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游记 莲花山是距石门不远的一座小山,海拔不过千米,因为路不远,一天就能打个来回,我和朋友春华,早晨七点钟出发,轻装简行,开始了周末之旅。 莲花山和抱犊寨就像一对连体婴儿,但是一个已经颇有声名,另一个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我们到达的时候,通往莲花山和抱犊寨的路刚刚开始装修-山脚碎石堆砌的石阶,中间的水泥还没有干透。或许因为如此,到了山腰,大部分人都朝抱犊寨去了,我看了一眼春华:怎么样,还去莲花山吧?她点点头。 莲花山的路比想像中的陡一些,猜是山神用斧子从山腰劈下来,劈出个米宽的坡面,人便用鞋底打磨了,成了路。因此行走的时候,还要时时注意低下头,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踫到山石,是对松懈和得意的警戒。 石壁的裂缝刻出一道道的皱纹,是山的年轮。缝隙间到处可见细小的树枝在那里撑着-听说这样,可以向山神祈福。我顺手拉过身旁一株酸枣树枝,扯下两段,递给春华,学了人家的样子,向不知躲在哪里的山神祈福。 “买票-两块!” 不知从哪里闪出一位大婶,牛仔裤、大草帽,像十八世纪的美国牛仔。 “前边的路还没有修,丫头当心些。”老大爷笑着提醒。 回头道了谢,继续往前走。 没多远,竟出现一座道观。石砖砌的院落。正殿奉了三清神像,偏殿-更像是大一些的神龛,供奉着财神赵公明、二郞神。着深青道袍、戴黄冠的老师傅说,这两位是才“请”上来的。 我们问老道师要了柱香,老师傅帮忙上香的当,我拉着春华绕到神像的后面――“你也发现这后面是空的?!”春华高兴的说,我朝她嘘了一声“小声点儿”。 三清像后面是一个不宽的过道、这一面后墙上特意造了石台,台上放着许多尺余的小雕像。可惜光线不够,看不清楚模样,只辨得大概形态,其中一个肥大壮硕些的应该是佛教里“大肚能容”的“东方如来”。 在这里,道、佛共守一堂同享香火,应了几千年来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我们作完“研究”,老师傅要送我们一支签,俩个丫头第一次都抽了“下下签”,听老师傅电视里作法事一样的唱解,大意是,劝戒春华作事不要马忽大意,讲我要学忍致静。 唱完后,老师傅似乎觉得不妥,又要我们抽了两支,这下天遂人愿,都是上上签。一个“凤鸣岐山”一个“命予天官”。 受了好运气,心里感激老师傅的善良,乐呵呵的继续爬山。 延山路前行,满眼都是入秋的树木,拽着斑斓的树叶。然而,山路忽然隐约了起来,“估计是这几年人迹少了,杂草山树侵了来,把路都没了…..” 坡势变陡,不得不随时借助于身旁的怪木乱枝,脚下也小心谨慎-----这才感叹: 刚刚只能算作走山,现在才是爬山了。 .衣角动了动,春华指着面前另一个更高的山头:“还要不要继续走”。那才是莲花山顶,“当然要!”。 ―因为须时时借力,弄得满手都是刺。疼得她受不了。找了个空旷些的地方,帮她挑刺。抬起头就要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片片的火红,沉颠颠的压着秋风――是一树树熟透的酸枣,诱人至极。 ...... ”一同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