;而一旦中原王朝自认长城就是边界时,宣化的上空便战云密布,狼烟四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天命?是所谓地理决定的天命。

宣化是华北的锁关要隘,是个门,但是如果你容忍强敌就在门外徘徊,那么你将永无宁日。中国版图内的地形就是如此特殊,你要想在中间安稳当皇帝,就要把视野之内的非我族类都赶杀得他的孙子们都不敢到你门前晃悠才可以,否则只要破一个口子,全盘被动。

只可惜有能力实现这种局面的关内王朝只有汉、唐以及后来蜕变了的清,它们使得诸如宣化这样的边地不用天天提心吊胆地紧锁门窗,得以繁荣生息,可这加起来安宁的时间,我粗略计算不过400来年较为完整的日子。这宣化400年安宁的后面,就是过去2000多年历史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生存、发展、挣扎的缩影。

中国这个复杂的庞然大物能够最终生存下来,千年宿敌以同胞相称,靠的却不是当初的劲弩强弓而是文化的力量,难道那辽的“归化”、金之“宣德”和清之“宣化”真的比汉人的“上谷”和“武州”更复合上苍的旨意?

“汉之边地”只是我的历史遐想而已,这里自古就华夷混杂,对抗的更多是政权而非民族;我曾想,在那四百年中的某一天,城里正是定期的互市,街上走的是东西南北的客,买卖吆喝间,南称北为胡,北称南为蛮,无所谓咯,“宣化城里就别再宣化”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c9615e010009jt4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