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陕甘会馆:晋商辉煌的一个符号

[游记]山陕甘会馆:晋商辉煌的一个符号

2007-07-26    17u.com

山陕甘会馆:晋商辉煌的一个符号

作为一个山西人,到了开封,绝对应该看看山陕甘会馆,一方面是参观古建筑,一方面是了解清代山西商人的生活。当然,这样的参加有怀古的意味,也有失落的感觉,因为晋商已经是一个历史概念了,说起今天的山西商人让人们联想到的多是煤老板,而煤老板又往往和黑心、爆发户等等否定性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山陕甘会馆坐落在开封市徐府街中段路北,是由当时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的富商巨贾聚资修建的“旅汴同乡”的会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实只是会馆中关帝庙的一部分了,其余部分已在历史的沧桑中消散了。

今天的开封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中国的一座中等城市而已,但在历史上开封却是七朝古都,“富丽甲天下”,民间还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

开封位居中原,无高山险峰,四通八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早为晋商所青睐。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山西商人在开封一直很活跃。他们将西北的皮毛、山货及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抵开封。由于山西客商云集开封的人数愈来愈多,遂集资于今天的老会馆街(龙亭东侧)建立了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山西会馆。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经多方考察,他们最终选定明代徐府旧址建立山陕会馆。

徐府就是明代“开国元勋第一家”中山王——徐达的裔孙奉敕的府第。明代的徐府,曾是“大门金钉绿户”,门头高悬“大功坊”匾额的显赫之家。因此街道随之被称为徐府街。

嘉庆初年,会馆的建筑风剥雨蚀,年久失修,商户们商定,各个店铺每进钱一千,抽取二文,交请老会首收存,作为会馆每年修补的费用。道光四年(1824年)五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商户们把会馆进一步扩展。这样,一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古建筑群终于耸立于闹市之中。到了光绪年间,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陕会馆不仅是附近百姓奉祀关帝和看大戏的去处。而且因其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集建筑艺术大成,成为会馆建筑的瑰宝。

会馆,也称公所,是中国旧时都市中同乡火同业的封建性团体,起源很早。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阺舍。与“会馆”同样性质的还有“行会”,也叫“行帮”,是封建社会手工业者或商人,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维护同业利益,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隋唐时城市中有行,宋代有团行,明清行帮组织就更发达了。

今天,站在山陕甘会馆院落内,你可以想象当年晋商怀着“天下一家,信义为本”的新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大商帮,创造了何等辉煌的明清商业文明。

但是,近代文明的洪流终于让晋商无法追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了。到1927年冯玉祥被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后,冯便把山陕甘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1933年这里又改为私立西北中学。1938年,日寇侵入开封,西北中学外迁,会馆又成为日寇的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日寇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开封,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学的校园。

1988年10月23日,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人们终于有机会重温历史。

山陕甘会馆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轴线设计,座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和东西跨院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呈长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之作用。会馆在组群的总体布局上,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单座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不知从何时起,三国故事中的关羽成了中国百姓心中的偶像,还被奉为了武财神。山陕甘会馆中也有一座为歌颂关羽而建的大义参天牌坊。可是,人们说起它时多用一个不怎么大气的名字——“鸡爪牌坊”。虽然名字不起眼,但这座精美的牌坊成了整个山陕甘会馆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牌楼位于中轴线的北部,拜殿的南面。重檐歇山顶,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整个楼顶屋面曲线缓和,楼檐层层叠叠,翼角高高翘起。上下各层檐部均设置象鼻昂嘴斗拱。牌楼的两根中柱和四根边柱都是圆形木柱。中柱下部有近两米高的抱鼓石,边柱与中柱轴线呈角,边柱之间又呈角前后岔开,边柱在中柱两边各成边长为1.90米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柱网,从力学和美学角度讲也都十分科学。无论从建筑结构或是建筑艺术上讲,牌楼均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牌楼向北十多米,就是正殿。正殿是山陕甘会馆的主要建筑,位在会馆最北部。它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毗连而成,从南向北为拜殿、卷棚和大殿,总的平面布局犹如“凸”字形。

拜殿是祭祀的场所,卷棚明间设一石雕香案,前铺垂拜石。山陕甘会馆主要供奉关帝。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因是山西老乡,山西人倍加推崇。关羽最讲“信”和“义”,商人奉为典范,拜殿两山的“悬鱼”上还写着“公平交易”、“义中取财”的字样。拜殿为歇山式建筑,后殿为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剪边。拜殿和大殿的正脊系用云龙和花卉纹的琉璃件组成,龙纹咬住正脊,即俗称的“吞脊兽”,垂脊上有仙人等等。

山陕甘会馆的石雕既有汉代雕刻粗犷雄浑的神韵,又有清代雕刻细腻流畅的功力。会馆的石雕装饰大多用于柱础、栏杆、抱鼓、壁芯、香案和墙基等处。

照壁里侧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为长方形、内为椭圆形的高浮雕二龙戏珠,构图严谨丰满、华贵典雅,造型上下翻飞、刚健威武,技法细腻精湛,充满了超人的神秘力量,为清代石雕佳作。照壁四周雕刻镶嵌有四条夔龙捧寿,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龙,工丽严谨,气韵生动。

“鸡爪牌坊”的抱鼓石分别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着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封侯以及花卉和人物故事。其中一幅人称《狄仁杰登山望母》,石雕上四个人物表情不一,狄仁杰身着官服,面向天空,望着几朵白云,右手抬起掩面哭泣。画面简洁流畅,极富感染力。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山西民间雕塑斐然成就的一个缩影。会馆的建筑装饰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杨木、梨木等,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限,十分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用材本身的自然特点去寻找其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

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散见于其它墙体。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五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按照会馆主人的趣味而设计,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这可能是因为晋商客寓汴城而祈求异地平安之故吧。此外,各种吉祥花卉、熏炉、书函、画卷、乐器置放其间,有趣的是,连他们的宝物计算器——算盘也雕刻其间。这些雕刻以透雕、浮雕为主,做工精湛,画面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

山陕甘会馆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透过这座华丽的会馆,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晋商500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史诗般的寻求财富之路。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辛,才使很多外省人改变了山西只是贫瘠荒芜的看法,使很多学者改变了“中国民国之前只有市井小贩”的看法。

正是晋商的发展壮大,才得以成就了一批精美的会馆建筑。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商人与商人之间,商帮与商帮之间,“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在激烈的竞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

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仅在京师就设会馆40多处,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

晋商会馆均由在异地的晋籍商人共议后自筹经费建立。晋商会馆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会馆在扶持晋商、发展商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旧式社团。它在内部机构设置、权力区分诸方面都不够明确,封建性、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它商帮跨省区的沟通和联系,“各乡之界限,即判于其间,界限愈判,排外愈甚。”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相抵牾。

商品经济的大潮最终吞没了叱诧风云的晋商。今天,我们站在山陕甘会馆只能悬想当年晋商的风采了,失落是难免的。晋商文化在今天的山西基本上断代了,文化的中断让今天处在中国中部的山西人既少了底气又少了勇气,似乎有几分迷茫……

转自:http://cnc.17u.com/blog/article/60643.html49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