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探访粤西长寿村:人不到八十不言老 |
[游记]探访粤西长寿村:人不到八十不言老 |
2007-12-21 ila571.com |
引子 有“长寿村”之称的金山村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徐闻,古村三面环海,封闭的环境反而免遭外界的惊扰,村民们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 过去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这个四季海风吹拂的古村,不到八旬不敢称老。因为这个2060人的渔村,竟然生活着7位世纪老人,年过八旬的老人有15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也多达60位。121岁的冯黎婆年事最高,105岁的吴家仁老人身体硬朗,还能劈柴、煮饭。103岁的郑北海老人在麻利地削红薯 村民们每天喝着古井里的水,日出前出海打渔,赶牛下地耕作,日落时分回家做饭,在古树下乘凉。缓慢而有序的生活,日子过得平淡但有滋味。 人生七十正年壮 渔村在黎明到来前就苏醒了,沉重的牛车“咯吱”声缓缓碾碎了徐闻县金山村的宁静。男人们划着舢板船出海,女人去自家的几分地里劳作,老人带着孩子打扫庭院,将夜晚落下的树叶扫成堆烧掉……村长推开冯黎婆的房门,看到村里的最年长者还在梦乡,于是又悄悄地合门而出,这一切都没有惊扰这位121岁老人的清梦。村长介绍说老人耳聋得很厉害。 走在金山村,到处树影婆娑,走在林荫小道异常凉快。村中的古树上挂着牌号和树龄,一排英公岸多有百岁以上。茅草屋主宰着村庄,村子紧临大海,村民们就地取材从海里搬来珊瑚礁,和入红泥垒墙筑屋。只是简陋的茅草屋难以抵御强台风,村里几座倒塌的围墙便是3年前台风留下的劣作,因而村子四周都是防风林。 105岁的黄全家老人正在院子里梳头,“吃过早饭没?”看到记者,她很亲切地问道。 103岁的郑北海老人正在麻利地削红薯,用刀片削去被虫吃掉的部分,留着做红薯饭。这里地薄,当地人祖辈种红薯,红薯是这里一年四季的主粮,村民们吃红薯粥,加上一两条小鱼,这便是一日三餐的主旋律。今年郑北海老人家里的红薯遭受虫灾,损失了不少。 90多岁的庄婆婆正在整理鱼线 90多岁的庄婆婆前段时间刚做过白内障切除手术,隔墙看见孙媳妇赶着牛车运玉米回来,就利索地打开竹篱笆大门,让牛车进了院子。 105岁的吴家仁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休息,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他手工编制的竹篮,老人现在身体还算硬朗,能劈柴、煮饭。 一小时后,记者再次来到冯黎婆家,这位百岁老人已经起床,扶着床沿,坐在小桌边吃早餐。老人颤颤微微地用勺子吃白粥,一不小心米撒到了衣服上,旁边的孙子用毛巾赶紧为她擦掉。几口米酒下肚,一条小鱼也做了下酒菜,孙子又给老人加了一条。看到记者拍照,老人示意孙子为她梳梳头发,她要留下自己最好的形象。吃完饭后她让家人把剩饭用竹篮盖住,下午再吃,接着她又上床去休息。 在金山村,可谓人生七十正年壮。过去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已算常见,如今这个2060人的村庄里长寿老人更多,不到八旬不敢称老。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5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60位,百岁老人多达7人,其中冯黎婆是最年长者,她的老伴已经过世近半个世纪,唯一的儿子也已过世。冯黎婆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 粗茶淡饭生活简单 金山村在徐闻算是穷地方。村里地少人多,人均只有三分薄田,只能种红薯、玉米等耐旱作物。村里有电视机的家庭只有寥寥几户,晚上大家挤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节目。老人们大多听不懂普通话,广州话也只能听懂很少,所以除了雷剧外,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对他们如同听天书,只是看个热闹打发时间而已。
|
转自:http://www.ila571.com/ArticleANewShow.aspx?ID=39562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