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海关,别样的心情

[游记]山海关,别样的心情

2008-05-22    yzwb.net

小中大

山海关,别样的心情--不用了抱歉0

读唐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总是感慨着诗人的感慨,“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待你将来凯旋而归,西出阳关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古时候,行走关塞之外,远离中原文明,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由有生离死别之叹,那一道道关隘,并不一定是国家的边界,但却是文明与蛮荒的分水岭。关内,是礼仪之邦的农耕文化,关外,是茹毛饮血的游牧文化。
而我,却生在关外,长在关外,小时候,经常有邻居或同学,说道,“回老家”或“回关里”,便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回来会带来关里的花生、枣等关外不产的吃的东西,他们的老家也许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并不在一省,但肯定都是关里。我却没有回过关里的老家,因为我的父母虽然也都是大汉民族,但都生在关外,至少从我的祖父、外祖父一代,已经在关外扎根生活了。
当我站在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城楼之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家”这个词,山海关在很多闯关东的人心中,无啻于就是一扇大门。
关内是祖祖代代的家园,孩子很多,土地很少,同时意味着分得的就少,挺立门户就难,关外则是陌生的田野,人很少,地很多,只要勤奋,就能收获到希望,数百年来,许多人到了东北,繁衍生息,立业成家。山海关是一条连通关里关外的门,入了关,有祖宗的坟茔,有健在的父母兄弟,出了关,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妻子儿女,关里关外都是家。我羡慕那些有老家的人,我只有唯一的家,在关东。
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的,但由于风吹雨打、人为破坏等原因,已经基本上被湮没了,现存的长城是明代重修的。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
同伴登上城楼,急于找合适的角度照相,七嘴八舌,磨磨蹭蹭,由于只有半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我怕误了看景,所以并没有照相,自己去城楼里参观,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四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七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城高台宽,这座城门高约十三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是箭楼格式,肖显题写的遒劲雄厚的“天下第一关”牌匾就高悬于城楼二层檐下。
城楼里是卖纪念品的柜台,迎面是一九八六年四月邑人常开愚制的“万里长城山海关古建复原图”,里面陈列着枪、炮等明清时代的文物。有一副颇具气势的楹联:“雄关名中外,长城壮古今”,是广元庞正荣所书,落款时间为甲子年菊月,这是书法界保留的古风,甲子年是公元一九八四年,菊月是农历的九月,应当是国庆三十五周年时抒发的激情。正中摆放一把一百六十六斤的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一般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因为操练起来好看,很有气势,被文人和民间艺人搬到小说里,成了关羽超前使用的兵器,也成了老百姓家喻户晓所知道古代名气最大的兵器之一。
我又匆匆去最北端的临闾楼,是一九八五年动工重修,一九八六年六月竣工,我们去时,门还没有上漆,楼为单檐歇山顶,高九点九八米,建筑面积一百四十五平方米,开有二十个箭窗,里面是明清兵器展览,有清代虎抡营、健锐营所用的阿虎抡,清新疆团部职官所用的铁索子甲及抬杆枪,铁子母枪炮、铁竹节枪等火器;弩弓箭、大礼箭、快箭、如意弩箭等冷兵器;各种刀,马鞍等。
看了大略,我又匆匆向南端去靖边楼,这一段的城墙尚未修复,断着有很长一段,修复时间是与临闾楼同时的,为歇山式九脊重檐顶,建筑面积六百五十八平方米,开有五十六个箭窗,门上为丙寅年夏月开办的“秦皇军队展览”,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等秦代文物和仿制品。可是没有时间看了,我急忙回返,留意到地下的方砖有“户县均河 一九八六年”字样。
有时到以历史著名的景点,如果走进的是许多现代重建的建筑,看到的是大量仿制品,常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我们满怀希望而来,满心欢喜而游,只有满目拙劣的现代物件,难免心里会感到满不是滋味。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二十多个朝代的更迭,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林林总总的战争,能完整保留的古迹文物,又怎能完好如初。没有保留,又不想让游人失望,于是仿制古建、假造古董,也满是无奈。历史上知名的建筑或物品,很多都是不世出的工匠凝聚一生心血才完成的,在当时也是一时无两,哪能随意就被几个现代人仿制得惟妙惟肖,所以看到的仿古建筑不够美仑美奂,文物不够精妙绝伦,也不能满腹怀疑地认为古代原物就如此粗糙,我们只能叹息自己无缘分看到,历史毕竟不能重演。
来了一次山海关,连“山海关”的名字都没有时间去看了,在《山海揽胜》的小册子上读到,是在东罗城东门的券石顶上,因为时间长,字迹有些模糊,传说是“近看山海关,远看山海门”。
这里有车通往长城最东的老龙头,自然也就更没有时间参观了,无缘去一睹“天开海岳”碑。
山海关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关隘,更是两种特征文化的关口,古今往来的人行到此处,心里都做如是想,区别只在于出关还是入关。清代“江左三凤”之一的吴门诗人吴兆骞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曾写《出关》诗,对出山海关走入茫茫东北充满悲情,“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他最割舍不了的,其实是与中原“故国”的文化别离,“汉家”所表示的绝非一般意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深厚的文化根脉。
到了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清军与明军的总决战就是山海关之战,由于吴三桂临阵倒戈,清军进入山海关,入主中原。做为胜利者,大批满洲居民进入关内坐享农耕文明的成果,一些汉族人士,或因获罪,或因为了获取土地,来到关外,开始了新的生活。中原文化,有了关外元素,如女士喜欢穿的旗袍;而关东文化,也融合了大量中原元素,因为现在的关东,大部分已经是汉族人了。
交通如今便利了许多,再也不必“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那样步行出入山海关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殡葬制度的改革,“亲戚坟墓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的现象也已经少有了。可为什么,在关城上我依然是别样的心情?也许,这种心情来自祖先,来自我对祖先的陌生,来自绿叶对根的情意,如那首歌曲中唱的一样:

转自:http://bbs.yzwb.net/read.php?tid=105580&page=e27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