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散文:明清开封与朱仙镇木版年画(一)待续 |
[游记]散文:明清开封与朱仙镇木版年画(一)待续 |
2008-05-22 sina.com.cn |
门神马上鞭 明清开封与朱仙镇木版年画 公元1126年冬,金兵攻破东京汴梁,北宋亡。金统治东京后,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齐,初都大名(北京),以开封为汴京,并于公元1132年迁都至此。这是开封称汴京的开始。五年后,金废齐,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并设汴京路开封府,辖15县,路治、府治均设汴京。公元1153年,金改汴京为南京,将汴京路改称南京路。公元1214年,金受到蒙古势力的侵扰,被迫将都城由燕京(今北京)迁都南京开封,并重新整修了毁废的北宋东京皇宫。公元1227年,为防御蒙古军的进犯,又重修了外城。金以南京(开封)为都仅19年,其间,城市有过短暂的复苏与繁荣。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下开封,金亡。公元1288年,元改开封为汴梁路,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元期间,曾两次修建开封城垣,治理黄河,亦疏浚贾鲁河经朱仙镇流入颖河后又入淮河。 古老的贾鲁河 在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向东北流经郑州,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全长255.6公里。《清朝文献通考·田赋》记载:(贾鲁河)发源荥阳大周山,会京、索等水,经郑州、中牟、祥符等至朱仙镇,下达尉氏、扶沟、西华、淮宁之周家口,商水、项城、沈丘,至安徽省颖州正阳关入淮。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据考,贾鲁河的前身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鸿沟乃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所开凿,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由今荥阳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鸿沟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20多年的开发,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汴梁城中物资供应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惠民河亦称第二大运河,主要是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亦因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 然而到了元,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元至正年间,已被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有了勃勃生机,这就要说到一位名叫贾鲁的水利专家了。 贾鲁(公元1297-1353年),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激化。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黄河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aa1cd010009fm.html5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