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背牛顶游记 |
[游记]背牛顶游记 |
2007-07-16 sina.com.cn |
《背牛顶游记》 九月六日,正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天气。县文联应县纪检会之邀去我县一处景点――象山景区去采访。人员分两队,一队以小说散文为主,采访当地一些老人,撰写红色历史故事。一队是我们诗词学会的成员,任务是游览采风,以写风景为主。体裁限定填词,目的是给景区的亭台水榭命名和增加文化气息。如果采用,那么就以词牌名为此亭的名字。任务完成的好坏姑且不论,单就活动来说,实为一件轻松愉快之旅。上午的时间就在这湖光山色中消磨掉了。 午饭后,文联主席招呼大家回返。我们看了下时间,刚好一点三十分。我向会长提议,何不就此机会再弥补前日未能登上背牛顶之遗憾呢!菊花仙人和司机小卢极力响应,少数服从多数。于是,还是八月二十三日原班人马:我,会长,菊花仙人,半榻清风和小卢。和大家分道扬镳。我们从这里驱车向北、向背牛顶的方向驶去。车行半个小时,在一路障处停下。有森林护林员出来阻止我们前进。原因是封山,我们心知肚明,实为景区和林业部门有纠葛,故而如此。我们几个人只好与对方反复说明,是前去采风,并答应把香烟和打火机留下,最后经过一个头目似的人点头,我们才得以通过,继续前行。但车是不能动了,好在距离山门不远。 前进几十米,就看到景区的大门了。为了不再惹麻烦,决定不走正门,从右边的小路上山。下了公路,右侧是河谷。溯河谷上行,有牧羊人走的山路。这山路可用羊肠来形容。这里植被茂盛。小路就在森林或者灌木丛中逶迤延伸,且是步步高攀。 背牛顶是我县北部最高之山峰。素有“小黄山”之称。只因地处燕塞,明代以前此地人烟稀少,骚人墨客不闻其名,故很少有人知道。就像人有风云聚会,也有穷困潦倒终生一样。天下风景也大体如此。 走了一段路,会长说他坚持不了了,因为中午喝了白酒,心脏跳的难受,加上前日梁家湾之行脚上磨出的血泡还没完全痊愈,所以大家没有鼓动他坚持。他拿了车钥匙回去了。我们四人继续攀登。此地森林密不透风,加上山势陡峭,走不多远,早已汗水淋漓。头上的汗流到眼睛里,灼得眼睁不开。更有不知名的昆虫,闻到人的汗味,围着人团团转,不时撞击眼帘,挥之不去,讨厌之极。山路崎岖陡峭,心跳得几乎要跑出喉咙。呼吸还要张大嘴巴。半榻清风也喝了酒,神情也有些委靡。看我们的仙人在前面步履从容不迫,我只好央求他:“休息一下吧,受不了啊!”坐在岩石上,调整一下呼吸,喝上几口水。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大约休息了五次左右,我们攀登上了一座山峰。蓦然见到长城的烽火台就矗立在眼前。默默地注视着历经沧桑的烽火台,不禁肃然起敬。我们是空手上山啊,已经觉得体力不支,可那烽火台的基石重有几百斤,先人们是怎么弄上来的呢? 望着东面随山势连绵起伏的长城,在敬意中生出几番感慨: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领地,不惜花费巨大的财礼和人力,修建了举事瞩目的万里长城。就工程来说,无疑是伟大的。但就固边来说,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纵观历史,长城并没有抵挡住异族的侵扰。北方的战争大都发生在长城内外。但历朝的皇帝老儿都热衷于此。大修城墙。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意识的一种悲哀吧。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却要一堵墙围起来称王称霸,沾沾自喜呢?沿袭下来的思想就是,国人大都好大喜功,关起门来大唱盛世,却不睁眼看一看自己与外界有多么大的距离。如果你有忧患意识,则被说成是否爱国这样的严肃的问题了。 这里的长城说起来就是在险要处设立的烽火台。城墙是建在稍缓的山脊上,似脚下如此险恶的地段,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此一台足矣。到此已经望见主峰了,那爬向主峰的铁梯悬挂在峭壁上,似乎在向你说:“你有如此胆量吗?来吧!” 奔向主峰应该说已经没有路了,两侧都是深渊,中间只有不足一米宽的树木杂草丛生的山脊。两旁设有铁索和铁丝,还稍给人以安慰。仙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在后面了。他一再提醒走在前边的我们,注意脚下的草。这种草叫马尾草,很滑,在这里如果摔倒,后果不堪设想啊。这样,我们弯腰探索着走到通向主峰的山崖边上。在这两座山峰之间,横隔着一个十多米宽的峡谷。崖边树木森森,向下望去深不见底。从谷底泛起股股寒气,让人心惊胆战!通过这个峡谷是景区架在中间的一道浮桥。桥是用两条工字铁,中间焊接了许多钢筋,两侧有铁索做护栏。走在上面颤悠悠的。仙人走到这里比我们这些凡人倒是害怕了许多,脸色有些蜡黄了。问他,他说:“早知如此危险,绝不来爬山。”半榻清风却故意的用力晃动桥面,吓仙人来开心。这家伙真坏啊! 过了桥不远,就来到几乎垂直的铁梯旁了。到此即使再险也只能硬头皮上了。我爬在最前面,因为二十年前来过一次,有过一次经历,心里不是那么恐慌。爬了几节,在手抓处忽然发现有一蛇皮,忙告诉下面的他们,再上,竟然又有一条比刚刚看到还长的蛇皮,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了。好在再没发现吓人的物事。接着又是一道铁梯,大家依次爬了上来。这里地势稍平,稳了下心跳,才开始顾及这里的雄浑景观了。 这里古木参天,松涛阵阵,在岩壁处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奇松,有的昂首向天,有的双枝并立,有的虬枝横生,更有叫不上名字的古杉、古藤,千姿百态。拍了两幅照片,沿路再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佛所,名曰:无梁殿。因为此殿为砖拱结构,里面无梁无柱。现在供奉着文殊、观音和普贤三位菩萨。此寺为明代正德十四年僧人佛海与参将谷永所建。 在无梁殿右上方,有一开阔地,建有一亭,内悬挂一口大铜钟。我疾步向前,操动木槌,撞钟六下。嗡嗡的钟声在山谷中连绵不绝。啊!还有不要钱就可以撞钟的地方吗?朋友,你来吧,你可以尽情的撞下去! 离开大钟,走向左上方,又一佛寺展现眼前。此寺实为一石洞,只是在洞口修了门而已。此洞名曰:金光洞。洞内,如来安坐上面。既来此,何不给我佛行礼?有一铺垫,跪在上面恭恭敬敬地行了礼,愿我佛保佑我全家至亲好友平安!随后参观了古井,莲池。再上峰顶。 哦!背牛顶,时隔二十年了,我又来到你的身边,面北遥望,右侧祖山的雄姿在不远处招手。左侧则是我们前不久游玩过的峡谷。俯首,是让人眩目的万丈深渊。环顾四方,峰峦叠嶂,在群峰中飘荡层层雾霭。满目苍松翠木,脚下尽是绝壁,惊人魂飞魄散。喘息稍定,坐在苍松横生的枝上,留张照片吧!二十年前曾来,当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再过二十年呢?垂垂老矣!人生苦短,能有几搏?再来一张合影,在这956米的高山之巅,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豪气,能和几位知交同行,该是多么的酣畅! 来时一条路,回时走正路了,恋恋不舍地看一眼明参将林桐楷书的摩崖石刻:海阔天高。回头下山。从顶峰经过正路的南天门,这南天门是用巨大的石块砌的三面石墙,有半人多高,很像楼房的阳台。三面墙下均是深渊。里面的下方洞开,有铁门两扇。出了门就是铁梯了。这铁梯有六段,总高度七十米。几乎是垂直挂在绝壁之上。在铁梯里面,时而见到古人的柏木梯,由于年代久远,那木梯已破损不堪,但还有存留较好的一段。不敢想象,古人该有多么大的勇气经此爬上爬下呢?或是僧人早已许身佛门,把生死置之度外,跳出三界了。 下了铁梯,是山垭口,风从峡口吹来,凉透肌骨。但总算把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出山的这段路叫绿色长廊。因为树木藤条把路的上方遮盖的严严实实,阳光照射不进来。我们是下午四点多下的山,太阳早被大山挡住。走在大山的腹地只有我们四人,令人觉得幽静阴暗的有些恐惧。一路风光已经饱览,到此时虽有景观,但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能再引起多大的兴趣。 出了山门,回到汽车上,我想:该不该写下来,让朋友们共同经历一下呢?就这样,好啦,你同我已经经历过了,朋友,你怕了还是神往呢? 2006年9月8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6c8ffb010006f84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