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南安阳游记—殷墟:一个王国的缩影(上)—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河南安阳游记—殷墟:一个王国的缩影(上)—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8-02 17u.com |
北京时间7月13日15点16分,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消息,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成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21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安阳殷墟成为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之后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 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已经过去了,但是殷墟从此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专家的和普通老百姓的。 我们是在殷墟“申遗”成功前的一个夜晚到达安阳的。浓浓的夜色中,我们饿着肚子直奔殷墟。车到殷墟博物苑大门,大门关着,我们借着汽车的灯光看了看盼望中的殷墟,那份夜里的激动竟然让自己都有些不可理解。我们是带着对殷墟和那个远去的王朝的想象进入宾馆的。 A 殷墟位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人们可以不知道安阳,但不能不知道殷墟。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小屯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 殷墟博物苑的大门就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的,设计者为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大门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上的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可能是在说明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殷墟博物苑内有一个地下的殷墟博物馆。博物馆内集中展出了殷墟遗址出土的刻字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馆内有武警值勤,在各种珍贵的文物之间走过来走过去,眼睛很是机警。 殷墟“申遗”成功之前的2005年,司母戊大方鼎回归殷墟博物馆。司母戊大方鼎是殷墟出土的最著名的青铜器。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 当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文明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时,生活在洹河两岸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像司母戊大方鼎这样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专家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 面对司母戊大方鼎,我首先产生的感觉并不是觉得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而是被它震撼了,震撼得以至于大脑甚至出现了短时空白。我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设计、制造它的。面对这样的艺术品,你无法想象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你只会觉得它注定了就是最精美最震撼人的艺术品。 走出殷墟博物馆,可以看到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大殿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3300年前这里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也是殷都的心脏。一切都已经远去了,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诸多关于发掘、研究殷墟的展览。 虽然不见了当年的风华,但是商朝都城的气息还是隐约可以觅得一点点。商朝的都城就是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29790.html3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