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丛林日记—野象跟踪保护小组12月15日信息 |
[游记]丛林日记—野象跟踪保护小组12月15日信息 |
2007-08-03 sina.com.cn |
2006年12月15日9时30分,亚洲象保护小组按照计划从回沙箐口出发,我们今天行程的目标是一个叫“布朗将军”的地方,我们顺着箐沟一直往上,箐沟都是鹅卵石,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个岔口,大家开始讨论到底走哪一条,最后决定往右边水流比较大的岔箐,10点40分,保护小组成员闻到一股“烂水塘”味道,这说明附近肯定有野象出现过的踪迹,由于路途越来越远,而且越来越不好走,11点15分,大家决定改道走山梁,从高处俯瞰一下地形后再做决定,小组成员往上攀登了差不多200米后,发现丛林里根本就行不通,保护小组不得不返回箐里继续往前走,几分钟后,前面是一个三岔口,大家一致决定往中间一条行走,走了不远,大家看到箐沟边有野象活动的痕迹,越往前走野象活动的范围越大,看得出这里是野象的一个汇聚地,不过始终看不到野象的身影,11时40分,在我们行走的箐沟上横跨着一个造型奇特的“天桥”,这是箐沟两边两棵榕树之间相连接的一条气生根,长约6米,截面直径约15公分。12点过后,大家一边吃午饭一边讨论,但是都不敢确定路线的方向是否正确。 12时40分,我们继续前行,大约30分钟后,箐沟里已经被荆棘覆盖,无法继续前行,只能改道往山梁斜上,由于山坡斜度太大(大约在85度),行走较为缓慢,越往上走,竹子越来越多,虽然大家都没有说话,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我们已经迷路很久了,“阿陆(岩罕陆),你在最前面带路吧”,明明觉得只有换一个方向感较强的人来带路,岩罕陆走在了最前头,我继续在第三位,其实我总是走在第三与第四之间,当我选景拍摄时才走在队伍最后,其他时候我在第三。 经过努力,终于在2个多小时后在山腰上找到一条小路,保护小组讨论往右走还是往左走,足足讨论了几分钟,最后决定往左走,走出不到500米,在山丫口看到一个火堆,根据小组成员们的经验,大约3个小时前这里还有人,我们顺着脚印往山背面走去,这里乔木不多,但是杂草太多太密,而且草丛里有水,看不清人走过的脚印,越往山下走水越多,为保护摄象机和照相机,我索性用塑料袋把所有设备包裹起来。“野牛!”岩罕陆一面示意大家注意安全一面侧身隐蔽,我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是伸手拿摄象机,可是晚了一步,保护小组成员被野牛吓到的同时,野牛在同一时间也被吓到,听到我们的声音后,三头野牛一溜烟往山下去了,走在最前面的岩罕陆看得真切:三头野牛两大一小。而我只看到其中一头野牛的尾部,我气得差点坐在稀泥水里。我们在迷途里继续前行,杂草越少,可是“冬叶”(多数山地民族经常用来包年糕和糯米饭,也可用来包烧)却越来越多,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下午16时20分,我们终于走出箐口,这里是一个岔箐,明明突然回头看着我们走过的箐沟,然后看看前面的开阔地带若有所思,突然拍着脑袋大叫道:“回帕渡!回帕渡!真的是回帕渡!阿陆,我记起来了,这里是回帕渡!我以前来过这个箐沟口,可是没敢进去,今天我们居然误入歧途,接下来我们要往下走的这个箐沟叫‘大回河’,我们居然来到这里!”据他介绍,这里也是一个野象非常喜欢来的地方,刚刚我们走过的箐沟叫“回帕渡”,箐里有野象喜欢吃的“芭蕉”,由于这里水草丰富,其他的野生动物如野牛、麂子等也常常在这里出没。我们好不容易走出稀泥地本应该感到高兴,可是他后来的话让我们大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告诉我们从这里走到出口(南满河与回河的交汇处)至少需要5个小时,而且全部都是“砂仁”林覆盖的稀泥地,不小心就会陷入到稀泥里。明明建议我们走山腰,虽然路程可能会更多,但是山路比稀泥路好走。而且附近山梁上大象出没比较频繁,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但最后迷路的结果让我们后悔这样的选择。我们刚刚走到距离山脚两公里的地方,突然听到对面山林里有竹子折断的声音,“是大象!肯定是是大象,我们回去不?”张任红问。“不去,我们过去得需要2个小时,况且现在我们还不确定是不是大象,因为冬天这里出现大象的机会不大,就算是大象,最多也仅是一头独象,我们这次出来能看到大象固然是好,但我们主要还是确定路线,为以后的跟踪保护打基础”,明明一面解释一面往前走了。晚上(山林里已经天黑)18时左右,我们在山顶上的一棵树上看到了可能是保护区管理部门留下的箭头和“回河”字样,显然这是提醒经过这里的人前面就是“回河”了,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提醒已经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我们是在向相反的方向赶路。由于所有人对这里的山路都不熟悉,我们最终又迷路了,刚刚才找到正确方向又要迷路,而且天快黑了,树丛里的象道也已经很难辨认,大家都开始担心起来:没有可露营的地方是个大问题啊,天黑下来要找个野营的地方可不容易。谁也记不清我们到底经过了几个箐沟,爬了几座山,找露营地最主要还是要有水源和平整地,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熟食。找不到理想露营地我们就只能继续往前赶,有时候从山坡下到箐沟时,我们常常是高兴得连滚带爬,以为到了沟里可以露营,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可到了以后却都是稀泥地,都是另一个开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爬最后一座山的情形,山上大部分植物都是竹子。四周漆黑一片,仅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山,虽说是小路,还不如说是“天梯”,小路的每个台阶只够单只脚踩上去,不小心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夜间22点左右,大家累得已经动不了了,可是还没有找到可以露营的地方,张任红身体稍胖,走在最后,累得索性斜躺在半山腰。虽然我没有在一天之内走过那么多的路的经历,但我的状况还是比他好一点,至少我还能再坚持一小段时间。“瘦还是有好处的嘛”,我转过身跟他调侃起来。“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路程,把手电关了一个,两个人用一个足够了”,明明提醒大家要节省电。还好几分钟后我们听到了阿陆的喊声:“出山林了,好象到了一片坟地,草太厚,看来不远就会有人家了”。等我们爬上去,根本不是什么坟地,不过我们终于走出了树林,遇到的是一大片草林,可是草林不能烧火,我们只能继续前行,走过几百米的草林,前面是一大片开阔地,大家都感觉真的要有寨子出现了,“阿陆,你把手电照地上看看,好象是人工栽种的树苗,哦!好像是橡胶,再让我仔细看一下吧,要真是橡胶,那就真的要有寨子出现了”。结果不出所料,是今年才栽种下去的橡胶,小路旁边还有一个窝棚,张任红自言自语道:“管不了那么多了,今晚就在这里住下吧,电话信号也没有,肯定距离寨子还很远。”不等大家说话,他就放松地躺在地上了。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想法。虽然找到了露营地,但还要烧火弄吃的,大家一起忙活到将近第二天凌晨才吃饭。“小王的胡须真茂盛,如果一个月回去不了的话,可以弄个‘麻花辫’”,张任红一面吃饭一面还对着我调侃。“像今天这样的情况你们以前遇到过吗?”我对着明明问道。“不多,但是将来肯定是不少的,今天累成这个样子,你下次肯定是不敢来了。”他一面弄着柴火一面调皮的对我说。“其实我没有你们累,你们不但要想着怎么寻找路线,还要考虑安全,总之你们非常艰苦,我不就随着你们走路嘛,所以不是很累。”虽然“南满河(第二天打听才知道此地名)”深夜的天气太冷,虽然经过一整天的跋涉身体太过劳累,但这些绝不是我无法入睡的原因,看看三个睡在吊床上灰头土脸的“家伙”,我才无法入睡呢。我知道自己的造型肯定比他们还要狼狈不堪,可对于我来说,等明天找到出路就可以算是成功,过去的两天就仅仅只算是一次“经历”罢了。可对他们来说,过去的两天只是万里长征的其中一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68f9eb0100074c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