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穿越太行大峡谷(一) |
[游记]穿越太行大峡谷(一)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穿越太行大峡谷(一) 穿越太行大峡谷(一) 我们2007年5·1黄金周去位于河南,山西交界的太行大峡谷搞了一次穿越行动,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我们是4月30日从北京乘坐79次特快到河南安阳,4个小时的路程。又换乘长途汽车去河南林县,40分钟的路程。因为山西修路,去壶关的车停运,我们只好包面的到壶关桥上乡1小时的路程。在去桥上的半路就开始进山,这时风景就很漂亮了。山体陡峭起来,植被浓郁,已经满眼绿色。 桥上乡迎接我们的是税务所,特别漂亮的现代建筑。只有一条小小的街道,两边是商店和客栈合一的房子。水库后面有两家客栈正在装修,一座酒店正在大兴土木,和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可以用一堆牛粪坏了一个花园来形容。开发商的水平有限。 这里的风景很美,四面的山直立着,岩石的纹路有的横着,有的竖着,横着的象城墙,竖着的仿佛是高不可攀的高塔。山脚下溪水清澈,山楂树叶嫩嫩的绿和路边的紫色的野花让人心痒痒。这里的景区叫“八泉峡,”由于修路,游客没来,特别安静,只有我们四人。 这里属山西省壶关县,壶关地质森林公园壶关大峡谷。我们不准备全程穿越,只走猫路,一条在当地人眼里很难走的路。老乡告诉我们:上坡不要回头,否则会头晕的。意思就是路太陡了。房东家的女儿惊讶的说:你也和他们一起走猫路? 据说:猫路要上升1000米,距离4公里。攻略是我先生自己做的,网上没有特别清楚的攻略。从猫路上去可以到鹅屋乡,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坐汽车要绕很远的路,需要一上午。但是当地人宁愿花钱也不爬山。 猫路是偏桥村后一个三面环绕峭壁的山谷中沿峭壁修建的一条小路,最宽处60公分,最窄20公分,成之字形上升的石阶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杨六郎追赶敌兵被大山挡住去路,碰上一位老者怀抱一只小猫,杨六郎上前问路,老者手指峭壁说:哪不是路吗。杨六郎说:路在哪里?老者放开猫说:你们看它上山了,那就是路。从此这条路称为猫路。 天气晴朗,天空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彩,这样的天气不适合爬山,所以我们早早上路。在一位村妇的指点下我们以高压线塔为参照物寻找小路,很快就开始上山了。山路并不太陡,我走几步就回头看看峡谷中的景致,田野,山村,河流,农舍和纵横交错的峡谷,虽然都是北方山里的风光,但是依然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山陡近90度,沟窄地少,刀削斧砍一般,很少有缓坡的山体。感觉更加粗狂,一种压力与张力的搏斗蕴含其中。渐渐地我开始大口喘气,心跳加快,汗也出来了,山路已经变陡了。我往下看,想看看我先生在哪里,只能看到密密的灌木枝叶,看不到他,我大声喊叫,他的回答只在我脚下不远的地方。我抬头看看前边的小马和小蔡,小马半弯着腰,只看见屁股和腿,我给他留个特写 。 我们这次穿越是四人小分队,我们夫妻二人,小马和小蔡是同事,小马35岁,小蔡26,研究生才毕业。和他们相比我们就太老了,但是我们的穿越经验却比他们多些,可以说他们才入行。我们一起行动是在北京周边爬山时碰上认识的,然后商量穿越计划。 继续爬升,太阳已经将我们烤糊了,幸亏还有小风照顾着我们,这会儿谁也没有心思拍照和欣赏风景了,只想快快爬到山顶。山顶上的高压线塔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终于走到垭口,看到前边是大片的坡地。原来山顶上依然有田地和村落,可以说山下和山上是分成两层的。山上的土地也很肥沃,植被茂密,有公路有汽车,我在山脚下时以为山顶是尖尖的,只有树没有土地和村落,一般的山都是这样的,太行山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到鹅屋只有5里路,时间还早,我们绕道去看天生桥,一个大自然的杰作。是一个峡谷中没有断开的岩石形成的似桥非桥的地方,其实是应该站在垭口往左前方看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村民正在种土豆,路边放着独轮车,我们摆弄了半天,其实小拖拉机也可以开上来,为什么还要用这种农具? 我们12点到鹅屋乡,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天,我们就准备饭后去王莽岭。 王莽岭景区属山西陵川,是个新开发的景区。现在旅游是个新兴行业,各地都找自己的旅游线路来吸引游客赚钱。虽然是创造了就业机会,税收增加,但是无序开发破坏自然环境的弊端是长远的。 我们从鹅屋乡到王莽岭换乘两次车。这里虽然不是人山人海,也已经是熙熙攘攘,大小汽车停了大半个停车场,。这个项目是山西兰花集团投资的,门票60元/人。我们不想进景区,而是要到景区里的昆山村看他们的挂壁公路,景区把所有的路口都封起来,去昆山也要买票,我们和他们的值班经理讲了半天也不行,最后我只好搬出杨小国(朋友,参与景区的开发与论证)的大名,给打半折,而且还必须拿着值班经理的条子才能通行无阻。一番折腾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我们只有去昆山住宿,据了解,昆山没有客栈,只能住农家了。 山西省陵川县古交乡昆山村,锡崖沟村,河南辉县郭亮村是相邻的村子,由于地理位置相同,交通状况相似,他们为了改变各自的交通落后的现状,分别开凿了挂壁公路,现在他们顺势以此作为旅游品牌,做大旅游经济。我们也是慕名而来,。 昆山隧道完全是用凿子和炸药开出来的,四壁都不光滑,特别是头顶上的石头张牙舞爪的很吓人,仿佛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路面也不平整,坑坑洼洼的又是泥又是土的,一过小蹦蹦(农用车还是手扶拖拉机我也不清楚)就灰尘扑面,宽度只够一辆中型越野车通过,距离有10多公里,采光和通风全靠“天窗”,就是在开凿的过程中专门在山壁上开通几个大窟窿。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隧道,也不是栈桥;既是开凿在山体里,又要紧紧靠在山体边,既要用山体边来支撑隧道,又要用掏空的山体边来采光和通风,这就是挂壁公路,我不知道这种建筑在筑路史上是否占有一席之地,也不知道世界那个国家有这样的公路。反正昆山的老百姓就是依靠这样的公路与外面的世界沟通交流的。没有这条公路前他们都是靠两只脚走出去的,由于山高路险,时有发生失足摔死人的事,更不要说用汽车运输了。这也是被生活需要给逼出来的。
|
转自:http://blog.163.com/zhongjin_wang/blog/static/298299392007581013259213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