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记里的故事-揭秘赵王陵(5)

[游记]日记里的故事-揭秘赵王陵(5)

2007-08-03    hdxw.cn

馆员
日记原始记录

墓室绘图
墓室绘图

在侦破赵王陵盗墓案过程中,邯郸的考古工作者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首次在封土没有开挖的情况下、冒着很大的危险从盗洞进入赵王陵2号墓墓穴,不仅找到了撕开罪犯精神防线的铁证,而且首次“瞻仰”了祖先陵寝的“室内”情景,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当时他们是怎样下去的呢?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我们到市文物研究所采访。巧的很,该所副所长、当时进墓的人员之一薛玉川还保留着那两天的日记。这本泛黄的日记本,原始地记录了当年文物工作者下到墓室勘察时的情景。采访就顺着这条线索进行。日记的第一页写到:

日记:

三陵记事1997.10.23

邯市西北向三陵(赵王陵)的二号墓北边墓室被盗,1997年10月18日夜抓住盗墓者四人(跑一人余三人),详情邯(郸)县有关部门知。

1997年10月23日(农历9月22日)星期四,市文研所组织力量查看,参加单位及人员:

市文物局:张书广副局长、刘东光

邯县文化馆:王书信馆长、周志强等三人

陈三陵:村派了四个民工

市文研所:张沅、乔登云、吴建国、李良、赵洪彬、薛玉川、曹凤堂、蒋胜利、薛振雷、常波

10月23日9点至9点30之间出发,10点至10点30到。三陵二号陵:先用二根塑料管四个气筒冲(充)气,给墓下冲(充)气,准备下人。

我们知道,在高大厚重的封土没有开挖的情况下,从盗洞进入墓穴是很危险的,古往今来盗墓群体的死亡率很高,根源就在这里。许多后来开挖的墓葬都发现有古代盗墓者的尸骨就是证明。而他们这次进洞又是在盗洞挖开多日以后才进入的,危险性相对更大。这样进,安全怎样保证?

薛玉川:

“我们下去时准备了3、4个手电筒、充了电的应急灯、照相绘图工具、指南针、探铲、卷尺、三个氧气袋等设备,还有电子门铃,主要用于上下联系,门铃响几下,代表什么意思。另外用盗墓贼所用的约50米花布输送物品。”

“乔登云所长是第一个下去的,他带着对讲机和门铃。第二个是曹凤堂,第三个本来是刘东光,但他太胖了,盗洞窄小下了一半被卡住了,只好又将他拔上来,随后是我和张书广先后下去了。”

关于墓内所见,薛玉川在日记里画了一页钢笔草图,密密麻麻记载着墓内的测绘数字,虽然没有正式的绘图准确,但这是当时最真实的测绘了。

日记:

“墓顶以上为土质,墓顶以下(内)为石质,岩石为层岩,岩层尺寸在20—35CM左右,均为灰砂岩,墓底为岩面,很平很光滑。

从墓的封土盗洞看不像是人工手挖的,有的提出是炮炸的,呈筒型,无脚窝,很窄,肥胖的人下不去。此盗洞是以前所为。

墓内有堆土(有人说是堆土,我看不是),堆土原8.8-11.8米,在边缘的8.8米处又有盗洞,垂直形,平面呈长方形,有脚窝,此口为白塑料袋装土砌了三四层,口为圆形,此盗洞为近期所为。我和乔登云下了此竖洞。

竖洞8.8米,挖到墓底后又横向盗洞,洞高0.6米,长8米,墓底为岩石面,光滑。墓底上有0.1米以上的木碳,木碳上有约0.1米的白灰。白灰和木碳内有陶片、蒜头瓶、绳纹缸(或盆),有铜器残片。

盗洞最里头的木碳内还发现有玉衣片(14片另加半片)。

横洞内有三张铁锹。(往)上(拉)土(时)用布做绳,白帆布做成的圆柱型桶盛土。

墓内有盗墓者作案工具:手电筒3—4个,铁锹约5把,洋镐2把,手钜1把,菜刀1把,竹条(30—40米长)约30—40根,苇席4—6张,铁丝、塑料袋、花布、手套、白帆布桶。

从竖洞上来后,我在竖洞口侧(距离约1.5—2米)发现(靠墓壁处)一小摊残铜片(6块),因锈大,很难辨器形……

乔登云、薛玉川他们就这样在墓内工作了一个多小时。

从墓洞上来时,墓口已有数十名(约40—50人)围观的群众。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着,薛玉川仰头说了一句笑话:“又重见天日了”,大家都笑了。天刮着北风,很冷,个个都是满脸沙土,成了土人。

下午约4点左右,工作人员到联纺路小吃一条街吃饭,每人一瓶啤酒、一碗面条,然后就回家了。

简洁明了的一篇日记,再现了当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劳苦的身影。

薛玉川:

“这还不算最苦的。记得有次去勘察另一个墓葬,下到墓底工作累了,乔登云说抽袋烟吧,但根本打不着火儿,缺氧呀,连呼吸都很困难,哪敢抽烟,只能是说说、拿支烟闻闻,过过嘴瘾而已。那天第一次卸下去时,就喘不过气来,赶紧按门铃,赶快拔了上来!吸几口氧,又下去。尤其是那条横洞,进去一会就得出来,吸几口氧再进去,一呼一吸,就跟不戴氧气罩潜水差不多,是有危险!”

面对着这份原始记录,听着薛玉川的讲述,我们不禁从心底里升出一份对邯郸的文物工作者的敬意。是啊,他们既是学识深厚的专家、学者,又像灰头土脸的土工人员;既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穷经搜索,又要在山野荒原开方挖土。正由于此,才使我们了解了祖先们生活的遗迹和远去的家园。他们不愧是古城丰厚积淀的发现者、珍贵遗存的守护者和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者!辛苦了,向他们致敬!

转自:http://www.hdxw.cn/kejiao/2006-06/03/content_420863.htm55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