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东游记-探访粤西长寿村:人不到八十不言老 |
[游记]广东游记-探访粤西长寿村:人不到八十不言老 |
2007-09-15 9654.com |
引子 有“长寿村”之称的金山村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徐闻,古村三面环海,封闭的环境反而免遭外界的惊扰,村民们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 过去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这个四季海风吹拂的古村,不到八旬不敢称老。因为这个2060人的渔村,竟然生活着7位世纪老人,年过八旬的老人有15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也多达60位。121岁的冯黎婆年事最高,105岁的吴家仁老人身体硬朗,还能劈柴、煮饭。 村民们每天喝着古井里的水,日出前出海打渔,赶牛下地耕作,日落时分回家做饭,在古树下乘凉。缓慢而有序的生活,日子过得平淡但有滋味。 人生七十正年壮 渔村在黎明到来前就苏醒了,沉重的牛车“咯吱”声缓缓碾碎了徐闻县金山村的宁静。男人们划着舢板船出海,女人去自家的几分地里劳作,老人带着孩子打扫庭院,将夜晚落下的树叶扫成堆烧掉……村长推开冯黎婆的房门,看到村里的最年长者还在梦乡,于是又悄悄地合门而出,这一切都没有惊扰这位121岁老人的清梦。村长介绍说老人耳聋得很厉害。 走在金山村,到处树影婆娑,走在林荫小道异常凉快。村中的古树上挂着牌号和树龄,一排英公岸多有百岁以上。茅草屋主宰着村庄,村子紧临大海,村民们就地取材从海里搬来珊瑚礁,和入红泥垒墙筑屋。只是简陋的茅草屋难以抵御强台风,村里几座倒塌的围墙便是3年前台风留下的劣作,因而村子四周都是防风林。 105岁的黄全家老人正在院子里梳头,“吃过早饭没?”看到记者,她很亲切地问道。 103岁的郑北海老人正在麻利地削红薯,用刀片削去被虫吃掉的部分,留着做红薯饭。这里地薄,当地人祖辈种红薯,红薯是这里一年四季的主粮,村民们吃红薯粥,加上一两条小鱼,这便是一日三餐的主旋律。今年郑北海老人家里的红薯遭受虫灾,损失了不少。 90多岁的庄婆婆正在整理鱼线 90多岁的庄婆婆前段时间刚做过白内障切除手术,隔墙看见孙媳妇赶着牛车运玉米回来,就利索地打开竹篱笆大门,让牛车进了院子。 105岁的吴家仁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休息,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他手工编制的竹篮,老人现在身体还算硬朗,能劈柴、煮饭。 一小时后,记者再次来到冯黎婆家,这位百岁老人已经起床,扶着床沿,坐在小桌边吃早餐。老人颤颤微微地用勺子吃白粥,一不小心米撒到了衣服上,旁边的孙子用毛巾赶紧为她擦掉。几口米酒下肚,一条小鱼也做了下酒菜,孙子又给老人加了一条。看到记者拍照,老人示意孙子为她梳梳头发,她要留下自己最好的形象。吃完饭后她让家人把剩饭用竹篮盖住,下午再吃,接着她又上床去休息。 在金山村,可谓人生七十正年壮。过去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已算常见,如今这个2060人的村庄里长寿老人更多,不到八旬不敢称老。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5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60位,百岁老人多达7人,其中冯黎婆是最年长者,她的老伴已经过世近半个世纪,唯一的儿子也已过世。冯黎婆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 粗茶淡饭生活简单 金山村在徐闻算是穷地方。村里地少人多,人均只有三分薄田,只能种红薯、玉米等耐旱作物。村里有电视机的家庭只有寥寥几户,晚上大家挤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节目。老人们大多听不懂普通话,广州话也只能听懂很少,所以除了雷剧外,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对他们如同听天书,只是看个热闹打发时间而已。 吴家仁老人喜欢吹唢呐,过去经常在村中吹奏,其他老人即便有些已经耳聋也喜欢去凑个热闹,在大榕树下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他吹唢呐。如今榕树已经不在,吴家仁老人也搬到了外地去住,缺少了唢呐声的金山村似乎沉寂了很多。 金山村还遗留着8口古井,本来还有4口能出水,但从去年7月至今,当地少雨,罕见的干旱之后,上百年清水不断的古井也突然干涸。 贫穷的金山村民数百年来伴随黎明出海、下地,日落而息。而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再过捕鱼种地的生活,他们选择走出村庄,到珠三角一带去打工。大部分人家没有电话,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要和家人联系,先要打电话到村委,村委再通知家里人来接电话。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两次听到广播通知村民去接电话。 今年村里通了水泥路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偶尔也能见到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快速从狭窄的石巷里穿过。然而除此之外,村庄还被牛车主宰,村民依然过着慢节奏的生活。 村里的老人一辈子大都没有离开过村庄,80岁的黄体宁算是见过世面的。还在上世纪60年代,他划着舢板船去过海南秀英港,顺北部湾到过广西北海。然而离开了顺风的船,他步行最远只到过雷州。有一年自然灾害,家里揭不开锅,他决心到最近的雷州去买救命粮。于是凌晨4点多摸黑出门,乘渡船到对岸雷州地界,然后抄近道,顺小路不停地走,天黑时终于到达雷州城,前后步行80多公里,买了70多斤红薯,接着扛回村里。 金山村里没人知道建村的历史,黄体宁老人只在祖坟的墓碑上发现了雍正八年的字样,说明此时家族已经定居此地。在黄的记忆里,自小村里就有不少长寿的长者,他的父亲也活到90多岁。 村中老人只要身体允许,大多从事劳动。现在年过八旬的黄体宁老人还要从事农活:赶牛车、放牛、割草,有时也要下地。只是这把年纪再也不能下海了,黄在海里漂了半个世纪,划着一艘小舢板船在海上经历过许多大风浪。老人说:“出海的生活辛苦,也危险,在海边种地也不容易。” 吃的是带虫眼的红薯,喝的是淡淡的白粥,生活虽然清苦,却自有滋味。 有村民认为金山村的寿星多和当地的饮水不无关系,然而两公里外的一处村庄里,村民们喝着同样的水却没有一位百岁老人,年过九旬的老人也不多,为什么呢?有人估计,邻村有很多远海捕捞的大船,因而渔获丰富,村里到处晒制鱼干,刺鼻的气味招惹来很多苍蝇,污染了村中的空气,因而长寿的人并不多。这样的推理是否科学,现在还不得而知。 最长寿的老人121岁 村里的寿星冯黎婆已人老不知岁月,忘记了自己究竟生于何年何月。据她回忆,村人推断她今年大约108岁,然而这一结论却没有经得起推敲。105岁的吴家仁孩提时,冯黎婆已嫁到金山村,村人由此估计她今年已是121岁高龄。如今吴家仁也已耳聋,再无旁证,冯黎婆的年龄已成不解之谜。 看到记者拍照,121岁的冯黎婆示意孙子为她梳梳头。 冯黎婆五世同堂,现由孙辈照料。对于她的前半生,50岁的孙子黄吴养并不清楚,然而关于冯黎婆的故事却在村中的老人们中流传着。80岁的黄体宁老人就曾经听百岁老人吴家仁讲过,冯黎婆祖居雷州企水,算是大家闺秀,父亲买了一艘大船,雇了几名船工,13岁的冯黎婆与一位来自徐闻金山村的船工相好,父亲知道后大怒,她便和船工私奔,两人划着小舢板船从企水出发,逐个码头停靠游玩,一路回到金山村,过起了穷日子。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岁月如梭,百年过后,坐在记者面前的冯黎婆已被时光雕刻得满脸皱纹,牙齿几乎悉数脱落,靠上下牙床嗫嚅吞下白粥。 在穷困的金山村里,冯黎婆几乎餐餐喝白粥,喝几口米酒,夹一两条小鱼蘸着酱油吃下。她一餐能吃半盆粥,相当于两三小碗。老人晚上八九点上床休息,第二日八九点才起床,吃过早饭后晒晒太阳,稍微坐坐后,接着又上床睡觉,下午肚子饿了起来吃午餐,生活一直非常规律。虽然粗茶淡饭,身体却一直很硬朗。在黄吴养的记忆中,婆婆只是偶有小病,还从未住过院,也很少请乡村医生。 不过这两年,老人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晚上她经常做梦,在梦中叫喊亲人的名字,或者做着神鬼的梦。孙子经常半夜要到老人的床前查看。最近天气由凉转暖,老人有些不太适应。 黄吴养现在徐闻一家盐场打工,每月仅两三百元收入。每天一早要出门,对老人的喜怒哀乐他几乎无暇顾及。在照顾老人的这些年里,孙子很少看见老人不开心,冯黎婆也从来没和家人红过脸,老人淡薄一生,一直平心静气地生活着。印象中,他结婚的日子似乎是老人最开心的一天,平时老人一高兴就要喝点酒助兴,那天老人贪杯喝了不少酒。 出门久了黄吴养经常挂念婆婆,半夜老人房间有响动,他也常过去看看。“天生来天养,人生来人养,”黄吴养说,“既然婆婆生下子孙,后人就应该赡养她。我养人,人养我。”他很羡慕长寿的婆婆,虽然渔村的生活很清贫,但他仍希望自己能像婆婆一样长寿,“我希望自己活得越老越好,谁不希望活得久一些呢?” “长寿村”长寿原因初探 1.生活艰辛、四季劳作,反而造就了健康的身体,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平时虽然粗茶淡饭,但是有渔获补充营养,而且常吃红薯等粗粮; 3.喝米酒,虽并非佳酿,也不贪杯,偶尔小酌; 4.生活节奏缓慢,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由于与外界隔绝,造就了村民们平和的心态,保持平静的心境; 5.也有人认为金山村老人的长寿和当地的井水不无关系,但距离金山村仅2公里的另一处村庄中90岁以上老人并不多,百岁以上老人更无,这岂不奇怪? 6.家庭和睦,邻里相助,儿孙孝敬老人; 7.与大海近在咫尺,海风吹拂,绿树成荫,环境适宜居住。 徐闻“长寿村”交通信息 湛江徐闻县金山村有“长寿村”之称,从广州乘大巴5小时到湛江,3小时后到徐闻,住宿一晚驱车近40公里抵达金山村。徐闻金山村与外界相通的水泥路刚刚建好,之前渔村三面环海,仅有一条凸凹土路与外界相通,少有外人光顾。记者一路走一路打听,从广州出发经过9小时的车程,第二天清晨才抵达这个渔村。距离古村不远的中国大陆最南端、珊瑚礁等景点可以前往。
|
转自:http://www.9654.com/youji.asp?id=2706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