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殷墟博物馆游记

[游记]——殷墟博物馆游记

2007-08-03    live.com

10/3/2005

【游记】回到三千年前——殷墟博物馆游记

回到三千年前
——殷墟博物馆游记
见习记者 李中华

一直以来,坐落于殷墟博物苑内的殷墟博物馆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司母戊鼎以及500余件从未公开展览过的珍贵文物的首次亮相,给正在布展中的殷墟博物馆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前不久,本报记者费尽周折才得以先睹殷墟博物馆的芳容。
随着9月24日夜,殷墟博物馆布展工作的正式完成,9月25日,殷墟博物馆迎来了开馆的大喜日子。记者跟随“不建好殷墟博物馆,就不刮胡子”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际根博士,以及前来为殷墟博物馆剪彩的领导同志,第一次走进了警备森严的殷墟博物馆。
从殷墟博物苑中央的司母戊鼎造型向东,不远就看见刻有市委书记靳绥东题词“殷墟博物馆”的石碑。经石碑继续前行,一眼望去,殷墟博物馆的地上建筑尽收眼底。据介绍殷墟博物馆主要建于地下,其地上部分酷似一个大鼎。唐际根博士说,殷墟博物馆的平面设计呈甲骨文的“洹”字,有依附洹河之意,象征着洹河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沿着小石子铺成的“回”字形通道,首先映如眼帘的是一个甲骨文的“子”字,它像是在欢迎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到来。望着刻在道旁的年代标识,仿佛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从公元1911年的清朝开始一直追溯到公元前1644年的殷朝。“时光隧道”的尽头是一池清水,这里便是殷墟博物馆的“主题水院”,水池中密密麻麻分布着鹅卵石,几只红色鲤鱼在池中游来游去,水池中央是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青石甲骨造型,甲骨学奠基人之一的董作宾先生的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刻在甲骨青石上,在水中清晰可见,学者的浪漫情怀在这里升腾。唐际根博士介绍说,“主题水院”状景幽雅,寓意深远,表明中华文明的远古基础仍然是今天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时是古今文化的完美结合。在“主题水院”抬头仰望,便是殷墟博物馆如铜鼎般的地上建筑。
“主题水院”对面就是殷墟博物馆展厅的门口,市委书记靳绥东的题词“殷墟珍宝展”醒目可见。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参观导示”了解到,整个殷墟博物馆分为主题水院、序厅、大邑商厅、青铜器珍品展厅、玉器珍品展厅、甲骨文珍品展厅、特展厅和出口走廊等八大部分。
在序厅,“精彩的地书,永恒的历史”一文详细的记述了殷墟的地理位置和发掘历史。商王世系表、都邑迁徙表和商代早、中、晚期的文化分布情况,让所有参观殷墟博物馆的游客,在观看珍宝之前,对殷墟有了直观的了解。
走过大型“盘庚迁殷图”壁画来到大邑商厅,1975年出土的商“三通”陶水馆,让参观的游客惊讶不已。大邑商厅详细展示了商代都邑的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排水系统,到残垣断壁,从陶制的杯、盘、罐、翁等器皿,到当时人们的粟、麦、水稻等食物,从酒器到骨制的装饰品,乃至具有洗澡巾作用的陶【爽瓦】(shuang),置身大邑商厅,仿佛走进了3000年前的都市,到处是手拿贝壳的商人,农人拿着工具正要下地干活,妇人佩带着用骨制的发簪……另外,这里展出的来自长江流域的硬陶等外来器物说明当时的殷人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过整体搬迁的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祭祀坑,一个石头人像出现在迎面的大屏幕里,只见他面带微笑的用安阳话向大家介绍说:“你好,我是商朝人子商,你看我长的模样还不错吧。”这是根据2003年孝民屯出土的陶制人头像合成的三维图像,“子商”这个名字就是唐际根博士给它起的。
告别了“子商”继续参观,可了解到商朝的社会生产情况,农业上有青铜制作的铲子,石头做的镰刀,在养殖业和畜牧业展区,一个如牦牛头一般的牛头骨放在正中,人们惊叹着,“那时养的牛这么大啊”,除此之外,这里还展出了铸造用的陶范,制作骨器用的青铜锯。
沿着中心通道走进青铜器展厅,1976年出土的司母辛鼎在正前方欢迎着人们的到来,在司母辛鼎的内壁,人们可清晰的看见“司母辛”三个甲骨铭文,唐际根博士风趣的告诉记者,如果司母戊鼎借展结束回到北京,司母辛鼎就将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青铜器展厅,各种青铜器皿尽收眼底。在花园庄54号墓出土的青铜园鼎前,人们可以一边欣赏面前精美的文物,一边观看文物发掘时的影像资料。唐际根博士特意给人们介绍展厅中央的1990年出土于郭家庄160号墓的铜方尊,他指着上面的象头说,这件文物说明当时这里有大象存在,这也是河南省为什么简称为豫的原因。
另外,这里还展出了青铜的乐器,炊器、酒器、兵器。一个如玉般的青铜勺子,原来是当时盛酒用的铜斗;扎有青铜箭头的头盖骨足以证明当时武器之锋利;而用青铜做成的调色器,一定是给当时的艺术家准备的。
紧接着就来到了玉器展厅,这里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玉龙、玉龟,玉鱼、玉鸟和玉兔等玉器珍品。
走出玉器厅,就来到了文字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七片完整的祭祀卜辞。祭祀卜辞的左边是一个长2米,宽1米,高1米的复原甲骨坑,坑边的木块不但预示着这个甲骨坑出土于洹河岸边,同时也可供游人休息和观看面前播放的发掘影像。展厅的中央放置着8片完整的甲骨,最吸引人的是一旁曾多次出现在邮票和封面上,号称“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甲骨原物。除此之外,在展厅一角的三维演示屏里,游客还可以了解到甲骨刻片从骨片的加工到钻凿、施灼等步骤的详细制作方法。展厅的墙上用现代文结合甲骨实例,分别介绍了甲骨文所记载的天时、旬夕、年成、婚嫁、祭祀、征伐、王室等内容。
在写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展板前,唐际根博士说,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中,只有甲骨文延续并发展至今,这充分符合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规定的文化遗迹要对现代文化具有影响的要求。
最后,在一面碎花玻璃上写着“司母戊鼎故里展”几个大字,人们来到了殷墟博物馆的特展厅。这里展出的是从国家博物馆借展的司母戊鼎和妇好三联甗。在四周的墙壁上,详细的介绍了司母戊鼎的体积、重量和周身纹饰,以及出土的位置和身世。司母戊鼎和妇好三联甗(yan)位于展厅中央,在展品的玻璃展窗里,各放有温度计和湿度计,显示窗内的温度为25摄氏度,湿度为50%。望着静静树立于面前的司母戊大方鼎,人们感慨万千,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司母戊大方鼎终于回到故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一个个关于司母戊鼎的动人故事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唐际根博士介绍说,同司母戊鼎一同借展来的妇好三联甗是一个下层烧火,中层放水,上层煮食的组合器物,在中间的“锅”内,可以清晰的看到甲骨文“妇好”两字。
走出特展厅是一道长长的走廊,走廊的墙壁上贴有一幅幅海外流失文物的照片,望着这些照片上的精美绝伦的文物,它们或是存于国外的博物馆,或是被国外个人收藏,人们多么希望这些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宝有一天能够重归故里。
走出长廊,延台阶而上,跨越3000年的历史长河回到现实中,一束阳光照在人们身上,悠悠的洹河水在眼前流淌,远处的城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安阳这个从3000年前走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向着新的辉煌阔步前进!预祝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转自:http://chilka.spaces.live.com/blog/cns!171AB24279170301!289.entry59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