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殷墟商王朝都城遗址-游记-旅游 |
[游记]殷墟商王朝都城遗址-游记-旅游 |
2007-08-03 |
作者:雪枫红 商王朝都城遗址--车马坑 为了纪念这片当时为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商代都城,勤劳而富有想象力的安阳人在此建造了博物馆,取名“殷墟博物苑”。也就是这单单的一个“苑”字,提升我对殷墟的美好想象。虽然时间很充足,我还是一溜小跑的奔了进去。 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正门。六根红中带黑的柱子,构成了中间宽两边窄的三个门。在正门和侧门的结合部雕着明黄色的两条龙--当然这两条龙是带有商代特色或上古特色的两条龙。恕我对祖宗不敬,这两条龙更象两条盘着的虫子,但很有表现力。特别是和柱子上夹杂着规则黑的红以及每个用木条订起的门,简单而直接的接受着后世子孙灼热而充满探究的目光,也有了几分凝重和庄严,沉默和矜持。 在正门后面的是学名为“小屯甲十二基址的仿建”的建筑,但首先吸引人们眼球的是这个建筑前的巨大的鼎。因为我们在照相的过程中落在了导游的后边,这个鼎让我们眼熟而又不能确定其名称。还是身后一位带有南音的老人让我们恍然大悟而又惭愧不已。尽管南音在我们北方人听起来很费力,但“司母戊大鼎” 是所有中华子孙共通的。我再也不敢一人游荡,快步追上导游,虔诚而专著的起来听、看起来。 我知道了眼前的司母戊大鼎是仿制品,真品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为了保护司母戊大鼎留在中国,安阳人和日本人斗志斗勇,最终如愿。大鼎的大也成就了鼎能够一直留在大陆,尽管大鼎在解放战争后期已经运到南京机场,但国民党的飞机只能装下金银。 而名为“小屯甲十二基址的仿建”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标志。这座建筑的繁多的柱子取代了墙的支撑作用,用导游的话讲“拆东墙补西墙而不必心忧”。 沿着碎石铺就的路前行,仿佛当年上殿面君的朝臣,心有所思,面色凝重,唯一不同的可以自由的四处张望。 在车马坑馆中,四架已经和泥土融合在一起的马车向人们展示着祖先们当年代步的座骑。每一个马车上都看到陪葬的奴隶的骨劾。其中一个骨劾的小腿骨已经不见了,导游说那是马车主惩罚结果。在车马坑馆的入口处摆着两架仿造的马车,尽管有些技术细节让人叹服,但眼前晃动的总是那断去的腿骨。 商朝宫殿的遗址安阳人没有开发,遗址上三三两两的坑洞谨慎的向人们展示当时的文化。不过这些文化让我厌恶,因为坑洞力里无一例外的也是骨劾-- 奴隶的骨劾。而且让我在殷墟最值得炫耀得的,也是号称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纪念馆内失神了。记得余秋雨曾经说过,文明是从野蛮和蒙昧中进化而来。而殷墟就是这句话的最显性解释。 跟着导游走入甲骨文长廊,边看着文字边“象形、会意、形声”的揣摩和比较着,不免又生出对先祖的敬意。真不知道当年创造这些文字时先祖们是信马由缰还是反复琢磨,但先祖们肯定想不到正是这些文字让后世的子孙记住了他们,并万世朝拜,景仰。 我不得不说一个让我们捧腹的甲骨文字:在一个人的臀部,向下点着三个点,你猜到是什么字了吗?对了,必“屎”无疑。还有“游”字是三个并列的人举着一个旗。和同事们大笑之余,抢过导游的旗子,还未招呼,身后便多了数位同事,并快意的笑到:“游了”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妇好墓。这位飒爽英姿的女将军的雕像极象花木兰,而且象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扮演的花木兰。也许这是安阳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许这是巧合。进入妇好的墓中,从出土的玉器、铁器、铜器和做工工艺上可推断出妇好当时贵为王后的富有和君王对妇好的宠爱。但东西再多也换不回当年的恩恩爱爱、卿卿我我。 在回程的车上,我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 步入殷墟,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以及和博大共生的野蛮和残忍。 |
原始链接:http://www.mjhy.cn/article22715.html |
转自:3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